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2年4月14日深夜,一聲巨大的碰撞聲響劃破寂靜的北大西洋夜空,兩個半小時後,當時的世界第一豪華遊輪、号稱“永不沉沒”的泰坦尼克号完全消失在茫茫海面上。
這場聽起來本就不可思議且撲朔迷離的海難,加上美國導演卡梅隆的同名經典電影,讓泰坦尼克号成為了人類曆史上最著名的一起客輪遇難事故。最終,這場事故造成了1517人喪生的慘痛結果,直到70多年以後才發現它的殘骸。
而随着這些人命一起隕落大西洋海底的,還有船上數不清的珍寶。110年過去了,為什麼這些寶物始終未被打撈出來?
傳奇的泰坦尼克号
不得不佩服,詹姆斯·卡梅隆導演和他的創作團隊,居然能将一個虛構浪漫的愛情故事,完美地串聯到一場真實悲慘的海難事故中。通過這部經典之作,讓全世界衆多觀衆,在心中激發了更多關于泰坦尼克号的探索求知欲。
1912年四月,經過三年多時間的建造與試航,花費重金的泰坦尼克号正式獲得客輪航行的資格。這是英國白星輪船公司設計生産出的又一艘海上龐然大物,而比起之前的奧林匹亞号,全新的泰坦尼克号更大、更豪華、更舒适、更安全,是當時人類建造出的最大可移動物體。
泰坦尼克号的船體全長将近二百七十米,寬度和高度均約為三十米,差不多有現在十層居民樓那麼高。即便把它放在當時高樓林立的紐約曼哈頓,泰坦尼克号的存在也是醒目的。
另外,這艘龐然大物的排水量更是達到了驚人的四萬六千噸。要知道,在它沉沒二十多年後,美國人在太平洋海戰中引以為傲的戰列艦——密蘇裡号,也不過隻有四萬五千噸的排水量。
隻是幾項數據羅列,就可以看得出泰坦尼克号的重量級。就算是用現在的造船技術衡量,再複制出這艘巨輪也絕非是一項簡單的工程。
我們再來看一下泰坦尼克号的建成和使用時間,二十世紀初期,那是第二次工業革命後,西方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的人民,開始享受全新科技成果的一個曆史階段。因此,在泰坦尼克号上,除了這些物理層面的大小和高度外,其内部的豪華裝飾也值得考究。
比如,我們現在想象中的豪華遊輪,配備甲闆遊泳池和健身房,這些在一百多年前的泰坦尼克号上就已經擁有。而且在《泰坦尼克号》電影中我們也不難發現,這艘船上已經安裝了多部電梯,這并非是藝術虛構,而是來自真實的曆史記錄。
在這種當時西方盛行的所謂“享樂主義”的驅使下,泰坦尼克号的所有地毯、木制家具、絲綢、玻璃和新鮮食材,都是全世界首屈一指的存在。
所以不難理解,能夠登臨這艘豪華巨輪的,除了底層的船工水手之外,大部分都是出身名貴的上層階級。而他們帶上這艘船的,也不僅僅是對于這趟旅行的期待,還有琳琅滿目的各種珍寶。這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泰坦尼克号上會定期舉行各種拍賣會。
然而,他們的美好旅程幻想破滅了,很多人還為此失去了生命,而這些珍寶也就随他們一起沉入了漆黑海底。
泰坦尼克号珍寶至今無人打撈的原因
1912年4月10日,英國南安普頓港口,前來送别和見證泰坦尼克号首航的人群擠滿了碼頭,滿懷期待地将目光望向大洋彼岸的美國紐約。然而短短五天後,人們卻等來了這艘“永不沉沒”的巨輪與冰山碰撞後解體墜海的消息。
如前文所言,由于當時的技術限制,人們隻能在事發之際先盡力營救逃生艇上的幸存者,直到潛水技術發展起來的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才陸續展開泰坦尼克号沉船的打撈工作。
而至于人們津津樂道的船上珍寶未被打撈的原因,大概有以下幾點。
