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明解群20151102課中記錄
蒙童稚子求學,果行育德以教——《蒙》卦卦辭的哲理意義
時間:2015年11月02日22:00-22:30
導讀老師:劉震(中國政法大學哲學系副教授)
劉增光(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講師)
主持人:溫海明(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教授)
課程秘書:黃桢(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碩士生)
導師簡介:
劉震,中國政法大學哲學系副教授,就讀于山東大學,獲得中國哲學博士學位,主要研究領域是易學與中國古代哲學,開設《周易概論》等課程,曾受邀在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中國石油大學、孔子學院總部、羅馬尼亞布加勒斯特大學等國内外學術機構開設周易專題講座。主張《易》學為中國文明的起源,以儒道并舉的視野審視《周易》早期文本,以出土文獻與傳世文本互證來還原《易》學史。在《周易》與古代筮法,《周易》象數史及《周易》與出土文獻等領域多有建樹,先後在《哲學動态》、《中國哲學史》、《周易研究》等國内期刊發表論文10餘篇。
劉增光,中國人民大學與比利時根特大學聯合培養雙學位博士,人民大學哲學博士,根特大學東方語言與文化博士,複旦大學哲學學院博士後,現為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講師,孔子研究院辦公室主任,主要研究興趣為儒家思想,尤其是《孝經》學研究與宋明理學研究。出版專著《晚明<孝經>學研究》,出版譯著《<道德經>的哲學》,主要論文有《從良知學到<孝經>學——陽明心學發展的一個側面》、《朱熹<孝經>學探微三題》、《<古文孝經孔傳>為僞新證——以<孔傳>與<管子>關系之揭示為基礎》等。
21:55:19 劉琴宜:(吟唱《蒙》卦卦辭、彖辭、象辭)
21:58:01 劉震:@劉琴宜 此為樂教。
21:58:02 溫海明:謝謝劉老師!歡迎兩位劉老師開講!
21:58:40 劉震:很高興在此和大家分享一些管見。我想我的解讀先從《序卦》開始。《序卦》:“物生必蒙,故受之以蒙。蒙者,蒙也,物之稚也。”第一個“蒙”是通假字,通“萌”,萌在此有幼稚的含義,與最後的“稚”是相呼應的,因此,在《序卦》之中,《蒙》卦突出的是一個幼稚的含義。所以《周易》是講“賣萌”的[呲牙]。
22:01:18 孫純明:劉老師就好萌~
22:01:38 張悅“蒙”我認為是蒙蔽的意思,萌這個字我一直以為網絡詞彙,受教了!
22:02:11 劉震:既然是幼稚,自然就要受教,所以蒙的主體是講教育。蒙蔽算是從蒙引申的含義。
22:02:39 劉增光:劉老師,您主講,我想到什麼再說吧。
22:03:07 溫海明:蒙有解蔽,啟蒙之意。
22:03:34 劉震:需要教育引導使其成熟。
22:03:37 張悅:@劉震 老師見解獨到,我保留意見。
22:04:08 劉增光:補充一點,《方言》說:“蒙,萌也。”
22:04:20 劉震:《蒙》卦:“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傳統白話:并非我要求童蒙之人向我學習,而是童蒙之人自覺樂于向我學習。這裡的“我”,古人多數解讀為“教師”的含義。
22:06:27 劉增光:“禮聞來學,不聞往教”,可證“非我求童蒙”之意。王弼和孔穎達都将蒙解釋為“蒙昧”。但是這種講法很可能是有問題的。蒙可解為蒙稚,之所以說蒙不是蒙昧,而是蒙稚,就是因為,每個人都内在地擁有那種去學習、去求師問道、和認識天道的自覺,而不是“人之初,性本昧”。
22:06:34 溫海明:強調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22:07:01 劉震:但是因為後面還有占筮的内容,因此,我們也可以将“我”理解為“天道”。
22:07:05 劉增光:同意啊,“我”多數都解為是開蒙者、老師。
22:07:35 劉震:在這樣的語境之下,這句話就可以解釋為:“天道”不會自覺地彰顯以啟發民智,而是需要多種形式去學習與認識“天道”之所在。
22:07:47 劉增光:“天道”[強]
22:08:41 劉震:在此,我個人認為“占筮”是古代學習的一種方式,而并非我們當今社會理解的那般内容。
22:08:55 王力飛:我感覺“我”是長者,是家長,是從爻辭内容判斷的。
22:09:49 劉增光:說“我”是長者,也未嘗不可。 開蒙者相較于蒙者來說就是老師,這個開蒙者可以是長者,可以是家長,還可以是其他人。
22:11:33 劉震:“我”肯定有多重理解,完全就看你對于教育的理解。教育中的施教者即可為“我”。
22:12:20 劉增光:同意劉老師的說法。
22:12:37 劉震:“初筮告,再三渎,渎則不告,利貞。”此處的告,帛書為“吉”,所以白話之下傳世文獻與出土文獻之中有所不同。今本的含義大緻如下:初次占筮會得到較為準确的信息,反複(就一件事情)占問則是一種亵渎天象的行為,既然已經亵渎,就難以獲得上天的認可,也就難有明确的結果。帛書的含義大緻如下:初次占筮是吉祥的,(就一個問題)反複占筮是亵渎性的行為,亵渎神靈是不吉利的。帛書與今本二者的區别主要就在于對于反複占問後的亵渎定罪不一,今本認為這樣隻是難以獲得準确信息,而帛書則直接将這樣的亵渎性行為與兇險聯系到一起。
22:13:43 溫海明:占筮結果有其客觀性。
22:14:23 張悅:“初筮告,再三渎,渎則不告”适用于所有占筮。
22:15:16 劉增光:@劉震 帛書的卦辭與今本有不同麼?
