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穿5年,難道是因為我保養得好?】
老讀者都知道,公主(公衆号的主人)是一個不拘小節的人。啥?保養?我又不是古人,一生夠隻愛一雙。
之前寫過一篇《最簡單粗暴的鞋履保養方法》,核心觀念就是——我并不認為現在的時裝鞋有保養的價值。
快時尚時代,制鞋業的思路是将你花在保養上的時間,挪到買新鞋上。
那麼又有人要問了:你的意思是,這牌子質量特别好,不保養也能穿這麼久(廣告)?
其實,5年并不算久,比起能穿一輩子(常見的宣傳語雖然有點誇張,但平均下來10幾年沒問題)的手工鞋,和設計壽命隻有一兩年的快時尚鞋(千元以下的平價品牌大多屬于這一類),這雙鞋算是一個折中的選擇,既不會讓人覺得質量特别差,價格也不算高不可攀。
所以它的做工(或者說成本吧),就是一個典型的“中等生”。
5年前我才剛剛開始對鞋型有了一點了解,知道買鞋的時候要翻過來看鞋底形狀。回顧一下舊文:《從鞋底形狀,就能看出來我穿這雙鞋舒不舒服?》
還知道自己是寬胖腳,所以流行的淺口鞋,很多穿着都不好看。
這雙鞋是特賣的瑕疵品,内側車線不平整,所以價格也是便宜得很。
【顔色】
雖然從來不刻意保養,還是可以看出,前幾年的鞋子皮質就是不一樣,雖然被我穿得灰頭土臉的,仍然沒法掩蓋皮子本身的光澤。
很多讀者買鞋的時候會主觀臆斷:白色怎麼怎麼的不适合我,我皮黑,穿白更顯黑什麼什麼的。
其實就像灰色有五十度灰一樣(額),白色也有無數種白,有偏米的,有偏藍的;黑色也有各種黑,有紅底的有綠底的等等等等。。。。
做鞋子選用的顔色,并不是架空的存在,而是用來襯托人的膚色的。
這點專業的設計師都會考慮到。即使隻做一款白色鞋子,設計師也會選出若幹種白,打出若幹雙樣品,在各種人的皮膚上,各種光線下反複比對,細緻入微到你無法想象。
所以别灰心,一定能找到适合你的白色。
公舉有一篇舊文,就是教你們怎麼根據膚色來選鞋(微X上)。
【皮質】
再來看毛孔,羊皮的纖維比較疏松,毛孔細密,順着皮紋排列(看不清的可以試着用手把皮子用力撐開),啊,就像這樣:
羊皮柔軟,吸腳,很适合光腳穿。很多人認為用羊皮的就是好鞋。
其實,這又是一種偏見。舒适度上,好品質的牛皮>好品質的羊皮>一般羊皮>一般牛皮。當然了,價格也是按這個順序排列的呢。
同時,羊皮鞋還有一個緻命缺點,就是質地太疏松(它就是你們喜歡的“軟皮”),以至于容易變形,容易踢花,壽命短(所以定制鞋極少有用羊皮的,大多是用牛皮)。
綜上,羊皮鞋簡直就是快時尚品牌的不二之選,(相對)價格便宜,試穿感受好,容易折舊,可以加速你的重複消費。
甚至還有少數品牌用綿羊皮做鞋,我簡直無法理解。綿羊皮比羊皮質地更疏松,腳感更柔軟,試穿那個舒服啊,讓你不想脫下來,但是!這種“軟”也有附加條件,就是——一天之内包踢花!!
如圖,踢花都是不可逆的。
所以,鞋子并不是越軟越好!!!!!
【腳墊】也是羊皮。
雖然被我野蠻穿着,搞得幹燥開裂了,但還是能看到裡面的皮質纖維韌性非常強:
某些位置已經被我穿到,表面的顔色都磨花了:
這種腳墊用皮的顔色處理方式跟表面用皮的處理方式不一樣,染的顔色是不滲透到皮裡面的。我的另外一雙SW5050也是,内裡顔色隻染到表面一層:
【内裡】是原色豬皮。
豬皮的毛孔是三個一組的,皮紋順着毛孔排列(這張已經被我穿出了。。。。是叫“沁色”嗎?)。
嗯,感覺是不是有點像:
至于内裡品質的好壞,從厚度上可以做個大緻的判斷,首先,内裡越厚當然就表示品牌越舍得用料。
SW5050,内裡皮都快趕上鞋面皮那麼厚了,折過兩折之後大概有1cm,據我觀察,商場品牌的内裡皮一般不會比這個薄多少,但網絡渠道來的大部分都比較薄。
5050款靴子,内裡皮如果沒有這麼厚,穿久了可是很容易往下掉的哦!
