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每當人們聽到一首十分美妙動聽的歌曲時,總是會忍不住驚呼其為“天籁之音”。那麼,何謂“天籁之音”呢?“天籁”一詞出自莊子《 齊物論》,原指風吹過大地的聲音。後來,它的詞義擴大,即指自然界至高至美至純的聲音,又指詩歌散文等文學藝術作品的渾然天成。
事實上,在南北朝的沈約提出“四聲說”理論之前,文人們作詩并沒有太多人為的約束,完全憑借自身對語言文字的掌控力和理解力,一言以概之,一任天然。自“四聲”理論出現以後,文人在創作詩歌的時候,就開始有意識地講究平仄,注意押韻。
可以說,“四聲說”的提出,是中國古典詩歌發展中的一個質的飛躍。就好比一個美人有了一面鏡子,知道了自己很美,美在哪裡,為什麼美!可是,詩歌在産生之初,本沒有這麼多規則,而是先民們真實生産生活和情感的反應,有一種天然質樸的美。
今天筆者要和大家分享的這首漢代經典古詩,就是一首堪稱“天籁之音”的詩作。它完全不講求平仄押韻,一開篇5個平聲。可是,這反而産生了一種驚人的藝術魅力,美到了極緻。它就是《古詩十九首》的第一首《行行重行行》。
行行重行行,與君生别離。相去萬餘裡,各在天一涯。
道路阻且長,會面安可知?胡馬依北風,越鳥巢南枝。
相去日已遠,衣帶日已緩。浮雲蔽白日,遊子不顧返。
思君令人老,歲月忽已晚。棄捐勿複道,努力加餐飯。
《古詩十九首》最早見于《昭明文選》。《昭明文選》是梁昭明太子集合門客所編撰的一本詩文選集。他把這十九首詩選在了一起,由于不知道作者的名字,就稱其為“古詩”。而這首《行行重行行》,就是《古詩十九首》的第1首,曆來備受後世詩論家的推崇。
整首詩其實就是寫了一個别離的故事,而且還是一個十分悲慘的“生别離”的故事,一點兒也不複雜。無論從内容上,思想上,還是藝術水平上,這首詩都足以堪稱“天籁之作”,有一種撼人心魄的藝術魅力。
詩作的一開篇“行行重行行”一句,5個字裡面4個字都是一樣的,而且,這5個字還都是平聲。如果按照格律來講,這一句簡直是個敗筆。可是,它卻很美,是一種天籁之美。
為什麼?我們知道,在中國古代四聲的聲調中,平聲一般是可以拖長的。“行一行一重一行一行”,真是妙啊!你仔細地品味後,眼前仿佛就會出現這樣一個畫面:一個人漸行漸遠,越走越遠,越走越遠,直至消失在天的盡頭。
不但在意思上是如此,它在聲音上也是如此。“行一行一重一行一行”,聲音平緩低沉,使人仿佛看到一個女子正孤獨憂傷地伫立在閣樓上,看着心上人逐漸走遠。她輕聲吟詠着“行行重行行,與君生别離”,低沉的聲音裡中充滿了憂傷和不舍,餘味悠長。
如果将此句換成入聲,或者說換成抑揚頓挫的節奏,味道就完全不一樣了。接着詩作順勢而下,寫出了别離的現實“相去萬餘裡,各在天一涯”。他已經走得越來越遠了,有了萬裡之遙。他在天的那一邊,我在天的這一邊。
雖然不知道寫這首詩的人是誰,但它完全是一個女子的口吻。離這麼遙遠,他是否該停下來呢?“道路阻且長,會面安可知?你我之間隔着千山萬水的距離,艱險遙遠,真不知道哪一天才會重逢!
而下面就更美了,“胡馬依北風,越鳥巢南枝”,就在抒情主人公快要心斷絕望的時候,詩作又揚起了希望。胡馬向着北風而依戀,越鳥朝着南方的樹枝做巢。鳥獸尚且不忘本,想來你也不會忘記我吧?我多麼希望你回來呀!
可是,“相去日已遠,衣帶日已緩”,那遠行的人畢竟沒有回來,而且越走越遠了。所以在相思懷念之中,我的衣帶就“日已緩”了。但真正讓人心痛,讓人絕望的是什麼呢?是“浮雲蔽白日,遊子不顧返”。浮雲把白日給遮蔽了,遊子不想再回來了。
我們說古詩講究“溫柔敦厚”,盡管這個遊子“不顧返”,可是抒情主人公在最後沒有心生怨恨,說些絕情絕義的話,而是非常含蓄委婉地說道:“思君令人老,歲月忽已晚。”我非常思念你,可是,我在這思念與等待中,逐漸地容顔衰老。相思有限,歲月如流啊!
這首詩之所以美如天籁,美在何處?且看最後兩句“棄捐勿複道,努力加餐飯”。它表面上溫和動人,可實際上卻驚心動魄:你把我抛棄了,這件事不用再說了,我還能怎麼樣呢?我既希望你努力加餐飯,身體健康,而我也會懂得珍惜自己,一定要等到你回來。
你看,這是多麼深切而美好的情感呀!從頭至尾,沒有一句歇斯底裡的哀怨,更沒有一句深入骨髓的凄恻纏綿,隻有抒情主人公一個人自言自語似地低聲輕吟。情到深處,何須多言?這樣的詩作就像一塊璞玉,麗質天成,字字句句都像是從主人公心裡流出來的一樣。
正因為深情,主人公内心其實早已肝腸寸斷,可話到了嘴邊卻變得溫和低沉。因為真正愛一個人,不需要過多的言語,真正愛一個人,不就是永遠希望他好嗎?如果你與所愛的人曾經有過相思離别,你讀之就會有一種共鳴。
(注:文中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本作者删除。在此,感謝圖片的提供者)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