平時刷短視頻,我們經常能看到各種各樣與衆不同的書法大師。他們的創作方式相當新穎,有的一邊大聲吼叫,一邊把墨潑灑在紙上;有的氣勢很足,運筆極為有力,把紙都寫破了,完成後卻一個字也認不得;還有的索性抛棄毛筆這一傳統書法寫作工具,用拖把、頭發、礦泉水瓶來完成創作。這些書法現在被統一冠以“醜書”“怪書”之名。
當有記者去采訪這些書法大師時,他們總是會說自己寫的确實是書法,奈何普羅大衆看不懂、欣賞不了。言語之中,頗有一種“陽春白雪”與“下裡巴人”的對立感。如果說是我們get不到這些作品中的美,那麼曲高和寡的他們,是否會得到書法家、圈内人的認可呢?
曾翔創作場景
田蘊章在一次訪談節目中說:“實際上我告訴大家,現在的這種‘醜書’啊,也不能稱其為‘醜書’。不稱其為‘醜書’,是因為他們的醜陋,不是因為字寫得不好而醜陋,他們是另外一種的‘獻媚’!”
如此犀利的抨擊得到了“吼書大師”曾翔的回應,他認為田蘊章看不懂正因為他“低級”,也就是審美水平沒達到。
田蘊章書法作品
這麼看來,咱們跟書法家的差距似乎也不大,都看不懂,都是審美的問題。
我們今天就來談一談作為欣賞者,該怎樣去看待、“接受”這些“醜書”“怪書”。
1952年,美國音樂家約翰凱奇進行了一場驚世駭俗的“音樂演出”,他坐在台上打開鋼琴,但不演奏,剛開始觀衆席上鴉雀無聲,但随着時間過去,觀衆從沉默到小聲嘀咕再到大聲斥責詢問,最後在第4分鐘33秒時,凱奇謝幕,表示樂曲已經完成了。
約翰凱奇的這曲《4分33秒》在任意一本西方現代音樂史書中都會提及,它更像是由藝術家、觀衆、場地共同構成的一幕戲劇。
美國音樂家 約翰·凱奇
回到中國書畫藝術。每一位藝術家在創作時,都有自己秉持的創作原則和美學觀。以“元代四家”之一的倪瓒為例,他的繪畫創作原則是“逸筆草草,不求形似,聊以寫胸中逸氣……”所以他選擇寫意而非工筆來作為繪畫總體風格,因為寫意的率性而為最能把胸中所想盡快表現出來,工筆則需要認真構思、謹慎落筆,技法考量壓倒了表達感情。
全真道徒倪瓒崇尚道家美學觀,他畫中的亭子往往是空亭,渡口往往也是待渡景象。道家提出“道”“氣”“象”的概念,“道”是萬物的本源,并生出“陰陽”二氣,“氣”是一切生命的根本。那麼畫中的留白之處并非是一片虛無,而是由流動的“氣”來填充,“氣”雖然看不見,但我們欣賞寫意畫時,要時時刻刻提醒自己它的存在,這樣就能把畫面想象成一個處處有生命之“氣”的整體。再配上老子所說的“大象無形”,這就是為何倪瓒的畫以空疏野逸著稱了。
倪瓒《容膝齋圖》
“醜書”“怪書”的作者是否有他的創作原則和美學觀呢?這是尤其需要注意的。
他們之中不乏書法功底深厚者,有一些甚至還是書協成員、書法專業的教授,采取如此“激進”的方式創作有什麼目的呢?這是第二個需要注意的問題。說到目的,可以區分為“功利目的”和“非功利目的”。對于“功利目的”,某些“書法大師”像極了前幾年的“功夫大師”闫芳、馬保國,開班賺錢,既不教學生真正的書法知識,也不教書法技法,而變成圈地自萌,互捧臭腳,于中國書法發展有百弊而無一利。對于這一類“書法大師”和他們的作品,我們需要做的是置之不理,即使指責也不必,隻會讓他們徒增流量。有功利心但能為書法領域培養人才的,仍然是值得尊重的。
曾翔作品
出于“非功利目的”的,可能是真正熱愛書法的人。不論繪畫還是書法想要發展,它們的表現方式和内涵就要不斷豐富。繪畫從最初的岩畫、壁畫向架上繪畫、多媒體繪畫發展,從在沙地上畫到用礦物顔料、用蛋彩、油性顔料、水粉,發展到今天在iPad上畫。并不能說書法工具的改變關系到書法的存亡,用刻刀、用毛筆、用鋼筆完成的字都能稱為書法。我們不必因為“書寫”的工具突破自己的認知而耿耿于懷,這也許是他們書法的“先鋒性”與“實驗性”的一大表現。碑刻有其筆畫結構扁平舒展,軟筆書法有其線條氣韻相連,硬筆書法有其爽利,它們都構成了書法的形式美感,那麼,有新的形式美感注入也未嘗不可。
田英章硬筆書法
英國藝術史學家貢布裡希在《藝術的故事》開篇即說“沒有所謂的藝術,有的隻是藝術家而已”。藝術家是藝術作品的主宰。新的創作方式會帶來新的藝術風格,在書法中,創作方式的多變自然會帶來千奇百怪的書法作品。
如果我們能從其中感受到筆畫線條、字體、結構、布局的美感,那麼就可以以正常欣賞書法的方式欣賞。如果它們很難看出,不妨換一種“觀看方式”。
徐冰《天書》
貢布裡希《藝術的故事》
“書法大師”的創作類似于約翰凱奇《4分33秒》,在這類視頻的評論裡經常有“現場觀衆都笑了”“你看旁邊人的表情”“這怎麼還有叫好的”,他們和現場觀衆、場地共同構成了一次“行為藝術”或者叫“綜合藝術”,即興性、争議性、誇張性是主要賣點。此時,欣賞的是“行動”本身,而不是“行動”結束後留下的作品。
書法大師創作現場
嚴格來說,欣賞不了“書法大師”的作品,是我們審美的問題。注意!這并不是說我們的審美出了問題或者審美水平低,而是與“審美慣例”有關,簡而言之,就是認知與傾向。既不符合我們對傳統中國書法的認知,也不符合我們能接受的書法美學的靈動與氣韻美。這些作品超出了我們欣賞範圍的“距離”,看不懂,就難以激起美感與共鳴。
書法佳作人人都愛,但“醜書”“怪書”也不可或缺。審“醜”讓我們更加深刻認識和珍視“美”,甚至激起發揚美的動力。這也是這一類書法起到的積極作用。
朱新建《美人圖》
探索書法藝術新的形式美,不斷拓寬書法邊界,靠的是書法家創作中獨出心裁,更重要的還有對于這一事業的赤誠之心,而不是“各懷鬼胎”!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