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圍魏救趙成語有什麼

圍魏救趙成語有什麼

圖文 更新时间:2025-01-17 22:05:28

圍魏救趙成語有什麼(每日一成語之圍魏救趙)1

圍魏救趙

原指戰國時齊軍用圍攻魏國的方法,迫使魏國撤回攻趙部隊而使趙國得救。後指襲擊敵人後方的據點以迫使進攻之敵撤退的戰術。現借指用包抄敵人的後方來迫使他撤兵的戰術。

圍魏救趙,三十六計當中對齊,魏一場戰争的解釋(參見桂陵之戰)。圍魏救趙是三十六計中相當精彩的一種智謀,它的精彩之處在于,以逆向思維的方式,以表面看來舍近求遠的方法,繞開問題的表面現象,從事物的本源上去解決問題,從而取得一招緻勝的神奇效果。出自《史記》 卷六五《孫子吳起列傳》。

  • 中文名

    圍魏救趙

  • 拼音

    wéi wèi jiù zhào

  • 繁體

    圍魏救趙

  • 反義詞

    圍點打援

  • 發生地

    大梁(今河南開封)、河北邯鄲

指戰國時期的趙、魏兩國;原指戰國時期齊國用圍攻魏國國都大梁(今河南開封)的方法,迫使魏國撤回攻趙邯鄲(今河北邯鄲)部隊而使趙國得救。後指襲擊敵人後方的據點以迫使進攻之敵撤退的戰術。現借指用包抄敵人的後方來迫使它撤兵的戰術。

圍魏救趙成語有什麼(每日一成語之圍魏救趙)2

圍魏救趙

戰國時(公元前353年) 魏國圍攻趙國都城邯鄲。趙國求救于齊國。齊将田忌、孫膑率軍救趙 ,趁魏國都城兵力空虛,引兵直攻魏國。魏軍回救,齊軍乘其疲憊,于中途大敗魏軍,遂解趙圍。事見《史記·孫子吳起列傳》。此種戰略後來常為兵家所采用,稱為“圍魏救趙”法。

《三國演義》第三十回:“曹軍劫糧,曹操必然親往; 操既自出,寨心空虛,可縱兵先擊曹操之寨;操聞之,必速還;此孫膑‘圍魏救趙 ’之計也。”

《水浒傳》第六四回:“倘用‘圍魏救趙 ’之計,且不來解此處之危,反去取我梁山大寨,此是必然之理。”

歇後語:孫膑救邯鄲——圍魏救趙

成語典故:戰國策·齊策一·邯鄲之難

邯鄲之難,趙求救于齊。田侯召大臣而謀曰:“救趙孰與勿救?”鄒子曰:“不如勿救。”段幹綸曰:“弗救,則我不利。”田侯曰:“何哉?”“夫魏氏兼邯鄲,其于齊何利哉!”田侯曰:“善。”乃起兵,曰:“軍于邯鄲之郊。”段幹綸曰:“臣之求利且不利者,非此也。夫救邯鄲,軍于其郊,是趙不拔而魏魏也。故不如南攻襄陵以弊魏,邯鄲拔而承魏之弊,是趙破而魏弱也。”田侯曰:“善。”乃起兵南攻襄陵。七月,邯鄲拔。齊因承魏之弊,大破之桂陵。

《史記·孫子吳起列傳》

涉及人物:

齊:田忌、田嬰、孫膑

圍魏救趙成語有什麼(每日一成語之圍魏救趙)3

圍魏救趙

魏:龐涓、魏惠王、龐蔥

趙:趙成侯、丕選

三十六計

“三十六計”一語,先于著書之年,語源可考自南朝宋将檀道濟(?—公元436年),及明末清初,引用此語的人更多。于是有心人采集群書,編撰成《三十六計》。但此書為何時何人所撰已難确考。圍魏救趙是三十六計中的第二計。

故事背景

公元前354年,趙國進攻衛國,迫使衛國屈服于它。衛國原來是入朝魏國的,後改向親附趙國,魏惠王不由十分惱火,于是 決定派龐涓讨伐趙國。 不到一年時間,龐涓便攻到了趙國的國都邯鄲。

圍魏救趙戰略背景

邯鄲危在旦夕。趙國國君趙成侯一面竭力固守,一面派人火速奔往齊國求救(此時,趙國與齊國結盟)。齊威王任命田忌為主将,以孫膑為軍師,率軍救趙。孫膑出計,要軍中最不會打仗的齊城、高唐佯攻魏國的軍事要地——襄陵,以麻痹魏軍。而大軍卻繞道直插大梁。孫膑得到齊威王的贊賞。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