22:15:46 劉震:就是告字與吉字的區别。
22:16:16 劉增光:哦,明白了。
22:16:31 劉震:在這裡,我想申明一點是:占筮也是古代的一種學習模式,在周代之前的占筮是完全意義上的求問天意,其中并沒有太多涉及人倫的部分,而在周代之後的占筮,也就是我們現代所言的《周易》之中,則加入了“以德配天”的因素。這就好比我們的三好生,總是要求德智體全面發展,德性在此有了重要作用。
22:17:52 王力飛:“利貞”和“筮”相遇了,不會再翻譯成利于占蔔或者利于遵守正道了吧?
22:19:01 劉震:貞本身确實有占筮的意思,但此處我理解為尊重占筮的形式。
22:19:02 鄧洪波:@劉震 所以對《周易》有一種評價:哲思之源頭、巫術之殘餘。
22:19:36 劉增光:補個與蒙卦此處相關的經典的證據,《詩經》:“我龜既厭,不我告猶”。 所以,我感覺,這裡寫作“告”的可能性大些。
22:19:38 劉震:事實上,我們對于巫術有所偏見。
22:20:41 張悅:@鄧洪波 我認為學《易》不能不學占筮,“一陰一陽之謂道”。分義理和象術兩派就有問題。
22:20:53 劉震:占筮是我們早期的模型思維的體現,其通過模拟自然而推導事物,從本質上講與我們今天的所謂科學理念相當一緻。隻是當時的因素較為粗糙而已。
22:20:57 鄧洪波:@劉震 同意您的看法。
22:21:02 王力飛:同意,古代的史官和蔔官絕對是社會精英。
22:21:07 劉增光:劉老師所言甚是,今天剛看到饒宗頤有一篇文章就是關于重新認識巫術。
22:21:57 張悅:我曾經和一個澳大利亞人聊天,他告訴我《周易》比塔羅牌有意思,我第一次感到國學的魅力。
22:22:03 溫海明:占蔔的理論和實踐是學易的重要一課。
22:22:07 徐治道:關于周易的帛書《要》也非常值得重視:“贊而不達于數,則其為之巫;數而不達于德,則其為之史。史巫之筮,鄉之而未也,好之而非也。後世之疑丘者,或以易乎?吾求其德而已,吾與史巫同塗而殊歸者也。君子德行焉求福,故祭祀而寡也;仁義焉求吉,故蔔筮而希也。”
22:22:21 王力飛:古人在占蔔中發現了道理,大傳從《周易》中發現了哲理。
22:22:54 劉震:《彖傳》的内容是先象而後理,“山下有險”指的是《蒙》卦卦象上卦是艮,象征山,下卦是坎,象征險。險而止也是在講卦象。《彖傳》認為如果想要實現所謂的“亨”,則必然需要時中,這裡的時實際是時空兩重含義,中則讀為“zhòng”,指向時空之中合理的位置。《周易》認為隻有我們的行為在時間上與空間中都是合理恰當的,才能實現所謂“亨”,亨所注重的“有序”不是指的事物有序,而是指的我們的行為合乎自然之理序,因為自然的理序是客觀的,我們雖然有主觀的能動性,但是因為我們人力的有限,我們面對自然理序隻能順從。
22:24:37 王力飛:“中”的解法太精當了!
22:25:20 劉增光:此處斷句有兩種,一種為“以亨行時中也”,一種為“以亨行,時中也。……志應也……聖功也。”諸位覺得哪個順?
