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賣床的故事

賣床的故事

圖文 更新时间:2025-02-11 22:01:55

賣床的故事?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這就是新疆:你一鞭甩出去就是一片收不回的天地;從馬背上下來,就是你的宿營地,是你生命的新開端,又或許是另一個生命的誕生處,現在小編就來說說關于賣床的故事?下面内容希望能幫助到你,我們來一起看看吧!

賣床的故事(搖床上的故事)1

賣床的故事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這就是新疆:你一鞭甩出去就是一片收不回的天地;從馬背上下來,就是你的宿營地,是你生命的新開端,又或許是另一個生命的誕生處。

在天山北坡有一個著名的新疆“金三角”,它就是現在的烏蘇、奎屯和獨山子的曆史發祥地——烏蘇縣。

“不須候吏沙頭報,驿站懸知是古城。”也許隻有真正了解了烏蘇大地的血脈裡流淌的“驿站文化”,才會明白為什麼在這裡總有那些令人感動的多民族之間的深情厚誼。

坐在我面前的哈薩克族漢子海拉提,今年44歲,他從小在烏蘇九間樓鄉詹家村長大。海拉提一家在當地名聲很大,可謂無人不曉,原因是他家有一台特别的“寶貝”——搖床。“我爺爺在九間樓一帶遠近聞名,人稱‘好心大叔’。”海拉提提起爺爺的往事,幾乎手舞足蹈:“爺爺一生遊牧四方,但做的好事千千萬,九間樓的人都記得他的名字。爺爺一生好施舍,他除了在民間留下一串串傳說外,還為我們留下一樣極其珍貴的東西,那就是一台搖床。”

搖床?我不懂。

“就是給嬰孩睡覺的小搖籃,我們叫搖床。”海拉提一解釋,我便明白了。

哈薩克等遊牧民族,自古以四海為家的遊牧為生,遷徙是他們的生活常态。女人生孩子前後,多數是在旅途之中,嬰兒怎麼辦?牧民無法把嬰兒放在固定小床上,他們想出了一個奇妙的辦法:制造一台小搖床,讓嬰兒躺在裡面,當大人們收起帳篷,騎馬遠行時,他們便把搖床挂在馬背上,而嬰兒睡在其中,随馬蹄的颠簸優哉遊哉地度過無愁無憂的童年。

搖床是遊牧民族的生命搖籃,它搖出了多少人對草原和遠方家園的夢想與追求,也搖醒了這些民族向往安甯生活與豐腴沃土的心思與情愫。

到達塔城的第一天,就有人介紹“搖床的故事”。搖床是由一根胳膊粗細的木杆作“主梁”,木杆與兩邊的框架組成一個長方形架子。在架子的中間吊着一塊毯布做成的軟墊,嬰兒就躺在上面,用手輕輕推着,“床”就晃動起來,這就是“搖床”。搖床比漢族的搖籃結構更簡單,能夠吊挂在馬背上讓孩子安穩地睡在裡面。

睡吧睡吧我親愛的寶貝,你是上天給我們的恩賜。當你出生時,奶奶歡樂地撒起糖果,爺爺為你起了寶貴的名字。祝願你快快長大,做一名快樂勇敢的哈薩克人……這首哈薩克族的《搖籃曲》,在新疆塔城尤其是烏蘇地區廣為流傳,母親們更是娴熟于心,她們還會随唱随編,把母愛注入孩子的夢鄉。

“聽我父親講他媽媽的故事時,他說我奶奶就是這樣的母親。”海拉提深情道,随後又補充說:“我母親更是這樣的人。”

“聽我媽媽說,爺爺當年為了給即将出生的我爸爸做個搖床,專門找來一根胡楊樹杆,又請了當地最好的木匠,做了這架哺育我們三代人成長的搖床。想不到這張搖床如今成了我家和附近幾個鄉的許多鄉親之間扯不斷的親情。”海拉提說。

海拉提爺爺留下來的這台搖床,現在放在九間樓鄉的村民學習和文藝活動的公共場所,成為一件供大家參觀的代表九間樓鄉各族人民團結象征的珍貴物品。

這台搖床的那根七彩主杆梁,雖然油漆已經斑駁了,但色彩依然鮮豔。看得出,當年海拉提的爺爺制作這台搖床時非常講究,主杆梁是用機械車床磨出來的,握上去非常滑潤。仔細觀察這條主杆梁的杆背,發現有一道道刀痕。“為什麼刻這些痕迹?”我問。

海拉提一一數着那上面的刀痕,說:“上面共有27道,也就是說除我家哥哥姐姐和妹妹,這台搖床上還養育過另外27個孩子。”

“27個?!”這太神奇了!我不由驚呼,忙問:“他們跟你和你家是什麼關系?”

