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太注意細節敏感的人真的累

太注意細節敏感的人真的累

圖文 更新时间:2024-06-26 22:16:20

你也做過類似的事嗎:

微信聊天中總要加幾個 “表情包”,總覺得孤零零的漢字很生硬,怕顯得自己冷漠;

演講時為所有可能的突發情況做好準備,planAplanBplanC......,生怕自己會出錯;

與人交談時,每次開口前都要想好久,斟酌每一個字眼,生怕對方感覺不好;

晚上躺床上,總是無限複盤白天發生的一切,擔心哪句話哪個舉動搞錯了,讓對方不舒服。

而這,就是大叔的日常。

太注意細節敏感的人真的累(總被說太敏感想太多)1

真的很心累。

更糟的是,當我把這些心裡話與好朋友訴說時,他們隻會表示:這有什麼,是你太敏感了,想太多了

這讓我總是自我懷疑,心想是不是自己真的想太多了,進而陷入自我否定。

真的想抛棄這些“敏感”,有的時候也希望自己可以做個傻子,什麼也不想,也不用不關心外界環境。

很長一段時間,大叔都很讨厭那個高度敏感的自己,認為自己是個 “怪胎”,認為敏感是缺陷,是矯情,是玻璃心……

直到接觸心理學後,大叔才知道,自己屬于 “高敏感人群(Highly Sensitive Person,HSP)”。

它并不是一種疾病或狀态,而是一種比較穩定和持久的人格特征。甚至,還有很多我們不知道的好處。

今天,大叔就來打破偏見,從科學的角度為 “高敏感人群” 正名。

01

關于高度敏感,心理學家都發現了什麼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 Elaine Aron 是研究高度敏感的先驅人物。

太注意細節敏感的人真的累(總被說太敏感想太多)2

Elaine N. Aron 在進行關于高度敏感的演講

Elaine Aron 認為:高度敏感人群從一出生,就擁有一種特殊的神經系統,可以更深入地感知、處理内部與外部的信息。[1,2]

簡單來說,高度敏感讓我們對外界信息的阈值降低了,可能僅僅是很輕微的刺激就會讓我們的大腦變得活躍起來。

因此,我們有着更強大的洞察力與覺察能力。

但同時這也很耗費自身的能量,會帶來一定的負面影響,例如:

大叔在辦公室呆了一上午後,就已經被周圍各種各樣的物理信息包圍了,對諸多信息的注意讓我自身達到了飽和。

但是,外界的信息并不會因此消失,為了繼續接受信息,身體中的能量依然在持續流失,所以下午我的工作效率就會變低。

除了會注意到更多信息外,高度敏感這種生理特征,還會讓我們對這些信息進行更加深入地加工。有時僅僅是别人一個不經意的眼神,都會仔細琢磨很久。

Elaine Aron 通過調查發現,在這個世界上,高度敏感的人高達15% - 20%,即每 5 個人中就會有 1 人的内心很敏感。[1]

這些人,在小時候被認為是害羞,長大後又被認為是内向。殊不知,他們隻是很敏感罷了。

事實上,有 30% 高敏感的人都特别外向,而其中一半以上都是男性

太注意細節敏感的人真的累(總被說太敏感想太多)3

誠然,高度敏感給我們帶來了很多的麻煩:

  • 過于關注外界的各種信息,消耗掉了自身諸多能量,在真正需要全身心投入時,才發現自己已經精疲力盡;
  • 容易情緒化,哪怕僅僅是個簡單的暖心公益廣告,都會被感動得熱淚盈眶,更不用提那些悲喜交加的愛情劇了;
  • 如果是恐怖片,受到的驚吓程度也遠遠超過其他人,而且常常難以自拔,很長一段時間都會 “活在” 陰影中;
  • 十分非常特别在乎他人的看法與評價,無論做什麼,事先都要想很久,生怕給人留下不好的印象;
  • 實際過程中,因為各種想法一直在腦海中盤旋,導緻漏洞百出,很怕出錯,結果處處出錯;
  • 明明感受到了别人對自己的不友好,卻被說是 “想太多”,無處辯解,隻能告訴自己 “鈍感” 一點,“高敏感” 是不受人待見的……

高度敏感帶來的麻煩,不僅僅會讓我們體驗到更強烈的情緒,更可怕的,是讓我們否定自己,覺得自己身上的敏感是不好的,進而更容易焦慮、抑郁…… [4]

但這種與生俱來的特征,真的一無是處嗎?

02

敏感的人不需要變得 “遲鈍”,

因為這是一種被嚴重忽略的天賦

經常會有人說:不要太敏感,你可以強硬一點、“遲鈍” 一點。

然而,投身于高度敏感事業的 Elena Herdieckerhoff 在一次 TED 演講上卻表示:

内心敏感的人并不軟弱,我們擁有着溫柔的力量。”

太注意細節敏感的人真的累(總被說太敏感想太多)4

Elena Herdieckerhoff 在 TEDx 上進行演講

Elena 也是一位高度敏感型的人,她曾經一度認為自己身上的敏感是一種缺陷。

但在她 25 歲的時候,讀到了 Elaine Aron 的一本書 —— 《敏感的人(The Highly Sensitive Person)》,徹底改變了她的人生。[3]

她發現,原來敏感不是病,自己也不是 “怪胎”,隻是比有些人特殊一點罷了,重要的是,這種“特殊”又是那麼的普遍,這個世界上有多達 20% 的人和自己一樣。

之後,她又逐漸認識到:

敏感并不意味着軟弱,而是充滿着溫柔的力量;

