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為什麼要清明祭祖?古代的寒食節其實就是個禁火節,是沿襲遠古的改火舊習每到初春季節,古人要進行隆重的祭祀活動,把上一年傳下來的火種全部熄滅,即是“禁火”,然後重新鑽燧取出新火在這段無火的時間裡,人們必須以冷食度日,所以稱為“寒食”節,下面我們就來說一說關于人們為什麼要清明祭祖?我們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這個問題吧!
古代的寒食節其實就是個禁火節,是沿襲遠古的改火舊習。每到初春季節,古人要進行隆重的祭祀活動,把上一年傳下來的火種全部熄滅,即是“禁火”,然後重新鑽燧取出新火。在這段無火的時間裡,人們必須以冷食度日,所以稱為“寒食”節。
到了後世,寒食節又成了紀念春秋時晉國的賢人“介子推”的節日。因為在民間流傳着這樣一個故事:晉文公将要餓死,介子推割下自己的肉救活了晉文公;晉文公執掌國柄時,想封賞隐居的介子推,放火燒山想讓他出來,結果卻燒死了介子推。雖然這個故事是虛構的,并不見正史記錄,但因為古代儒家社會道德說教的需要,就被流傳了下來。
清明掃墓,來自于寒食節的“墓祭”。漢代之後,随着儒家學說的流行,人們返本追宗觀念日益增長,認為墳墓是祖先魂魄托寄之處,于是上墓祭掃之風轉盛,并在南北朝時形成了“寒食墓祭”的習俗。唐玄宗鑒于士庶之家無不寒食上墓祭掃,于是下诏“士庶之家,宜許上墓,編入五禮,永為常式”。寒食節掃墓,在唐代才被确立為國家認可的禮儀。
其實在上古之時,并無什麼掃墓或上墳之說。春秋《含文嘉》:“天子墳高三仞,樹以松;諸侯半之,樹以柏;大夫八尺,樹以栾;士四尺,樹以槐;庶人無墳,樹以楊柳。”普通老百姓死了,連個墳頭都沒有,隻許你在邊上種一棵楊柳。
那時的老百姓隻能“墓而不墳”,死後穿上壽衣,葬于蒼梧之野,不起墳頭,回歸黃土。子孫也很少去墓地,以至到最後都忘了先人葬在哪裡。就像孔子長到十七歲時,找了好久才找到父親的墓地,将母親的遺骨與父親的遺骨合葬在一起。鑒于尋找父親墓地的艱難,也為了記住父母的墓地,孔子後來對殡葬習俗進行了一個改革,即在墓處堆起了四尺高的墳頭,以便識别、祭拜。據說,墓上開始壘起墳頭,是從孔子開始的。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