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在空曠的田野上

在空曠的田野上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5-23 14:30:20

6月24日,全國農科研究生志願服務聯盟向全國涉農高校發出倡議,以“青春志願行,助農促振興,獻禮二十大”為主題,号召農科研究生走出校門、深入“三農”,到農村廣袤的充滿希望的田野,熔煉技能、擔當作為,以生動實踐迎接黨的二十大。

6月底以來,來自西南大學、湖南農業大學、東北農業大學、甘肅農業大學、河北農業大學、新疆農業大學、南京農業大學、青島農業大學、西南科技大學、江蘇科技大學、安徽科技學院等近20所涉農高校的約500餘位碩博研究生志願者,分赴全國各地,将青春賽道深深植入“三農”領域,在鄉村振興的偉大實踐中奮力奔跑。

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時代賦予農科人嶄新使命。2019年,在給全國涉農高校書記校長和專家代表的回信中飽含深情地強調:新時代,農村是充滿希望的田野,是幹事創業的舞台。在此之前,又發出了“中國要強農業必須強,中國要美農村必須美,中國要富農民必須富”的時代強音。

聯盟理事長、安徽科技學院黨委書記蔣德勤教授表示,今年是我們黨喜迎二十大的一年,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中國夢又将邁向嶄新台階,聯盟聯合全國50餘所涉農高校,鼓勵全國農科研究生主動響應時代号召,積極投身到朝氣蓬勃的“三農”事業中來,瞄準當前“三農”領域存在的關鍵問題,在新時代農村廣闊舞台擔當作為、奮發實幹,在實踐中繼續學習和檢驗專業技術知識,争取跑出這一代農科青年的最好成績。

入産業,把技術用在刀刃上

7月4-9日,中國農村改革第一村——鳳陽縣小崗村,活躍着一大批年輕的身影,安徽科技學院和南京農業大學的農科研究生青年志願服務團隊來到了這裡,拉起“南農—安科碩博學子小崗行”的鮮豔彩旗。

青年研究生們組成水稻和果樹兩個分隊,分别開展技術服務,調研走訪種糧大戶、小崗種業高科技水稻育種基地、小崗村梨園公社、小崗葡萄示範園和小崗村石榴種植園等地。

7月的小崗正趕上梅雨季節,雨水不斷,團隊成員穿上水鞋、帶上草帽,走下田埂查苗、記錄、實地掌握水稻分蘖和水肥實施等情況,并實時采樣對水稻葉綠素含量進行測量,提取水稻冠層圖像等相應指标構建模型,為水稻長勢實時監控及設置合理的施肥方案提供技術支持。

在空曠的田野上(到廣袤的田野中去)1

“南農—安科碩博學子小崗行”啟動儀式

通過考察與分析,實踐團發現,小崗村水稻種植基地正通過嚴控田間水位、增施特種肥料、開展病蟲害防治等工作保障水稻營養生長,但田間秧苗長勢不一,雜草較多。隊員們提出了改善稻田質量,提高水稻總産量的解決方案,并與種植大戶進行細緻的研讨交流,獲得了種植大戶的充分肯定與高度贊賞。

這個暑假,江蘇省揚州市江都區宜陵鎮七裡村,一改往日沉寂的模樣,田間地頭因為10餘位年輕人的不停奔忙而多了許多生機。這些年輕人是來自揚州大學“鋤禾興農”實踐團的研究生,他們将在這裡開展40天的助農實踐活動。

踩着露水,實踐團成員每日早早便來到七裡村的田地。與一般農忙人不同,除了關注農作物的長勢,這些年輕人還尤為關注雜草的長勢、種類、生長環境等,甚至不時記錄。扯掉一株雜草容易,難的是找出這萬畝良田綠意盎然中的摻雜。如何更高效、科學地除草,正是實踐團本次行程的重要目的之一。

揚州大學“鋤禾興農”實踐團自2018年成立,至今已開展研究五年。團隊緻力于研發新一代“北鬥導航水稻機械化除草機器人”,先後在機械除草、精準對行、無人駕駛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進展。