“他們也都是我的哥哥姐姐和弟弟,甚至還有比我輩分小的親人,隻不過他們并不是我媽媽生的。”海拉提說這話時滿臉春風、滿面自豪。

下面說的就是這台“搖床上的民族傳奇”故事——

“我家兄妹6個,我排行老四。小弟弟海拉提出生時,我已經6歲,爸爸上班忙,媽媽做家務,還要帶幾個孩子,挺忙碌的,那時我經常幫大人在搖床邊照看弟弟。”這話是海拉提的哥哥居來提說的,在鄉自然資源所任所長的他,聽說我到了他家,專程從單位趕回家。有關搖床的事他比弟弟知道得更多。

“大約弟弟在搖床上不到一年,我家鄰居王具珍家的兒子周海洋出生了,他們來我家借搖床。媽媽對我說:你弟弟快學步了,他不太需要搖床了,借給人家用吧!我就放了手。”居來提說。“後來沒多久,搖床又回到了我家,而一起回來的,還有比我弟弟還小1歲的周海洋,聽媽說他家人工作忙,沒時間照顧周海洋,所以我媽媽便把周海洋放在我們家。我和弟弟特别高興,夾着尿布的弟弟學着我的樣,也給躺在搖床上的周海洋搖床。他倆一起長大,周海洋成為我媽的幹兒子,而我弟弟海拉提又成了周海洋媽媽的幹兒子。”

“慢,慢,有點繞。”我趕忙打斷居來提的話,問坐在一旁的海拉提怎麼回事?

海拉提雖然已是40多歲的哈薩克漢子,但很腼腆。聽了我的問話,兩眼竟然紅了起來,說:“我媽媽去世得早,所以我跟周海洋從小一起長大,他下面還有兩個弟弟,都是躺在我家的搖床上長大的。我經常到周海洋家,不是一起玩耍,就是跟他一起陪伴搖床上的他的弟弟,他的弟弟也慢慢成了我的弟弟,我跟他家5個兄弟簡直就是親兄弟。所以他們的媽媽,也像我的媽媽一樣。”

那天圍着我的鄉親們很多,他們七嘴八舌地跟我說着海拉提和周海洋一家的事兒。周海洋家是漢族,哈薩克族的海拉提到周海洋家沒有半點見生,經常在周海洋家吃住,而漢族媽媽王具珍也不把海拉提當外人,海拉提和周海洋稍稍大一些她就領着他們去放牧、割草、騎馬。“有一年夏天特别熱,那時海拉提應該有10來歲了,這孩子穿着一雙軍綠色球鞋,一看就知道有多捂腳。那天我在周海洋家看到王具珍大姐一把将海拉提拉到懷裡,讓他坐下,拿出一雙新納的黑布鞋,對海拉提說:換這鞋穿吧,大熱天的,不能把腳捂壞了!說着就幫海拉提脫下球鞋,将新布鞋套在海拉提腳上。穿着舒适鞋子的海拉提流出了眼淚,他跪在王具珍面前連磕了3個響頭,說:‘阿姨我謝謝你。我現在穿了你納的鞋,就是你的兒子了,讓我叫聲媽媽吧!’王具珍愣了一下,後來反應過來,一把将海拉提摟在懷裡,說:好好好,我做你媽媽,我做你媽媽!那一場景我是親眼所見,被海拉提和周海洋一家的真情感動得直掉眼淚。”同村的一位回族大媽繪聲繪色地給我講述了這個故事。

“後來王具珍大姐經常在我們面前說:她自己生了5個兒子,現在多了一個海拉提,變成6個兒子,六六大順!王大姐還特意為海拉提起了個哈漢兩族合意的名字:哈浪。”哈浪,“哈”代表哈薩克族,周家孩子名字中都帶“海”字,這“浪”就代表是周家的兒子之一。

“我哥哥這人特憨,你說你是不是也挺喜歡這個名字的?”不知什麼時候出現的周海洋,拍着海拉提的肩膀說。他倆真的親如兄弟。

“這兩人從小到大,親到分不開的地步,比我這個兄弟還要親哩!”一旁的居來提有些嫉妒地說,引得在場一片歡笑。

“這得感謝你們家的那台搖床,是它拉近了我們兩家的情誼,也讓海拉提成了我的好哥哥!”周海洋說。

“我媽媽對我太好了!”海拉提一說起周海洋的媽媽,就會雙目噙淚。他回憶說:“我從10歲開始,穿了10年媽媽納的鞋。那個時候正值長身體的時候,我又是愛動的男孩子,穿鞋特費,前後至少穿爛了20雙媽媽納的黑布鞋。1999年年底我應征入伍,離開家鄉的時候,媽媽專門為我送别,她把兩雙嶄新的黑布鞋給我放在包袱裡,還用一塊手絹包了100元錢塞到我手裡,一遍又一遍地叮囑我到部隊後要聽黨的話、聽首長的話。我的戰友見了好羨慕我,都說你媽真好。他們哪裡知道,我這個媽媽并非是我的親媽,但她對我這麼親。”

周海洋接話道:“我哈浪哥不簡單啊,他到部隊5年,受到6次嘉獎,兩次被評為優秀士兵,而且在第三年還光榮地入了黨。他很牛的!”

