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曲靖日報-掌上曲靖
掌上曲靖訊11月18日,曲靖師院的師生們格外激動,他們的“家人”、曲靖師院自然曆史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曲靖古魚王國博物院院長朱敏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
每次從北京到曲靖,不論多晚,他放下行李,都要馬上到實驗室看看,看看他的“老朋友”們,那些化石,以及同事、學生。
2021年3月,曲靖古魚王國博物院在曲靖師院揭牌。“世界傑出女科學家”張彌曼院士、地層古生物學家戎嘉餘院士、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朱敏來到現場。這個博物院由曲靖師院、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雲南大學合作共建,開展相關化石研究和科普工作,緻力于“打造世界級的古魚文化研究和展示名片”。
建成曲靖古魚王國博物院,是曲靖師院2020年以來清晰定位的目标,也是朱敏和他的老師張彌曼的心願。
2018年3月的一個晚上,對于生物資源與食品工程學院的部分師生及古生物學愛好者來說,是一個難忘的夜晚。在圖書館報告廳舉辦的“人類身體如何在進化中組裝而成——來自精美的早期脊椎動物化石和高新技術的真知灼見”這場講座,給很多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朱敏把澳大利亞古生物學教授John Long引薦到校開展這場講座,他全程翻譯。也就是在這場講座中,讓2016級生物技術專業學生彭禮健“颠覆”了對化石的認識,愛上了古魚化石研究。如今,他是自然曆史文化研究中心的一名科研助理。
在朱敏的大力推動下,曲靖師院開啟了立足于曲靖這片土地上的古魚化石研究。2018年5月,曲靖師院自然曆史文化研究中心成立。該中心由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曲靖師院合作共建,張彌曼受聘擔任該中心名譽主任,朱敏受聘擔任主任。在成立那天召開的研究中心角色定位研讨會上,朱敏表示,将從教育、科研、文化和社會四個方面推動學校發展。
2018年,曲靖師院還沒有古生物學相關課程,如今三年過去了,學校已開設了古脊椎動物學課程,2022年的春季學期,學生們就可步入古脊椎動物學的課堂,從那扇越開越大的“窺視生命曆史的窗”中,探索發現更多未知與可能。
2019年8月,第15屆早期脊椎動物國際學術研讨會在曲靖師院舉辦。這次會議,由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曲靖師院、曲靖市麒麟區科技局聯合舉辦,百餘名國際國内知名院士、專家學者彙聚曲靖師院,曲靖再次成為焦點。
2020年以來,曲靖師院在古魚化石研究中,找到了清晰的方向:要建曲靖古魚王國博物院、珠江源世界地質公園!
在一次學術研讨會的野外考察中,朱敏發現了珠江源海口生物群。他及時與景區聯系,搭建了珠江源海口組化石工作站。工作站搭建後,曲靖師院的大四年級學生,又多了一個實習的平台。
朱敏默默地做着大量工作,以一位科學家的力量,彙聚起更多科學家和平台的力量,推動一所地方大學的特色科研事業。
曲靖古魚王國博物院在2021年3月揭牌,7月建成,古魚化石的科普基地,終于由自然曆史文化研究中心的一間辦公室,發展成為總面積1200多平方米,包含實驗室、展覽室及化石儲藏室的博物院。
為了能幫助學生更多,他總是“走在學生前面”。朱敏建了一個數據庫供學生共享,這個數據庫裡有4萬餘篇文獻,他“一對一”為每一位學生提供幫助,可以為每一位學生“量身定制”他們做研究需要的大量文獻資料。他對學生用心的程度,對學術的嚴謹程度,令每一位學生感動。不管是作為導師指導論文,還是作為通訊作者參與論文,他都要認真仔細地修改,精确到每一個文字、每一個标點、每一篇參考文獻。
朱敏熱愛并享受工作,工作于他而言,是工作,也是休息,所以即便是節假日,他依然在工作。如果要給朱敏畫像,那這幅畫有三種可能:研究化石的朱敏,野外考察的朱敏,捧着一本書的朱敏。
同事和學生最喜歡跟朱敏一起去野外,“他是‘大長腿’,爬山動作敏捷、迅速”“他會照顧我們每一個人,跟我們一起推車、搬化石”“在野外發現的每一塊化石,都是他眼中‘獨一無二’的,需要好好珍惜和保護”“他不在曲靖的時候,為了方便我們到野外,他把自己的車、課題組的車都留在了曲靖師院給我們用”……回憶起與朱敏共同尋找化石的經曆,他的同事、學生都覺得非常有趣、有料,那些精彩的故事,幾天幾夜都說不完。
朱敏對曲靖、對曲靖師院、對這裡的同事和學生,有着不摻任何雜質的愛。作為一位有情懷的科學家,他為曲靖師院這樣一所地方大學的科研事業,做了很多。然而,他隻是把這些,默默珍藏在心裡......
(本文圖片由曲靖師院黨委宣傳部、自然曆史文化研究中心、新華社提供)
朱敏院士簡介:朱敏,古生物學家,現為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中國科學院脊椎動物演化與人類起源重點實驗室主任。《古脊椎動物學報》主編,Zoological Letters和Palaeoworld雜志副主編,eLife, Science China - Earth Sciences, Palaeodiversity and Palaeoenvironments, Acta Geologica Sinica,Geodiversitas等雜志編委。主要從事早期脊椎動物及演化生物學研究,近年來帶領團隊為解決古生物學與演化生物學領域一些長期争論不休的重大理論問題(如颌起源、有颌類起源與早期分化格局、硬骨魚綱起源與早期演化等)提出了有影響力的新學說并提供了關鍵實證,有力地推動了國際學術界對硬骨魚綱起源乃至有颌類早期分化的探索,使中國早期脊椎動物研究穩居古脊椎動物研究領域的國際前沿地位。迄今發表學術論著150餘篇/部,其中Nature、Science、Cell論文16篇(第一或通訊作者論文11篇)。曾任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所長、國際地質對比計劃491項目主席、中國古生物學會副理事長。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科技部創新人才計劃重點領域創新團隊負責人,瑞典皇家科學院阿特迪講座主講嘉賓,入選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國家“萬人計劃”領軍人才,并先後獲得中國青年五四獎章、中國青年科技獎、中國青年科學家獎(地球科學)、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第一完成人)、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進步獎等獎項。
羅丹
本文來自【曲靖日報-掌上曲靖】,僅代表作者觀點。全國黨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發布傳播服務。
ID:jrtt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