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403年,魏趙韓三家分晉,也即魏國、韓國、趙國被周天子正式冊封為諸侯,再加上田氏代齊,戰國七雄的格局正式形成。在戰國七雄中,魏國因為地處四戰之地,憂患的環境和勃勃雄心使魏文侯成為戰國最早推行變法圖強的君主。他用翟璜為相,用樂羊為将,以李悝變法,再加上吳起等衆多人才的幫助,促使魏國在戰國初期迅速崛起,乃至于成為戰國七雄中的霸主。
在魏文侯之後,魏國第二位君主魏武侯南征北戰,将魏國的霸業再一次推向高峰。不過,到了魏國第三位君主,也即魏惠王在位時,魏國卻走向了衰落。魏惠王是魏武侯之子,魏文侯之孫,公元前370年即位,在位52年。彼時,魏國“東敗于齊,西喪秦地七百餘裡,南辱于楚”,開始走向衰落。那麼,問題來了,魏國是戰國初期的霸主,為何在魏惠王手中走向衰落?換而言之,魏惠王到底犯了哪些錯誤呢?
一
首先,在筆者看來,遷都大梁,無疑是魏惠王的一個重要錯誤。三家分晉時,魏國都城在安邑(今山西夏縣西北)。魏國的領土東已據有今河南北部、中部的河内、河南一帶,且東部已成為魏國領土的主要部分。所以,魏惠王在位時,選擇将都城從安邑(今山西夏縣西北)遷移到大梁,也即今河南省開封市一帶。從魏惠王的角度來看,之所以遷都大梁,是為了和齊國展開較量,尤其是确保自己對于淮泗一帶諸侯的掌控。
但是,從最終的結果來看,魏惠王遷都大梁,不僅導緻秦國在河西之地步步蠶食,甚至奪取了魏國曾經的都城安邑,而魏國還在桂陵之戰、馬陵之戰中連續敗給了齊國,這成為魏國失去霸主地位的重要原因。因此,非常明顯的是,魏惠王遷都大梁,可謂竹籃子打水一場空龍,也即最終導緻了魏國面對秦國、齊國雙輸的結果。
二
進一步來說,在沒有遷都大梁之前,魏國的重心主要放在了西邊,也即在對付秦國上。比如吳起這位名将,就在河西之戰中重創了秦國大軍,實現了對秦國的壓制。但是,在魏國遷都大梁之後,因為重心的東移,促使魏國在河西戰場上節節敗退,也即失去了對秦國的壓制力。而遷都大梁确實方便了和齊國較量,可是結果還是敗給了齊國,這意味着遷都大梁是一個失敗的決定。另一方面,除了遷都大梁之外,導緻三晉聯盟分崩離析,也是魏惠王的一個重要錯誤。
魏惠王即位之後,對韓、趙兩國發起反攻,"敗韓于馬陵(今河南範縣西),敗趙于懷(今河南武陟西南)"。魏國雖打敗了韓、趙,但自此因三晉聯盟破裂而陷于孤立的境地。在戰國初期,魏文侯在位時的魏國之所以率先崛起,離不開三晉聯盟所帶來的威力。比如周威烈王廿三年(前404年),三晉曾經聯合出兵攻打齊國,俘虜齊康公朝見周天子,請求冊封為諸侯。
三
對于魏國、韓國、趙國來說,出自春秋時期的晉國。而在春秋時期,晉國因為兵強馬壯,可謂春秋第一強國。比如在晉楚争霸的過程中,晉國可謂勝多敗少,占據了上風。到了戰國初期,魏趙韓三國之間的聯盟,可以視為一個沒有被瓜分的晉國,這自然是在整體實力上遠超秦國、齊國、楚國、燕國等大國的。進一步來說,即便是到了戰國末期,魏趙韓三國的整體實力,依然是非常強大的。
不過,魏惠王即位後的種種行為,卻導緻三晉聯盟徹底破裂。比如在桂陵之戰中,魏國大軍攻破了趙國都城邯鄲,所以趙國向齊國求援。再比如馬陵之戰中,魏國攻打韓國,後者難以抵擋,同樣求救于齊國,這不僅給了齊國出兵幹涉的借口,也促使趙國、韓國和魏國漸行漸遠。也即自魏惠王時期開始,三晉之間已經無法像戰國初期一樣保持默契了。
四
最後,當然,三晉聯盟的瓦解,也不能全怪魏惠王一人,比如趙國在自身實力增長之後,自然不會一直心甘情願跟随魏國。特别是趙武靈王這位君主即位後,更是要和魏國争奪三晉之首的位置。至于三晉之中的韓國,出于保持周邊大國平衡的考慮,也不願意魏國過分強大,因此韓國也會和齊國、秦國、楚國等大國合縱連橫。在魏國實力走向衰落的背景下,魏惠王由于在秦、齊等國夾擊中不斷慘敗,于公元前334年不得不采用相國惠施“以魏合于齊楚以按兵”的建議,率韓國等小國國君赴徐州(今山東滕州東南)朝見齊威王,同時齊威王亦承認魏惠王的王号。也即魏惠王試圖通過徐州相王,以此緩和魏國和齊國之間的關系。
公元前 319年,魏惠王又在齊、楚、燕、趙、韓五國支持下,逐張儀,緻用倡導合縱的公孫衍為相。也即在魏惠王在位後期,選擇緩和魏國和山東六國之間的關系,以此全力對抗秦國。可是,因為秦國已經完成了商鞅變法,并且采用遠交近攻的策略來化解山東六國的聯盟,所以魏惠王後期的舉動,還是沒能遏制秦國的對外擴張。而魏國因為地處中原之地,也即正好是秦國東進中原的攔路虎,從而成為秦國的主要進攻對象,這促使魏國在戰國中後期隻能自保,再也無力争霸了。總的來說,魏文侯、魏武侯奠定的霸業,最終在魏惠王手中潰敗。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