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經濟日報
剛剛閉幕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圍繞“穩字當頭、穩中求進”這一明年經濟工作的總基調,作出了一個具有重要意義的表述:“微觀政策要持續激發市場主體活力。”
隻要稍加觀察,就可以發現,在進入新發展階段的中國,市場主體正在成為一個超高頻詞彙。每當論及宏觀經濟形勢,每當說到宏觀政策配置,每當謀劃進一步深化改革、擴大開放之策,甚至在事關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全局話題的其他場合,市場主體都在被反複提及、應用。
指出,市場主體是我國經濟活動的主要參與者、就業機會的主要提供者、技術進步的主要推動者,在國家發展中發揮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可以說,市場主體是經濟的力量載體。如何清晰認識市場主體,把握其全新定位,如何立足市場主體的變化,推動經濟工作和宏觀政策配置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向微觀基礎層面轉移和聚焦?是當前我們需要深入思考的問題。
清晰認識市場主體
應當看到,盡管人們對于市場主體的關注度變得如此之高,盡管市場主體的地位和作用變得如此之重要,迄今人們對于市場主體的認知卻并非十分清晰、準确。作為一個使用時間不長、尚未正式收入各類經濟辭典或其他辭書的概念,不少人是将市場主體等同于企業來理解的。
然而,隻要稍微作一下企業和市場主體的比較分析就會發現,兩者絕非一回事。
根據國家市場監管總局最新數據顯示,目前,全國市場主體數量已突破1.5億戶,企業增長到4600萬戶。這顯然在提醒我們,市場主體并不等同于企業。除了4600萬企業之外,1億以上個體工商戶以及200多萬農民專業合作社同樣屬于市場主體。
不久前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市場主體登記管理條例》明确規定,納入市場主體登記管理範圍的,不僅包括各類企業,也包括個體工商戶和農民專業合作社等。要看到,企業指的是法人,市場主體除了法人之外,也包括自然人。也就是說,舉凡從事生産、購銷、運輸和服務性活動的法人和自然人,都可以稱作市場主體并納入市場主體登記管理範圍。
這一規定具有重要意義和價值。如果說既往的宏觀經濟分析習慣于“抓大放小”——聚焦于企業,側重于GDP主要源泉的分析,那麼,由以企業為聚焦點向包括企業、個體工商戶和農民專業合作社等在内的所有市場主體為聚焦點的伸展,意味着宏觀經濟分析視域和重心延伸至更廣範圍。換言之,在市場主體這一概念之下,不僅企業,而且包括個體工商戶、農民專業合作社等在内的參與GDP創造的基本經濟單元被全面覆蓋了。
全新定位市場主體
《中華人民共和國市場主體登記管理條例》對“市場主體”定義的明确,顯然同發展環境、發展條件的變化直接相關。踏上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立足我國發展環境、條件所發生的深刻複雜變化來看,無論是作為一個整體的市場主體,還是作為市場主體各個組成部分的企業、個體工商戶和農民專業合作社等,都被全新定義了。
第一,市場主體是經濟發展的根基所在。2020年和2021年連續兩年的《政府工作報告》,都以“青山”喻指市場主體。從“留得青山,赢得未來”到“青山常在、生機盎然”,所揭示的無非是這樣一個基本認知:經濟發展的根基在于市場主體,經濟發展的動力在于市場主體。隻有“留得青山”,才能“赢得未來”。隻有“青山常在”,才能“生機盎然”。無論面臨什麼樣的風險挑戰,隻要保住了市場主體,我們就保住了經濟發展的根基。隻要市場主體保持活力,我們就擁有了經濟發展源源不斷的動力。所謂“基礎不牢,地動山搖”,講的就是這個道理。