為了盡快完成新一代除草機器的研發,實踐團隊在慧龍機械廠的廠區内搭建了簡易的移動鐵皮房用來工作和生活。在日常繪圖遇到尺寸模糊等困難的時候,實踐團成員們便拿着卡尺,冒着高溫酷暑到院子裡進行現場測量記錄。

在空曠的田野上(到廣袤的田野中去)2

揚州大學“鋤禾興農”實踐團40天助農生活剪影

在研發改進機器的同時,實踐團成員常往村裡的種糧大戶家裡走動,話拉家常,從田地除草的直接操作人那裡找問題。團隊成員韓連傑說:“田地面積大導緻人力除草太費功夫、雜草生長速度快隻得噴農藥、希望引進機械化設備但又擔心傷到禾苗等等,這些問題我們都一一記下了,這也是我們研發的除草機器需要解決的重點問題。”

團隊指導老師張瑞宏教授介紹:“我們研發的除草機器人試驗成功後,如果能夠大量推廣,就可以減少除草劑百分之七十到八十的使用量,這樣一來能節省的農藥數量是相當可觀的。”

送人才,把活力推到源頭裡

7月,正是西安的盛夏時節,一同熱起來的,還有西北工業大學第24屆研究生支教團。廣西融水、雲南紅河、甯夏鹽池、陝西鎮巴,18名成員,四地八校,他們心頭共同湧動着一句質樸的話:隻要是祖國需要的地方,哪裡都是三尺講台。

甯夏鹽池分隊,志願者帶着精心策劃的“七彩假期課堂”走上講台,與孩子分享着一個又一個引人入勝的故事。七彩三航,築夢領航。志願者李傳進動情地說:“七彩假期讓我們與鹽池縣的40多名小朋友度過了難忘的三周時光。孩子們在看見飛機時的驚訝,在面對新知識的渴望,甚至是分别時的不舍,一幕幕都成為了我們永恒的記憶。西工大青年将繼續在教育崗位上貢獻青春力量。”

在空曠的田野上(到廣袤的田野中去)3

西北工業大學研究生支教團為孩子們按下快門

融水分隊志願者到達後,即跟随當地駐村第一時間緊鑼密鼓地幹開了,逐個排查農村自建房屋的安全狀況,投身到志願幫扶與時間鍛煉中。志願者羅義傑感慨:“在駐村幫扶工作的過程中,“熱”是這裡給予我最直接的感受,既有當地炎熱的氣候,又有村民們如火一般的熱情,通過駐村工作親眼見證已脫貧村的發展現狀,一個月的駐村生活學到了很多實用的工作技能,能夠将自己的所學應用于服務鄉村振興的實踐中來,也為未來的支教工作奠定堅實的基礎。”

在文家店小學,湖南農業大學博士團第三年參加支教的傅宜君哽咽道:“每當看到這些孩子們淳樸的臉龐和真摯的眼神,都會讓我想起他們的故事,我深切地感受到鄉村心理健康教育人才需要的迫切。”

更讓傅宜君心底不斷湧出動力的是,出征儀式上,校黨委書記陳弘教授給17支志願服務博士團的8字寄語:“仰望星空、腳踏實地”。仰望星空就是要深刻認識鄉村振興任務艱巨,使命光榮,這是中華民族偉大複興最根本的标志,要樹立理想信念,将一生的追求與鄉村振興緊密結合,走出小我、成就大我。腳踏實地就是要學習袁隆平院士等“咬定青山不放松”的科學家精神,要沉下心來在實踐中去真正解決農民所思、所想、所盼的問題,把研究工作落實到農業産業建設中去。

在空曠的田野上(到廣袤的田野中去)4

湖南農業大學博士團“育苗”志願者在與孩子們課堂互動

9月7日,在給北京師範大學“優師計劃”師範生回信中鼓勵支教學生,要珍惜時光,刻苦學習,砥砺品格,增長傳道授業解惑本領,畢業後到祖國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努力成為黨和人民滿意的“四有”好老師,為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貢獻力量。

