曆史上有一句名言流傳至今,它就是"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
說的是曹魏後期,曹氏大權旁落,司馬氏父子兩代人翻盤的故事。
司馬昭年少的時候經常跟随父親在戰場上征戰,可以說司馬昭是個有勇有謀之人,但是為人在權利的争鬥中,也是絲毫不留情的狠角色。
早年随父抗蜀,多有戰功。景初二年,封新城鄉侯。正始初,遷洛陽典農中郎将。曹髦時,繼兄司馬師為大将軍。專攬國政,走向代魏之路。甘露五年,魏帝曹髦死後,立曹奂為帝。景元四年,分兵遣鐘會、鄧艾、諸葛緒三路伐蜀。封晉公。
司馬昭總攬大權後,野心更大,總想取代曹髦。他不斷鏟除異己,打擊政敵。年輕的曹髦知道自己即便做"傀儡"皇帝也休想當長,遲早會被司馬昭除掉,就打算铤而走險,用突然襲擊的辦法,幹掉司馬昭。一天,曹髦把跟随自己的心腹大臣找來,對他們說:"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也。在不能白白忍受被推翻的恥辱,要你們一道去讨伐他。"
幾位大臣知道這樣做等于是飛蛾投火,都勸他暫時忍耐。在場的一個叫王經的對曹髦說:"當今大權落在司馬昭手裡,滿朝文武都是他的人;君王您力量薄弱,莽撞行動,後果不堪設想,應該慎重考慮。"曹髦不接受勸告,親自率領左右仆從、侍衛數百人去襲擊司馬昭。誰知大臣中早有人把這消息報告了司馬昭。司馬昭立即派兵阻截,把曹髦殺掉了。後來,人們用"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來說明陰謀家的野心非常明顯,已為人所共知。
司馬昭盡管在曆史上背負了權臣的名聲,但是在客觀實際中,司馬昭的所作所為還是在曆史上起了進步的作用,他是三國後期傑出的軍事家。在東關戰役中,就軍事指揮特點看,諸葛誕與司馬昭以前經曆的主要戰役中表現出的軍事才能相比,明顯不是一個水平,同這次戰争後司馬昭在平定關中,征服靈州,平定叛亂,招撫北方蒙古高原少數民族,以及在淮南戰役中的出色表現更是不可同日而語,在曹爽伐蜀戰役中,司馬昭就對夏侯玄提出險地應該謹慎、不可久留,并且判斷出了敵軍會搶占各險要防禦。
就戰後對軍事失敗責任的追究看,不僅司馬昭作為監軍要處罰失敗責任,而且朝議也要處罰衆将。而司馬師表現得很有政治頭腦,首先負主要責任的諸葛誕是司馬氏的姻親,他是司馬懿的親家,是司馬師弟弟司馬伷的嶽父,而胡遵、王昶、毌丘儉等多數都是司馬懿的舊部,或者有交情,罷黜、打擊他們會削弱司馬氏集團,而且司馬師知道王昶、胡遵等人都是恩怨分明,不會忘恩負義,所以用寬容和安撫對待他們,同他們建立更親密的感情。即使有個人野心,對朝廷有異心的諸葛誕也對司馬師有好感,後來毌丘儉起兵反對司馬師的時候,諸葛誕也能感念司馬師對他的恩德,支持司馬師平叛。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