“都是媽媽鼓勵的結果。”海拉提說,入伍5年後,他退伍回家,便忙着找工作和上班,一晃就25歲了,同齡的青年都結婚成家了,唯獨海拉提還是單身。這可把王具珍急壞了,于是忙碌着到處給幹兒子物色對象。經過一番張羅,一位叫阿米娜·阿斯克爾别克的美麗的哈薩克姑娘成了海拉提的心上人。結婚那天,王具珍以海拉提的媽媽身份出現在主賓席上,并跑前跑後熱情周到地關照新娘和新娘家的親友。海拉提說到這事時有些哽咽了:“我的親生母親去世早,沒有能看到我結婚的熱鬧場面,但我有漢族媽媽給了我最完整和最美好的結婚祝福。”

周海洋說,2010年,海拉提的兒子出生,小搖床又回到了海拉提家。“兩年後,我的兒子出生,搖床又到了我們家。一轉眼,我的兒子和哥哥海拉提的兒子又成了天天‘膩’在一起的小夥伴!”

一台搖床,讓哈薩克族的海拉提家和漢族的周海洋、王具珍家的三代人之間結下了不是血緣勝似血緣的親人關系。

居來提這樣比喻:這台搖床讓我們與周邊幾個民族的鄉親們像石榴籽一樣親密聯結在一起,“很多時候,我遇到一個不相識的人,突然他會拉住我的手,非要讓我到他家吃飯喝酒。我問為啥?人家就說:我們是親戚呀!再仔細一問,原來他或她也是睡過我家那台搖床長大的!”居來提說。

海拉提說,他作為爺爺和父親留下的老宅的繼承人,常會遇到這種情況:家裡突然進來一位不相識的人,沖他叫“哥哥”或者“叔叔”“伯伯”,摸不着頭腦的海拉提問個究竟,人家原來也是睡過他家的搖床呢!

去年秋,海拉提遇見一位從山東來的“哥”,說他離開九間樓20多年了,如今日子富足了,回來想探望他的哈薩克族“媽媽”,也就是海拉提的媽媽。“我沒有見過、也沒聽媽媽生前說過她還有這樣一個兒子。但人家是千裡迢迢、幾經周折才找到我們家的,這份真情我怎麼好拒絕?再說我的這位哥出生後一直寄養在我家,一兩歲時就是在搖床上度過的,因此對我家、對我媽、對搖床的感情終生難忘。就這樣,我除了陪這位遠道而來的哥哥去我父母墳頭祭祀外,還帶着他在如今煥然一新的我們家鄉轉了好幾天。那幾天他吃住在我家,說他仿佛回到了幸福的童年。”海拉提說。

“他家呀,就跟過去他媽媽在世時一樣,總是熱熱鬧鬧的。我們那個時候工作忙,沒時間照看娃兒,就把娃兒往海拉提媽媽那裡一放,他家就成了義務托兒所,孩子多的時候有十幾個,海拉提的媽媽就成為‘孩子王’。從海拉提的爺爺那輩開始,全家人都特别好客,心地又善良。”一位叫張玉秀的大媽不無感激地說。

陪我的九間樓鄉幹部告訴我,他們鄉有漢、哈薩克、蒙、回、維吾爾等10多個民族,海拉提家的一台搖床,不僅至少有不同民族的27個孩子使用過,而且由搖床引出的“故事外的故事”不勝枚舉。

現年57歲的蔡忠福和同村的回族村民王正海這對年齡相差10歲的鄰居,則因搖床有了另一份“兄弟情緣”。小時候他們都是由自己的哥哥姐姐陪着在海拉提家的搖床上度過的。長大後的王正海與村裡的孩子們一起放牛、割草、捉迷藏,他得知比他大10歲的蔡忠福與他一樣也睡過海拉提家的搖床,兩個男孩慢慢地成了形影不離的好夥伴、親兄弟。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蔡忠福和王正海先後成家生子。2012年,他們所在的黃渠村新建養殖新區,蔡忠福與王正海先後搬入小區,竟成了門對門的鄰居。“哥——”“弟弟——”這兩兄弟天天一聲哥一聲弟的親熱勁,令人羨慕。

那年夏天,王正海的母親膽管發炎,蔡忠福聽說後,立即開動自己的車子,及時将王正海的母親送到醫院。“那個時候我正在發展養殖,口袋裡的錢全部買了牛羊,是忠福哥幫我為母親治病,承擔了全部費用。他不僅救了我母親,其實也救了我全家。”王正海說。

2014年,王正海開起農家樂,一時缺人手,蔡忠福的妻子就成了免費“鐘點工”。2016年,蔡忠福當選為村委會主任,加上家裡的種植面積大,農忙時忙不過來,王正海就成了他家的好幫手。

歲月匆匆,一晃10年。王正海和蔡忠福肩搭肩地告訴我:“我們兩家從來沒有紅過一次臉,拌過一次嘴,春節一起包餃子、古爾邦節共同炸馓子。我們就是一家人、兄弟倆!”

“一切情分,緣于海拉提家的這台搖床。”王正海拉着蔡忠福的手,來到居來提和海拉提面前,畢恭畢敬地異口同聲道:“哥哥,謝謝你們了!是你們讓我們成為一對親兄弟、好親戚,你們也是我們的親哥哥、好哥哥!”

如此類似的親熱場景,在海拉提家似乎每天都可能發生。而我知道“搖床的故事”在九間樓鄉總也講不完……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