8月5日,安徽科技學院“服田力穑”實踐團朱金麗迎着6點的初陽走出校門,她和安徽鳳陽小溪河鎮燃燈社區鄉村振興專幹孫銀銀要趕在8點到養牛脫貧戶劉中華大爺家。這個暑假,她的腳步已遍布鳳陽縣15個鄉鎮。

劉中華是2017年的脫貧戶,今年65歲,家裡有4口人,配偶及子女均有智力障礙,沒有勞動能力,家庭負擔重,是村裡重點關注的低保戶。為了解決劉中華家的貧困問題,時任扶貧專幹仔細研究了鳳陽縣的助農政策,五次三番跑去與劉中華合計,最終建議讓劉中華重操舊業:養牛。“牛是咱最親近的牲靈,莊戶人,誰不是打小割草放牛”,劉中華說,“現在牛肉價格高,養牛能賺到錢,政府還給補貼,打着燈籠再找不着這好事!”

在空曠的田野上(到廣袤的田野中去)5

安徽科技學院“服田力穑”實踐團成員在與劉中華交談

按照鳳陽縣扶持脫貧戶發展種養業補助标準,劉中華大爺養的3頭牛,能拿到6000元補貼。朱金麗這次去,除了調研鳳陽縣已脫貧戶現在的生産生活狀況,就是要問劉中華大爺是否已經拿到了補貼,享受到鳳陽縣推出的好政策。

興文化,把傳承轉到行動中

7月11日,“學習烙畫非遺,展示江豚之美”的紅色橫幅在揚州大學的校園裡格外醒目,“佑見江豚”生态保護團隊翹首以盼,他們将迎來2位特殊的客人。今天,揚州市烙畫非遺傳承人阙真金和徒弟謝志安,精心準備了“一家歡樂”“拓溝為河”“黑沙夢魇”“絕路尋生”等十幅《天使貝貝之夢》系列原創江豚繪畫,要在這裡進行一場特殊的授課。

活動現場,結緣烙畫四十餘年的非遺傳承人阙真金手把手地教導學生。實踐團成員将江豚圖畫作為底稿描摹拓印,邊用電烙筆在木闆上燙出烙痕,細細勾勒江豚形象,邊通過不斷轉動木闆使江豚線條更加流暢。團隊成員劉雪雅說:“每一幅畫都包含了很多江豚小細節,例如江豚産子圖中,雄性江豚的眼是圓的,而雌性江豚的眼是半眯着的,它們不同的神态中富含的意蘊和情緒也不一樣。這些都是我平時沒有關注到的細節。我們以後也會在保護江豚的過程中求精求細,讓江豚保護事業更上一個台階。”

在空曠的田野上(到廣袤的田野中去)6

揚州大學佑見江豚生态保護團隊以黏土制作的立體江豚形象

受烙畫可以展現江豚立體形象的啟發,志願者們也通過用黏土在紙上設計江豚形象,将江烙畫的雕刻形式改為浮雕的形式,沿用烙畫勾、勒、點、擦、白描等手法,多角度展現江豚形象。從一塊未經雕琢的木闆到生動鮮活的江豚烙畫,志願者們在一次次的嘗試中體驗非遺傳承人的匠心堅守,在感受傳承千年的文化記憶時堅定文化自信。

保生态,把宜居送到人民心

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7月上旬,江蘇省南通市啟東市王鮑鎮村民污水處理設備的安裝現場,揚州大學“碧水潤鄉”研究生志願服務團隊沿着熟悉的道路再次來到這裡,了解施工中新出現的問題,進一步明确了三倉式厭氧反應器内各倉容積占比,為施工提供了更為簡便的清理隔油池的方法,也提出了能夠減少管道用量的方案。在過去的2年期間,“碧水潤鄉”團隊開發的“全生态分散農村生活污水處理工藝”已經惠及全啟東市3000餘戶老百姓,把村民的農村生活污水經工藝多次處理,變成了灌溉用水。

黃河作為中華民族的母親河,千年來,孕養了質樸厚重的中華文化。2021年10月22日,在深入推動黃河流域生态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座談會上飽含深情地強調:“咬定目标腳踏實地埋頭苦幹久久為功,為黃河永遠造福中華民族而不懈奮鬥”。

