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一個環保題材電影看哭?2022年3月3日,感動中國2021年度人物頒獎典禮上,一位來自香港的媒體人接過了水晶獎杯,我來為大家科普一下關于被一個環保題材電影看哭?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2022年3月3日,感動中國2021年度人物頒獎典禮上,一位來自香港的媒體人接過了水晶獎杯。
“從霓虹燈的叢林中轉身,讓雙腳沾滿泥土。從雨林到沙漠,借溜索穿過偏見,用鋼梯超越了懷疑。一條無窮之路,向世界傳遞同胞的笑容,你記錄這時代最美的風景。”頒獎詞如是說。
她是陳貝兒,一位TVB主持人。而她獲獎的原因,是一部扶貧紀錄片《無窮之路》。
将這個稱号頒給陳貝兒及其身後的團隊确實值得。如果說我們習慣于用嚴肅認真的口吻記錄曆史性的民生工程,那麼12集的《無窮之路》則像一本異鄉探尋者的畫冊,描畫着一個個鮮活的人物,承載着他們艱辛的經曆和樸素的情感。
這是一個用身體、感官去感受與記錄的過程。陳貝兒一行5人跨越14個曾經處于深度貧困的地區,爬過海拔1600米的“天梯”,也飛躍過怒江的溜索。這種“沉浸式”體驗的拍攝記錄,讓屏幕外的觀衆同頻共振。紀錄片播出後在海内外引起熱烈反響,豆瓣評分保持在9.5。
今年春天,這支由5人組成的小團隊再次出發,這一回他們踏上的是“生态重建之路”。8月25日,《無價之路2:無價之保》在TVB翡翠台播出、埋堆堆APP上線,好評如潮,豆瓣開分9.3。
相比于第一季12集的體量、2集一單元的節奏,第二季走了更多地方,集數縮減到10集,節奏雖然加快了,但依然是“真聽、真看、真感覺”:頭戴不堪一擊的防塵帽,跟着牧民感受庫布齊的風沙;在當地村民家吃家常菜,飯桌上深聊環保路上的喜與悲;擠在可可西裡保護站的沙發裡,和衣而睡;與民間禁漁隊一起乘船艇巡邏長江,發現了不法之徒留下的魚竿。
創作上也延續了第一季的“經緯”結構:普通村民、民間志願者、學術專家之經線,以多樣視角洞察變化;個人背後故事之緯線,拓寬工程影響的深度,豐滿故事中人的血肉。經緯交織,一個個用生命守護生态、拯救生靈的故事,便在觀衆心中立體起來。
《無窮之路》制作組5人
他們來到的第一站,便是平均海拔4800米、有“生命的禁區”之稱的可可西裡。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可可西裡曾發生過一場浩劫,大量外地人持槍闖入獵殺藏羚羊,讓可可西裡血流成河,也嚴重破壞了當地的生态鍊。1992年,當地的一位藏民索南達傑,号召鄉親們組成了一支自發巡邏隊,捉拿偷獵者。克服了生活物資不足、裝備簡陋、氣候惡劣等諸多困難,卻還是沒能敵過偷獵者的窮兇極惡。
1994年,索南達傑隻身遇上18個盜獵分子,身中數槍。被隊員發現遺體時,他甚至還保持着伏地握槍的姿勢,結成了一個冰塊。
陳貝兒的主要采訪對象,是索南達傑的兩個外甥,也是如今無人區中兩個保護站的站長,普措才仁和秋培紮西。舅舅遇害時,兩兄弟尚在讀初中。不僅如此,才仁和紮西的父親,在接管隊長位置之後,也離奇遇害。這兩件事對全家人産生了巨大沖擊。
前人未走完的路,後人咬牙接着走。才仁和紮西繼承父輩遺願,在無人區一守就是20多年。
為了探訪無人區的真實情況,制作組跟着才仁駕車進入無人區腹地。這裡沒信号,沒有路,沒有人,隻有惡劣的自然環境,“可可西裡隻有兩個季節,一個是冬季,一個是大約在冬季”。
巡邏隊巡山時,如果碰到大雪封山,物資耗盡,隻能挖地下的冰來解渴。如果不小心感冒,則有高山暈厥的危險。但最怕的還是沒有油料,那就隻能等死了。這樣的驚險巡山,隊員們每天都要進行一次。
拍攝在新生湖邊,低溫、缺氧、強風,讓制作組出現了不同程度的虛弱。陳貝兒發生急性失溫症,被及時送回保護站吸氧保暖。夜晚,一行人就擠在靠太陽能發電、靠燒煤取暖的保護站。但也正是因為親身體驗了無人區環境的惡劣,才能真正體會守護這群大地的人的不易。
這樣的驚險不隻發生在可可西裡。在長江,由于多年的過度捕撈,長江原本豐富多樣的魚類所剩無幾。捕魚者投下2萬多伏的高壓電瓶,遭殃的不隻是魚類,幾乎所有生物都被毀滅性燒死。一位生活在長江沿岸的普通居民劉鴻,自發成立民間禁漁隊,配合政府阻止非法捕魚。
這支禁漁隊裡有種地的農民,有在酒店上班的廚師,也有堅持傳統捕撈的老漁民。巡邏用強力手電等裝備、船艇、油錢等等,都是劉鴻自費,一年要花七八十萬。直到2021年1月1日,長江十年禁漁計劃開始後,這些硬件才有政府補給,隊員們也上了意外保險,但仍然沒有工資,“為愛發電”。
陳貝兒跟着劉鴻上船巡邏,傍晚6點多出發,半夜11點劉鴻把制作組送回岸上,繼續通宵巡邏。這期間真的撞見了潛藏在岸邊的偷捕者——人已倉皇逃跑,隻留下了未來得及卸下的魚鈎。法律規定,一支魚竿超過7隻魚鈎就可入刑,眼前這根有足足16個魚鈎。
在岸邊沒有發現捕撈者蹤影時,劉鴻回憶起還未全面禁捕前,禁漁隊巡邏捉住偷捕者,遭到強烈抵抗,“民間組織沒有執法權,憑什麼管我們”。在一次敵強我弱的混戰中,劉鴻的頭被鵝卵石砸出了一個洞。
陳貝兒選取的采訪對象,大多是這類對生态保護有赤子之心的親曆者。無論是洱海邊的民宿老闆,西雙版納的亞洲象飼養員,庫布齊沙漠種樹的牧民,還是天山雪豹保護志願隊的隊長,都是最了解也是最熱心當地生态的普通人。
雪地上,長江邊,陳貝兒與采訪對象席地而坐,憑欄而談。飯桌上,吃着轉業開餐館的漁民的自養魚,聽着村民講亞洲象闖進自家廚房翻糧食的趣事。
她也能跟每一個路人随機唠起來。從機場到目的地的出租車上,問司機師傅知不知道洱海的生态工程;拜訪被雪豹吃掉10隻家養羊,又最終與雪豹和解的普通牧民;聽餘村村民講述從最開始對關掉礦山搞生态的不解與不甘,到最終理解政府的苦心。
學者專家在這部紀錄片裡,發揮講解功能。屏幕前的大多數觀衆與陳貝兒一樣,不了解生态環保政策制定的大道理,但會對“為了下一代有個好的環境,我們這一代必須挺身而出”這樣平凡人擦出的神性瞬間動容。這樣的創作調性,可以最大程度觸及觀衆。
越是偉大的工程,越需要了解推進工程中個人的喜怒哀樂與所行所思。《無窮之路》就是這樣傳達主題,記錄着中國土地的陣痛和重生,浸潤着觀衆心中最柔軟的地方。
【文/時一】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