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立春當天是牛年最後一天

立春當天是牛年最後一天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8-03 00:09:04

立春,為二十四節氣之首,是一元複始、萬物開始複蘇之意。

明代《群芳譜》對此釋曰:“立,始建也。春氣始而建立也。”

民諺雲:“春打五九盡,春打六九頭。”意思是說,立春這一天,不是在五九的最後一天,就是在六九的第一天。

今年的立春在2月4日,恰是六九第一天。在北方,立春日雖然還是寒凝大地,春寒料峭,但春的氣息已撲面而來,“五九六九,沿河看柳”,廣袤的原野上已現出朦朦胧胧的一層柳色了,春天正昂首闊步向我們走來。

立春當天是牛年最後一天(擊罷泥牛物候新)1

打春是立春的俗稱,為什麼叫“打春”呢?這源于先秦時一則曆史傳說。相傳東夷族首領少昊讓其兒子句芒管理農耕,冬盡春來,陽氣上升,句芒督促民衆翻土犁田,準備播種。可耕田的老牛不懂人語,仍沉浸在貓冬的慵散中,懶得爬起來幹活。

整個冬天,它們都卧在牛棚裡享福,添膘了長肉了,身子骨也懶了,這時候需要人們敲打敲打它,給它提個醒兒。于是有人建議用鞭子抽打它們,但是句芒不同意,說牛是我們的幫手,不許虐待,吓唬吓唬就行了。

怎樣吓唬呢?句芒讓大家用泥巴塑成牛的形狀,然後揮舞鞭子對之抽打。當空炸響的鞭聲驚醒了牛們,它們看到泥塑的同類正在遭受鞭撻,吓得紛紛站起身來,乖乖地聽從主人指揮,下地幹活去了……

立春當天是牛年最後一天(擊罷泥牛物候新)2

基于這個古老的傳說,鞭春牛稱為“鞭土牛”,句芒則被尊為專行督作農耕的神祇。“鞭春之禮”從周朝興起,《周禮·月令》載:“出土牛以送寒氣。”後來一直保留下來,但改在了立春日,盛于唐、宋兩代,尤其是宋仁宗趙祯頒布《土牛經》後,鞭土牛風俗傳播更廣,以至成為民俗文化的重要内容。山東齊河一帶,“至立春時,各官出拜芒神畢,各執春杖擊牛者三,以示勸耕之意。随從胥役将牛馬打碎,謂之‘打春’。”

那麼,怎麼打春牛呢?南宋詩人楊萬裡在《觀小兒戲打春牛》中記述得極為詳盡,詩雲:

小兒著鞭鞭土牛,學翁打春先打頭。

黃牛黃蹄白雙角,牧童綠蓑笠青蒻。

今年土脈應雨膏,去年不似今年樂。

兒聞年登喜不饑,牛聞年登愁不肥。

麥穗即看雲作帚,稻米亦複珠盈鬥。

大田耕盡卻耕山,黃牛從此何時閑?

這首詩描寫的是稚氣未脫的孩童學着大人的樣子執鞭打土牛,充滿了童心、童趣。孩子們學着大人的樣子,先打牛頭,再打牛尾。土牛“黃蹄白雙角”,牧童則披蓑戴笠。今年的土地應比往年更肥沃,農人的心情也更喜樂。孩子們聽說今年将要五谷豐登,都歡欣雀躍,家中的黃牛卻擔心自己太過勞累而長得不肥。詩人以孩子的眼光觀察土牛,以孩子的心态體會打春牛的快樂。詩的尾句,詩人借對黃牛耕作不息的感歎,表達了憫農恤農的情懷。

立春當天是牛年最後一天(擊罷泥牛物候新)3

南宋詩僧釋慧空作有一組《偈》詩,其中一首也提到了“打春牛”,詩曰:

先打春牛頭,打打春牛尾,

驚起虛空入藕絲裡。

由此可見,打春牛順序是先打牛頭再打牛尾,最後打牛身,直至打碎。那清脆之聲在沉寂的春野上虛虛幻幻,袅袅不絕。

清初廣東慶雲寺僧成鹫作有《打春牛歌三阕》,其二為:

春牛白,春牛黑,朝往城南暮城北。

春牛瘠,春牛肥,昨日東郊今日西。

不論泥牛還是真牛,也不論黑牛白牛、肥牛瘦牛,從早晨打到日暮,從東郊打到西郊,每一塊田地都走遍,祈願這一年人勤春早,竭力耕作,為的是收獲物産豐饒好光景啊!

