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追求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和諧共融為核心精神的“祭天”是納西族古老習俗,亦是東巴教中最大的祭祀儀式。納西族祭天有春祭和秋祭之分,其中春祭又稱為大祭,在春節期間進行,是春節活動的主要内容之一,一般都在正月十五日前舉行。
2月16日上午,由東巴王國發起的祭天儀式,在該景區納西文化圖騰廣場北端的天壇舉行。
當天11時許,主持祭祀的東巴們扛着神樹、大香,健壯的納西大叔們擡着大黑豬,身穿民族服裝的納西阿媽們用竹簍背着神米、鹽巴、白酒、紅糖、雞蛋、香燭、松毛等祭祀用品,從納西先民古村落列隊走向天壇。
關于祭天的由來,傳說是納西族的始祖崇任利恩和襯紅寶百命成婚後,久不生育,在天神父母指點下祭天之後,生了三個兒子,但長大後又不會說話,便再次行大祭天,三個兒子才說出三種不同的語言,變成了納西、藏族、白族等三個民族,故納西人認為祭天可以保佑子孫的繁衍和健康成長,就世代相承下來。
元代李京的《雲南志略》以及元明清的漢文史書中都有關于納西族祭天的記載說明納西族祭天曆史的久遠。納西族的祭天文化的系統、完整、豐富以及深沉的文化積澱,與古華夏祭天文化的親緣關系,乃至對古亞歐文化因素的保存,顯示出它珍貴的價值。
但由于曆史原因,納西族祭天習俗曾中斷約40年的時間,直到開個開放後才逐漸恢複。當代的納西祭天儀式随着現代社會的要求而進行了相應的改變,也打破了嚴禁外人和婦女參與的限制。
麗江知名學者李錫認為,今天東巴王國舉行的盛大祭天儀式是對民族文化的一種活态傳承,可以讓市民和遊客更好地了解納西族的文化和曆史,具着有重要的意義。東巴文化的祭天、祭署(自然神)儀式,都倡導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提醒人們不能忘記自然的恩惠恩澤,告誡人們不能破壞自然,對社會和諧穩定、繁榮昌盛有着重要的促進和推動作用。2014年,納西族祭天習俗列入雲南省第四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
(運營/mdk073)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