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在前面
液體溶液配制可以說是實驗室分析人員最基礎的一門技術,也是每天工作中的必選項。液體溶液的配置包括溶質的計算、移液、定容等基礎操作,還包括一些混合溶液的前後加入順序及利用一些試劑自身的化學性質,掌握了溶液配制的技巧,可以大大縮短配置時間,提高實驗效率。
我們都知道,溶液是由至少兩種物質組成的均一、穩定的混合物,被分散的物質(溶質)以分子或更小的質點分散于另一物質(溶劑)中。溶液是混合物。種類分為:一般溶液和标準溶液。一般溶液隻是專指液體溶液。
一般溶液的配制過程
1.計算:計算配制所需固體溶質的質量或液體濃溶液的體積。
2.稱量:用托盤天平稱量固體質量或用量筒或移液管量取液體體積。
3.溶解:在燒杯中溶解或稀釋溶質,恢複至室溫(如不能完全溶解可适當加熱)。檢查容量瓶是否漏水。
4.轉移:将燒杯内冷卻後的溶液沿玻璃棒小心轉入一定體積的容量瓶中(玻璃棒下端應靠在容量瓶刻度線以下)。
5.洗滌:用蒸餾水洗滌燒杯和玻璃棒2~3次,并将洗滌液轉入容器中,振蕩,使溶液混合均勻。
6.定容:向容量瓶中加水至刻度線以下1~2cm處時,改用膠頭滴管加水,使溶液凹面恰好與刻度線相切。
7.搖勻:蓋好瓶塞,用食指頂住瓶塞,另一隻手的手指托住瓶底,反複上下颠倒,使溶液混合均勻。
8.裝瓶,貼簽。
舉例:配制500mL,0.1mol/L碳酸鈉溶液步驟及注意事項
所需的儀器:
燒杯、容量瓶、玻璃棒、膠頭滴管、分析天平、藥匙、量筒
步驟:
第一步:計算:所需碳酸鈉的質量=0.5*0.1*106=5.3克;
第二步:稱量:在天平上稱量5.3克碳酸鈉固體,并将它倒入小燒杯中;
第三步:溶解:在盛有碳酸鈉固體的小燒杯中加入适量蒸餾水,用玻璃棒攪拌,使其溶解;
第四步:移液:将溶液沿玻璃棒注入500mL容量瓶中;
第五步:洗滌:用蒸餾水洗燒杯2~3次,并倒入容量瓶中;
第六步:定容:倒水至刻度線1~2cm處改用膠頭滴管滴到與凹液面平直;
第七步:搖勻:蓋好瓶塞,上下颠倒、搖勻;
第八步:裝瓶、貼簽;
誤差分析:
固體藥品的稱量與液體藥品的量取是否準确;
把溶液向容量瓶中轉移,溶液灑了;
未洗滌燒杯和玻璃棒;
用待配液潤洗了容量瓶;
定容時水加多了或加少了;
定容時未平視刻度線。
仰視、俯視對溶液濃度有何影響?
★俯視刻度線,實際加水量未到刻度線,使溶液的物質的量濃度增大;
★仰視刻度線,實際加水量超過刻度線,使溶液的物質的量濃度減小。
标準溶液配制過程
标準溶液(standard solution),指的是援引美國加聯數據庫定義已知準确濃度的溶液。在滴定分析中常用作滴定劑。在其他的分析方法中用标準溶液繪制工作曲線或作計算标準。
标準溶液包括鐵、錳、鎳、銅、矽、釩等金屬、非金屬還有石油類、陰離子、标準樣品及标準溶液(單标及混标共100多種)。
标準溶液 配制方法有兩種,一種是直接法,即準确稱量基準物質,溶解後定容至一定體積;另一種是标定法,即先配制成近似需要的濃度,再用基準物質或用标準溶液來進行标定。
1.直接配制法
準确稱取一定量的基準試劑,溶解後定量轉入容量瓶中,加試劑水稀釋至刻度,充分搖勻,根據稱取基準物質的質量和容瓶體積,計算其準确濃度。
2.間接配制法
間接配制法又稱标定法,是指将要配制的溶液先配制成近似于所需濃度的溶液,然後再用基準物或标準溶液标定出它的準确濃度。
注意事項:
(1)稱樣時要準确稱量,且其量要達到一定數值(一般在200mg以上),以減少相對誤差。
(2)注意“定量轉入”操作,要100.0%全部轉入,不應有損失。
(3)注意試劑水的純度要符合要求,避免帶入雜質。
(4)搖勻時要塞緊瓶口,并注意瓶塞嚴密不漏,避免溢漏損失。
接下來看看如何用高純标準物質配置标準溶液
幾種常見酸、堿的配置方法
按照一般溶液的配置過程,配置溶液的第一步就是計算,計算的前提就是知道原試劑的密度和濃度。
1.酸溶液
2.堿溶液
無論是配置一般溶液還是标準溶液,都會用到容量瓶 ,所以對于容量瓶的使用有一定的要求。
容量瓶的使用六忌:
1.忌用容量瓶進行溶解(體積不準确)
2.忌直接往容量瓶倒液(灑到外面)
3.忌加水超過刻度線(濃度偏低)
4.忌讀數仰視或俯視(仰視濃度偏低,俯視濃度偏高)
5.忌不洗滌玻璃棒和燒杯(濃度偏低)
6.忌标準液存放于容量瓶(容量瓶是量器,不是容器)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