厚度從露出來的皮料邊緣也可略見一斑:
當然了,零點幾毫米的區别,也不是人人能摸得出來的,所以你們還可以通過摸“肉感”來鑒别。現在已經有很多種手感油,可以在打在鞋面皮上,創造出銷魂的手感(打在PU上手感也是棒棒的),但是很少有人會打在内裡皮上。
所以内裡皮更容易通過“摸”,來鑒别好壞。好的内裡皮,摸起來,額,就像第一次摸到初戀的手一樣。。。那種感腳,叫做“肉感”。
如果你們的内裡沒有那種肉感,但是又有清晰的毛孔在,那可能是用的二層豬皮,而不是品質較好的頭層豬皮。二層皮便宜,被大量用在快時尚品牌和冬靴上。
細節部分的皮料也很能說明一雙鞋的品質,比如,用來包中底的皮是不是真皮:
【大底】用的是TPR底,喏,就是這種軟軟的,黃黃的,不透明的底。
憋問我TPR底是不是橡膠底,因為除了真皮底以外,所有的鞋底都含橡膠成分。
TPR底是天朝人民喜聞樂見的一種大底,因為他們就是喜歡“軟”!
不但看起來要軟、穿起來也要軟,妹紙更是軟的好(好像有點錯亂)!
一旦試到這種大底做的高跟鞋,全身上下都被安全感包圍!!!
其實傳統的歐美時裝鞋很少有用到這種底的,因為TPR底傳達的是“休閑”感,并不适合他們“犀利”“性感”的風格。
但到了國内,大多數國内牌子都會在這方面妥協,換成在糟糕路況上抓地力更強、緩沖更多的TPR底,或者複合底,也算是一種天朝特色吧。
下面就要開始開膛破肚了!
常見的鞋墊上的這一圈【車線】,實際隻是個裝飾,并不是用來把腳墊固定在中底上的。
雖然在手工鞋時代,車線确實是縫合用的,但是自從制鞋業經曆了第二次工業革命之後這裡有提到這段曆史,它就成了一個擺設。
實際這貨還是用膠水粘到中底上的。這種工藝叫“膠粘鞋”,聽到這個名字,别以為它有什麼不好,其實膠粘鞋是現在的主流工藝,絕大部分女鞋,包括奢侈品,都是膠粘鞋。
并且按照通用的制鞋工藝,這張腳墊并不需要粘得非常牢,用手一撥就能撥開邊緣,屬于正常現象。
撕開以後露出綠色的【鞋底乳膠】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海綿。
很多人認為鞋底海綿越厚越舒服,其實不然,行業通用的海綿厚度是3mm,極個别特殊的鞋型可能會墊得比較厚,但那是少數。過于厚的乳膠可能會導緻崴腳,想象你站在一個充氣蹦床上,能站得穩嗎?
所以決定你腳感舒不舒服的其實不是海綿的厚度,而是密度。這個密度嘛,用手按一按你鞋子的腳墊,便可感覺到。這個密度當然也是跟你花的價錢正相關的。
背面固定鞋跟的鉚釘頭也用補強和海綿擋住了,在正面創造出一個軟軟彈彈的效果。
綠色海綿下面是這樣。這是我認為這款鞋唯一的一個設計缺陷,就是海綿下面用了支撐度很差的纖維闆(沒錯,就是很像紙闆的纖維闆,很多足弓支撐度不需要多強的低跟鞋,都是用的這種材料,更差的直接用紙闆,一泡水就爛)。
加之大底材料又軟,使得整個前掌踩起來過于軟,走路的時候腳踝需要保持緊張狀态才不會崴腳。
這也是換成較軟的TPR底,所帶來的一個問題,如果大底跟纖維闆二者其一,支撐度能強一點,這個問題應該就能避免。
繼續拆鞋頭,内外兩層皮料之間還加了補強(可見羊皮質地實在太疏松)。
拆拆拆,露出傳說中的港寶(用來固定鞋頭鞋尾形狀的那個玩意),嗯,是個牌子貨:
接下來要拆的是重頭戲——【中底闆】。
所謂中底,就是墊在你腳心下面那一塊硬硬的東西。他最大的作用就是在你走路的時候給你一個回彈的支撐力。所以中底闆的質量是非常、非常、非常重要的,跟鞋子的售價完全正相關。
這雙鞋的中底闆,就有這麼厚,雖然厚不一定就是好,但是厚一點的支撐度至少不會太差。
我們撕開中底闆上覆蓋的3mm海綿,露出裡面的中底的第一層——纖維闆:
從這裡往後的動作有危險性請勿模仿!!!!!!
撬開這層纖維闆後露出的這塊金屬件,就是傳說中的腰鐵!
腰鐵是高跟鞋的核心部件,你穿它走路的時候,足弓支撐度夠不夠,高跟穩不穩當,都跟腰鐵的品質有莫大的關系。關于腰鐵有多麼重要,我在這裡也提到過:是什麼決定了一雙鞋好不好走?
當然了,又要重複一遍,它的品質是跟你購買的價格正相關的,所以江湖傳說高跟鞋的價格至少是鞋跟高度的100倍才能舒服(想買到舒服的5cm高跟鞋,至少花500塊以上)那就是真理。
便宜的鞋子,外觀看起來或許很結實,或許很大牌,或許腳感還很好。
但是在你看不到的地方,一定少做了許多工作。
撬開這塊腰鐵,可以看到腰鐵和下方的纖維闆安裝結合得非常緊密,它們是通過暗釘來固定的。
這張圖可以清晰的看出中底結構,簡單點來說就是軟包硬,在支撐度足夠的情況下腳感盡量的做軟(國内鞋思路。。。)。
乃麼拆完之後就成了這個鹹魚樣子(吃貨之魂在燃燒!):
完畢!
想看我拆解你的鞋?加公舉大人的微X:renee666667,找我要收件地址!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