第二,市場主體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微觀基礎。改革開放40多年來的曆史進程表明,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建立和完善同市場主體力量的不斷壯大,是彼此依存、互為條件的統一體。比如,家庭聯産承包責任制的實行,将農戶改造成為生産經營主體;又如,鼓勵回城知青自謀職業并支持個體經濟、民營企業發展,成就了非公有制經濟份額的擴大;再如,下放國有企業經營自主權、推行經濟責任制,進而實行“利改稅”、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增強了國有企業競争活力;還如,大量外資企業的進入,在帶來資金、技術和管理經驗的同時,亦成為我國經濟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從某種意義上講,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曆程,也是市場主體力量不斷壯大的過程。正是依托于市場主體力量的不斷壯大,才有力推動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和完善。
第三,市場主體是穩就業、擴就業的“頂梁柱”。這不僅體現在每年超過1300萬人的城鎮新增就業,其絕大多數靠市場主體所吸納;還體現在量大面廣的中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戶是就業的“大容納器”,提供了85%以上的城鎮就業崗位,支撐了4.4億城鎮就業人員以及近2.9億農民工就業;亦體現在市場主體是承載7億多人就業的基本盤。無論是穩定就業,還是擴大就業,都要靠市場主體“唱主角”。保住、穩住了市場主體,也就保住、穩住了就業。
第四,市場主體是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力量。市場主體是創造财富的不竭源泉,也是提供稅收的主要來源。市場主體的發展優化了經濟結構、壯大了新動能,促進了經濟循環暢通。在現行稅制結構下,稅收收入的90%以上由市場主體所繳納,市場主體是國家一般公共預算收入的基本來源,從而也是各級政府支出的基本支撐。不僅如此,市場主體還關乎科技創新、動能轉換和結構優化,是促進科技創新、實現動能轉換、推動結構優化的主要實踐者。市場主體亦關乎區域發展活力和後勁。不同區域之間的發展差距,說到底,是市場主體發展狀況的差距,甚至是市場主體營商環境改善程度的差距。從一定意義上來說,哪個地方市場主體發展得好,哪個地方經濟發展就好、就業狀況就好、民生改善就快。就此而言,抓住了市場主體這一重要力量,以市場主體為中心配置資源,就牽住了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牛鼻子”。
第五,保住、穩住市場主體是保證經濟正常運轉和社會大局總體穩定的基本前提。“黑天鵝”也好、“灰犀牛”也罷,其所帶來的各種風險挑戰,對市場主體的影響都是比較大的。像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這樣的沖擊,市場主體經營困難、利潤下滑甚至破産倒閉,都是我們要面對和防範的風險。曆史和現實經驗一再表明,在各種風險挑戰面前,尤其是在極端情況下,保證經濟正常運行和社會大局總體穩定的基本前提是保住、穩住市場主體。倘若市場主體出了問題,經濟正常運行和社會大局總體穩定肯定會出問題。防範和化解風險,要從防範和化解市場主體風險做起。離開了市場主體的發展和安全這個基礎,其他方面的發展和安全便無從談起。
圍着市場主體而轉
從經濟發展的根基所在到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微觀基礎,從穩就業、擴就業的“頂梁柱”到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力量,再到保證經濟正常運轉和社會大局總體穩定的基本前提,正是基于對市場主體的全新認識,跳出既往聚焦于企業、側重于GDP主要源泉的局限,而将宏觀經濟分析視域和重心伸展至所有市場主體、所有參與GDP創造的基本經濟單元,便成為勢在必行之舉。
引申一步說,随着市場主體越來越多地替代企業而成為宏觀經濟分析的聚焦點,意味着我國經濟工作和宏觀政策配置的出發點和落腳點越來越向微觀基礎層面轉移和聚焦。所以,表面上是宏觀經濟分析視域和重心的伸展,實質上是經濟工作和宏觀政策配置格局的調整和變化。
這啟示我們,在進入新發展階段的中國,不僅市場主體的地位和作用趨于上升,而且一個以市場主體為重心、圍着市場主體而轉的經濟工作和宏觀政策配置格局,也在趨于形成。簡言之,經濟工作和宏觀政策配置一定要深入到、紮根于市場主體,圍繞市場主體而展開。
(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 高培勇)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