立春當天是牛年最後一天(擊罷泥牛物候新)4

打春牛時,人們把土牛泥牛打碎,人人争搶春牛土,謂之“搶春”,以搶得牛頭為吉利,并将搶得的春牛泥帶回家撒在牛欄内,以示祈願祈福。唐代詩人元稹在《生春》詩雲:

何處生春早,春生野墅中。

“鞭牛縣門外,争土蓋蠶叢。”先“鞭”而後“争”,是古代迎春促耕風俗的兩部曲。誰家“打春”打得早,誰家田裡春意濃;誰家“争土”拔頭籌,誰家春蠶吐絲稠!

鞭打春牛,開啟了春天的門扉。北宋蘇轼被貶“天涯海角”的海南島,有感于這蠻瘴僻遠之地春來早,一派繁忙的備耕景象,心中充滿喜悅之情,寫下了《減字木蘭花.己卯儋耳春詞》:

春牛春杖,無限春風來海上。

便丐春工,染得桃紅似肉紅。

春幡春勝,一陣春風吹酒醒。

不似天涯,卷起楊花似雪花。

是啊,這裡的春天來得格外早,人們牽着泥牛兒,扶起泥犁杖,在從海上漫起的春風裡,請來了春神,把滿園的桃花染得紅灼灼一片。豎起春天的綠幡,剪成春天的彩繩,這浩蕩的春風把醉意朦胧的我吹醒了——誰說這是海角天涯,荒蠻之所?紛紛卷起的楊花,比北方的春雪還要美麗呢!

立春當天是牛年最後一天(擊罷泥牛物候新)5

打春牛的場面是宏大的,也是喜慶的。明末清初廉吏周希曜在《寶安春色篇》描述了“打春牛”的盛況:“掀天爆聲徹夜鬧,沸地歌喉闆敲檀。春牛高擁巡陌上,瑞麟婆娑影盤桓。”立春日打春牛也是春節的重要年俗之一,當此時,爆竹聲聲,歌聲陣陣,人們簇擁着披紅挂彩的春牛,高舉着金光閃閃的春龍,在春意萌發的田野阡陌載歌載舞,笑逐顔開,寄予了那麼多美好的祈願和希冀。這盛景,從一曲明人的民謠裡可見一斑:“年年春打六九頭,煙火爆竹放未休。五彩旌旗喧鑼鼓,圍看府尹鞭春牛。”

立春當天是牛年最後一天(擊罷泥牛物候新)6

在龐大的打春牛隊伍裡,執鞭的裡胥還要邊打邊唱和,雲:“一鞭風調雨順,二鞭國泰民安,三鞭大人連升三級,四鞭四季平安,五鞭五谷豐登,六鞭六合同春、官民同樂……”接着,衆人一起“打春”,并在門壁寫上四個紅字——春王正月。直到春牛被打碎,将碎了的泥土摻雜五谷撒向空中,祈求後土娘娘保佑新的一年風調雨順、五谷豐登。古時這種立春的“儀式感”,總讓我們久久懷念。

明代名臣于謙在《立春》詩中說:

擊罷泥牛物候新,一鞭分與萬家春。

自此,在“吹面不寒楊柳風”裡,在“沾衣欲濕杏花雨”中,農人們粗犷的吆牛調有闆有眼地哼唱起來,“啊嗬嗬——啊嗬嗬——啊嗬嗬”,犁铧閃亮,泥浪翻湧,一縷縷熱氣氤氲而起。一牛一犁一老農,還有青黛遠山,蒼涼歌謠,構成了一幅渾樸簡捷的春耕圖……

-作者-

劉琪瑞,男,山東郯城人,一位資深文學愛好者,出版散文集《那年的歌聲》《鄉愁是彎藍月亮》和小小說集《河東河西》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