首先一點,是經過一百多年的海水侵蝕,泰坦尼克号船體已被腐蝕不堪,貿然打撈可能會對内部寶物造成損傷。北大西洋的海面浪高風冷,而其海底也是漆黑一片且充滿危機。海底洋流的運動裹挾着海水與沙石的共同作用,一切沉海之物無論原來多麼光鮮亮麗,終究逃不過時間的侵蝕。
從地理學的角度講,陸地上有風蝕和水蝕作用,著名的雅丹地貌和桂林山水就是由此形成,而海下的海蝕威力則同樣不弱。木制品的損壞就不用說了,即便是更為堅硬的金屬和石頭制品,也一樣可以讓其化為灰燼。
也就是說,現在的泰坦尼克号船體外殼早已不比當初一樣的堅不可摧,而是稍加施力就很有可能支離破碎。而若是外表一破,裡面的保存之物就更加難以幸免。
此外,還有一項重要的原因就是一百多年來,泰坦尼克号的船體上已經衍生出了一套完整的海底生态系統,這也需要盡量不去破壞。在生物界中,有一種名為“鲸落”的特殊自然現象,指的是一頭鲸魚死後,由海面緩緩落入海底的過程,作為最大的海洋生物,它們的身體可以支撐起若幹個小型動物的生态系統。
泰坦尼克号沉船之後的自然效應就有些與此類似,隻不過由于人造物的墜落時間過快,它僅是包括海底生态系統部分。要知道,在泰坦尼克号的餐廳廚房裡,還有很多原本等待被端上餐桌的海魚、龍蝦、貝類等海洋生物,對于它們來說,這起人類世界的悲劇,卻反而稱得起是一次起死回生的生命奇迹。
在沉船事件之後,這些動物有的爬出船艙另尋出路,有的則依靠船艙為生存保障,在此處繁衍生息。慢慢的,周圍的海洋生物也集聚過來,尤其是對于一些海底爬行動物和小型魚類來說,這裡無疑是一處躲避天敵捕殺的完美屏障。
所以,如果真的為了貪圖一些寶物,而肆意破壞已經形成一百多年且頗具規模的海底生态系統,也是一件得不償失的事情。
當然,抛去這些客觀的外部因素之外,還有一個很關鍵的問題是,我們目前并不具備打撈如此重型人造物的技術條件。這句話的意思是一個整體概念,并不是說現在已有的人類科技,不足以支持在大洋深處進行打撈作業,如果隻是局部的探索研究還是完全可行的。
但是,就算讓全世界的海洋探險家們放開手腳,去海裡找尋泰坦尼克号的遺落珍寶,也不可能将它們盡數捕獲。
至多,也隻能找到幾件乘客遺物,而且徒耗資金成本,還要面臨大西洋深海的未知危險。因此,像《泰坦尼克号》電影開頭中講述的那樣,幾個人操控電子機械臂就能破解金屬外殼,通過攝像儀找到那塊珍貴的“海洋之心”藍寶石的線索,其實是不太現實的。
而電影中,海洋之心的主人露絲是虛構的,但是實際的曆史記錄中,這些金銀珠寶的持有者們卻是真實存在,而且曾來過這艘豪華巨輪。不幸的是,他們中的很多人并沒有露絲那麼幸運,已經和這些珍寶一起長眠于海底。
所以,盡量不去打擾他們也是一項原因,就像我們對待古人的墓穴一樣,一些出于個人利益目的的盜墓行徑,從來都是不被認可的非法行為。
這是有關不去打撈泰坦尼克号财寶的所有原因中,聽起來最冠冕堂皇,卻也是最重要的一條。在世界上很多國家的文化理念裡,死者為大都是一種起碼的尊重。這并不是封建迷信,而是一種道德修養的教化。
時至今日,泰坦尼克号究竟因何沉沒的謎團依然被人們讨論不休。但是在官方的航海記錄中,隻将其定義為意外海難。
一百一十年過去了,與其繼續争辯這已經毫無意義的所謂幕後原因,和研究怎麼打撈這艘船上的财寶。不如像卡梅隆導演用《泰坦尼克号》電影呈現的那樣,多一些對于這艘船上“我心永恒”那樣的浪漫想象,把更多的關注點放在這群或者幸運或者無辜的人們身上,反思面對生死時人性的不同抉擇,了解那段特殊的曆史時期階級分化的無奈現實,以及無論何種人造重器,都要敬畏自然的不變追求。
作者:木下易人 校稿編輯:小宛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