7月底,青島農業大學草業學院“沿黃流域草業科技研究生鄉村振興志願服務隊”3個實踐團,奔赴廣袤的黃河流域,在一望無際的翠綠牧草中感受農業生長的脈動頻率。

實踐團跟蹤調研了草業學院參與研發的2021年全國農業主推技術“苜蓿套種青貯玉米高效生産技術”應用效果,這種生态型複合種植技術增加了農田生物的多樣性,提高了飼草産量和品質,促進了耕地資源的科學合理利用,降低了氮素面源污染的風險,對黃河流域生态環境起到了保護和改善的作用,有利于發展集約化生态農業。

在空曠的田野上(到廣袤的田野中去)7

青島農業大學實踐團在田間讨論玉米卷葉原因

在玉米和苜蓿的規模化種植區,植物長勢喜人,綠色成為自然與經濟兩個維度追求的主色調。實踐團成員發現不同區塊的玉米葉片呈現出卷曲和舒展兩種不同形态,察覺出玉米生長可能存在尚未解決的問題,遂将不同區塊的土壤進行取樣并帶回實驗室,以期分析評判後,為企業提供針對性的對策。

強組織,給振興找到主心骨

“菜籃子”“米袋子”“果盤子”,是直接關系人民群衆獲得感幸福感的關鍵所在。貴州大學“星火揚帆”暑期實踐隊沿着考察貴州的足迹,再度來到金元社區及合力惠民生鮮超市。2021年2月,肯定了該超市“堅持保本微利經營,讓農民和市民兩頭都得實惠”的運營模式。志願者采訪中,超市管理人員王女士表示:“疫情期間超市定期定時進行病毒消殺,保證産品的安全性,最大限度給消費者以實惠,并将不斷加以改進。”

在疫情防控大背景下,實踐小隊走訪調研過程中見證了基層工作人員按照的重要指示不斷落實基層服務和設施,也為大家對黨和國家的信任、以及對美好生活的感恩所打動。實踐團成員不由感慨,當年在貴州大地上滿懷深情說出的“基層強則國家強,基層安則天下安”,正激勵着新一代貴州人奮進路上,每一步都邁出地格外有力。

在空曠的田野上(到廣袤的田野中去)8

貴州大學實踐隊隊員與村民交談

7月13日,西南大學“行穩緻遠”實踐隊追尋的足迹,前往重慶市石柱縣中益鄉開展社會實踐。

在院壩會召開的地方,隊員們見到了89歲高齡的馬培清婆婆,交談中,她指着胸前的黨徽驕傲地說:“我們家是三代黨員、四世同堂”。面對絡繹不絕的參觀者,馬婆婆及其家人毫不懈怠,她們表示:“有人來,我們是高興的,我們365天都開着門,因為我們不能辜負!”

7月14日,實踐隊與華溪村黨支部副書記、村委副主任譚沖進行了熱切交流,了解村裡“名企對點幫扶”“教育研學項目”等現有模式,以及“資源變資産、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三變改革理念在華溪村的貫徹實施。此外,隊員們就青年勞動力流失問題、人才引進計劃、該村與周邊村鎮聯動項目等方面内容進行了熱烈讨論。

6月以來,全國農科研究生志願服務聯盟号召涉農高校,深入貫徹落實關于志願服務的重要指示精神和國家鄉村振興戰略,引導農科研究生積極服務鄉村振興,提升實踐能力,培養創新精神,增強社會責任感,堅定信念聽黨話、跟黨走,主動回應農科研究生“以強農興農為己任”的曆史使命,以實際行動迎接黨的二十大勝利召開。

2個月的生動實踐,全國農科研究生把千千萬萬深淺不一的足迹踩進了“三農”領域,農業農村農民也真正走進了千萬碩博學子的心。青春志願行,助農促振興,獻禮二十大,“三農”領域這一特殊賽道上,農科研究生正努力跑出當代青年的最好成績。

(王明蕾 特約通訊員:張威)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