22:25:29 劉震:“志應”,古人解讀為多與老師教導學生相關,認為學生學習文化知識,前提是與老師志向應合。但是于此同時,我們也可以解釋成為“應”的是天道,因為如果隻是人與人之間的相互應和,那麼這樣的應和力量顯然有限,而且範圍也是比較小的,畢竟即使是關系密切的師生,也會有意見分歧,再偉大的導師,也必然不是十全十美的。而如果我們求取相應的對象是“天道”則完全不同,天道是完美的,是全能的,更是我們終身學習與進步的對象,這與《周易》所提倡的“日新盛德”有着緊密的聯系。也與下面《大象》傳之中的“果行育德”想關聯。
22:26:32 劉增光:孔子說“十有五而志于學”,古人最重立志。師道就是天道在人間的體現, 如孔子是萬聖師表。
22:27:46 劉震:我個人認為《蒙》卦講的是教育,但不是我們一般意義上的教育,其包含了自我成長,這大概是教育之中的最終目的。
22:28:09 劉增光:“我”是師,渎神而不告,其背後就是作為師的“我”是通于神,同于天道的。
22:28:25 劉震:“剛中”,是與“時中”相對應的,如果說時中是指明方向,那麼剛中則是強調了在這樣的方向上面的堅持,也就是你不僅要有正确合适的行為,更要能夠堅持這樣的一種行為,才可以實現真正的“中”,中國哲學所講的“體悟”就在于堅持正道。
22:29:29 鄧洪波:乾元滋始,坤元滋生,屯蒙滋教。
22:29:33 王力飛:我一直以為“中”不是指二、五爻。
22:30:08 劉震:中不是僅僅指向二五,這是肯定的。我再講一下“果行”就結束,大家可以讨論。所謂“果行”,傳統解釋為“果斷行動”,但是,我在此認為果行之果并非這樣的一個含義。首先,在《清華簡》之中有一篇命名為“果”,《周禮》之中有曰:“以邦事作龜之八命,一曰征,二曰象,三曰與,四曰謀,五曰果,六曰至,七曰雨,八曰廖。”其中“果”與“至”等幾個皆出現在《清華簡》之中,可見“果”與占筮相關。因此,我們可以在此将“果行”理解為“按照占筮而行動”,因此這就與我們前面所講的依據天道而行動相一緻。
22:32:49 劉增光:[強]劉老師用了最新的資料。
22:33:01 劉震:占筮實際是古代的一種學習手段與模式,如果我們今天将其視為迷信,實在是對于傳統占筮的一種誤讀。剩下的時間我們可以讨論一下,和《蒙》卦相關可以,無關也可以。
22:33:59 溫海明:感謝兩位劉老師的精彩講授!下面請大家讨論。
22:34:23 王力飛:傳統占筮也無可厚非,畢竟當時就那種情況,和認知水平有關。
22:34:53 劉震:實際我們到今天也沒有完全搞清楚為什麼占筮能夠靈驗,其實就和我們認識世界的方略有關
22:35:33 溫海明:@劉震 這是一個好問題。
22:35:41 王力飛:實際上,蔔官締造、傳承了中華文化。蔔官雖然推天意,其實是按照規律解人事。
22:37:28 劉震:你說的是周代之後,周代之前的解讀方法是基本以自然為主導,基本不涉及人,所以在《左傳》之中,職業術士與王公貴族往往意見相左。
22:38:10 王力飛:當《大傳》從哲學的角度看問題後,占蔔就慢慢沒落了。
22:39:31 劉增光:占蔔的衰落與先秦整個文化的發展有關系,并非單純的是因為《大傳》。
22:39:39 王力飛:劉老師,我感覺形成《周易》的過程,就是道理整理的過程。
22:39:41 劉震:實際《周易》給出了一個方向:簡易。正是簡,所以能夠匹配萬物。孔子整體的一個态勢就是把人從天之下解放出來,《易傳》的思維也有這樣的傾向。
22:41:25 王力飛:同意。孔子說占蔔七十當,三十不當,所以才更為看重義理的。《左》、《國》中也有很多事例說占蔔的局限。
22:41:44 劉震:那是說的他自己,并非所有人都是如此。因為孔子認為周文化之下的占筮與遵循天命是殊途同歸的,所以,你執着于占筮這樣的形式無意義,我們隻要把握天命,就可以從心所欲不逾矩,何必需要占筮呢?
22:43:41 王力飛:孔子和蔔官同途殊歸。《春秋》确實這樣,更看重自我。我看重和諧,看重人、事、文化不能超越曆史客觀條件而卓然存在。
22:45:23 劉震:但是孔子自己也擔心自己的“異說”不被人所接受,故而說“後世之士疑丘者,或以易乎?”在儒家是視野之下,命是成敗,義是是非,何去何從,請君擇之。
22:47:36 劉增光:劉老師,你引用了清華簡的内容,不知道您覺得“果行”的其他可能解釋是什麼?就是和清華簡這個能聯系起來的解釋,其他的,如您所說基本都是以果決做解。
22:50:32 劉震:@劉增光 清華簡之中的“果”是一個篇名,但是出現在“筮法篇”之中,因此我們理解“果”是與占筮相關的。
22:51:02 劉增光:孔子說,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所以果行的解釋我總是有疑惑。 孔穎達的解釋中也能明顯看出他是有疑惑的。
22:51:40 劉震:你說的果,我倒是認為有果決之意。
22:53:07 劉增光:哦,我再琢磨琢磨。謝謝!
22:53:35 王力飛:每晚都意猶未盡。
22:54:00 劉震:好的,我們今天的讨論先到這裡,明天我們探讨初爻。
22:54:25 溫海明:謝謝兩位劉老師的經常講解和解答!
22:55:14 劉震:溫老師,客氣了,算是抛磚引玉,學聚問辯吧。
22:56:18 劉增光:希望與諸位共學以适道!
(整理:王璇,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碩士生)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