敏感的人也不需要變得 “遲鈍”,因為我們有着不可被忽略的天賦。

這種力量和天賦,可以讓我們很好地度過一生。

1. 敏感的人更容易與他人建立深層次的關系

内心敏感,讓我們可以時刻注意到他人的需要和情緒變化,即可以很好地共情(empathy)他人。

簡單來說,共情是指我們容易察覺出他人的情緒,并可以感同身受,就好像發生在自己身上一樣

當對方知道我們可以理解他的感受時,會覺得被理解,彼此便産生了共鳴。

多次如此,便建立起了深厚的關系,緊密的連接。

例如,在大學時,大叔會與其他同學一起進行模拟咨詢,即模拟心理咨詢的過程,練習相應的技巧。

那一次,輪到我充當咨詢師的角色。

結束後,大家對這個過程進行簡單的評論。

聽着他們的評論,我心裡有些不是滋味,因為感覺自己做的不夠好,但是我并沒有說出來(敏感的我對自己有着較高的要求,但又善于隐藏情緒,生怕别人笑話……)。

正在我打算一個人默默承受這種不好的情緒時,一位女同學看出了我内心的失落,連忙安慰了我一下。

太注意細節敏感的人真的累(總被說太敏感想太多)5

當時大叔真的感受到了她與我的共鳴,感受到自己被深深地被理解着,失落感瞬間消失了一大半。

後來我們在聊這個事情的時候,她表示自己也是個高度敏感的人,所以第一時間便可以發現别人的情緒變化。

所以,高度敏感的人和别人一起聊天時,真的不用感到有壓力,因為這種敏感和理解,正是建立深層關系的開始

2. 敏感的人可以更好地規避風險

敏感是有進化意義的。

想象這樣一個場景:

當你來到一個特别陌生的環境,面臨着兩種選擇:

一是立刻投入到新環境中,進行探索;二是放慢腳步,左瞧瞧右看看,考慮周全後再行動。[5]

你會做出哪種選擇呢?

高度敏感的人傾向于選擇第二種,因為他們不喜歡冒險

雖然這看起來有點 “膽小”,但如果這個陌生的環境到處都是潛在的危險,例如毒蛇猛獸,那麼,他們的謹小慎微将是成功活下來的最大保障。

這就是内心敏感帶來的好處,在做事前會先仔細觀察、認真思考。

甚至,在說一句話之前都會考慮各種各樣的可能,“他如果很生氣,我就這樣說……”“他如果很高興,我則這樣說……”

雖然看起來很勞累,但卻可以規避很多風險。無論發生什麼事情,都可以察覺出可能不對的地方,并做出周全準備

太注意細節敏感的人真的累(總被說太敏感想太多)6

3. 敏感的人可以表現出非凡的創造力

敏感也讓我們的思維特别活躍,内心世界更加豐富。

同時,提高了我們的聯想能力,帶來了抽象思維與圖像思維。

Elaine Aron 在研究與采訪的過程中也發現,敏感賦予給我們的能力與思維,可以讓我們表現出非凡的創造力。[1]

實際上,曆史上很多哲學家、詩人、藝術家、畫家,内心都異常敏感。

因為敏感,他們可以看到很多旁人看不到的美;

因為敏感,他們可以深入思索一個問題;

因為敏感,他們可以把兩個完全無關的事物聯系在一起;

而這,就是創造力。

著名科學家牛頓,是我們從小就耳熟能詳的人物,他也是一位内心敏感的人,關注着萬事萬物。

我們最熟知的 “蘋果落地事件”。

太注意細節敏感的人真的累(總被說太敏感想太多)7

隻是在花園中被一隻熟爛的蘋果砸中,牛頓就會産生疑問:為什麼蘋果是向下掉落,而不是向左向右,甚至向天上砸去呢?又或者像星星一樣,懸在空中。

就這樣,通過把生活中的兩種普遍現象 —— 掉落的蘋果與遠在太空的星星,敏感地聯想在一起,提出了萬有引力定律。[6]

可見,内心敏感讓我們的腦海中裝了各種各樣的事情,當突然有一刻,把某兩個看似沒有關聯的事物聯系在一起時,就可能激發出絢麗奪目的光彩

寫在最後

心理學家榮格曾經說過:高度敏感可以極大地豐富我們的人格特點

确實,高度敏感會帶給我們痛苦,糾結,焦慮。

但生活的本質,不就是充分體會它原本的樣子嗎?

我們會為一朵花感到欣喜,為遠方的哭聲流淚;

更容易發現他人的優點,更容易感到愛的幸福。

這些細微的小事,豐富了我們的人生體驗,拓寬了我們生命的厚度。

所以,别把你的天賦當作懲罰,别隻看到它的壞,而忽略了它帶給你的驚喜

試着充分利用你的天賦。

細膩而溫柔的力量,有時比我們想象中還要強大。

世界和我愛着你。

- The End -

References / 大叔參考的文獻資料(上下滑動查看):

[1] Aron, E. N. (2013). The highly sensitive person: How to thrive when the world overwhelms you. Kensington Publishing Corp.

[2] Aron, E. N., Aron, A., & Jagiellowicz, J. (2012). Sensory processing sensitivity: A review in the light of the evolution of biological responsivity.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Review, 16(3), 262-282.

[3] Elena Herdieckerhoff. (2016,June). The Gentle Power of Highly Sensitive People. (TED video).

[4] Pluess, M., & Boniwell, I. (2015). Sensory-processing sensitivity predicts treatment response to a school-based depression prevention program: Evidence of vantage sensitivity.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82, 40-45.

[5] Sand, I. (2016). Highly Sensitive People in an Insensitive World: How to Create a Happy Life. Jessica Kingsley Publishers.

[6] 牛頓:蘋果落地的聯想.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