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是中國曆史上第一個由非漢族建立的大一統王朝,也是中國曆史上疆域最遼闊的王朝,其巅峰時期國土面積達1372萬平方公裡。不過,元朝雖然極盛一時,但它的國祚卻非常短暫 。從1271年12月,忽必烈将國号由“大蒙古國”改為“大元”起,到1368年正月,朱元璋改國号為“大明”止,這樣精打細算下來元朝的國祚着實短暫,不到97年。
元朝的前朝身為大蒙古國,想必大家也知道,其先後滅西遼、西夏、金、吐蕃、大理以及漢族建立的南宋王朝。那麼問題來了,如此強大的元朝為什麼那麼快就滅亡了呢?
這時候肯定有人會認為元朝之所以短命,是因為統治者的殘暴無道,因此導緻天怒人怨,最終走向滅亡;也有人會認為,元朝統治者不是漢人,所以很難駕馭人口占絕大多數的漢民族,所以會釀成亡國慘案。其實這些都不是元朝滅亡的原因,事實上在元朝統治時期,普通老百姓的日子與生活在曆史上與其他朝代也沒有什麼區别,并非是許多人想象的那樣,全部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掙紮;至于說少數人駕馭不了多數人的說法更不對了,因為後面的清朝也同樣不是漢族建立的,但其統治的穩定性甚至都超過了其它朝代。
在我看來,元朝之所以國祚不長,其主要原因為以下兩點:
種族歧視加劇元朝實行嚴格的民族等級制度,由50萬蒙古民族統治5800萬人口的中國是前所未有的,為了維護政權,加強統治,于是采取民族壓迫和民族分化的政策。在這種情況下,元朝的社會制度發生了較大的變化。元朝統治者的民族政策核心内容就是“四等人制”,所謂四等人制是指将本國各民族分為蒙古人、色目人、漢人、南人四等。其中,蒙古人作為最高層統治者,肯定居四等人最高等位置,國家的重要職位絕大多數都隻能由蒙古人擔任,而其他民族不管能力如何也隻能充當配角。此外,蒙古人在法律上也享有更多的特權,生活十分滋潤,是其他民族遠遠不及的。
在蒙古人之下的是色目人,他們大多來自西域、契丹,能夠擔任中層官吏。地位處色目人之下的是漢人,此次的漢人不僅僅是漢族人,還包括契丹、女真等族以及較早被蒙古征服的雲南(大理)人、東北的高句麗人也是漢人。而最底層的南人是指最後被元朝征服的南宋境内各族(淮河以南的人)。
其中,漢人和南人作為元朝階級最底層民族,很多地方都會受到限制。在《元典章》裡,其實好多天法令都是針對底層民族,。一旦觸犯了法令,蒙古人最多挨闆子,而底層的漢人、南人就不一樣了,輕者杖刑、刺字,重則流放、殺頭。
到了元朝末年,還經常有蒙古人、色目人毆打漢人、南人,而且還不允許還手,這些都是赤裸裸的種族歧視。最終,漢人們也紛紛揭竿而起,奮力反抗。元朝統治者不注重各民族間的融合問題,也加快了元朝的滅亡。
統治階層不斷争鬥
元朝總共有11個皇帝,而元朝第一任和最後一任皇帝在位時間加起來就有60年,那就說明在元朝中期37年間,更換了9位皇帝,如此頻繁的帝王更叠對一個統一性大國家來說自然不是好事情。
元成宗是忽必烈欽點的儲君人選,如果他不是那麼短命的話,忽必烈的治國方略或許還能長年延續下去,可惜元成宗僅在位13年就死了。成宗死後,武宗繼位,并立了弟弟(仁宗)為儲君,約定弟弟死後再歸位給武宗子嗣。不過元仁宗最後違背了誓約,将皇位傳給了自己的後代,這就引發了元中期一系列的血腥政變,其中就有刺殺事件(南坡政變)、兩地自立為帝事件(兩都之戰)、毒殺事件(上都兵變)等。
其實,出現這種情況主要是因為元朝皇帝怠政,把處理政務的權力都交給了宰相,慢慢地宰相的權力過大,甚至能左右皇帝,直接威脅到皇權,元朝後期也出現了大臣奪皇位的現象,因此皇位更換更為頻繁。這也使得元朝後期經常出現皇室之間的矛盾糾紛,還經常兵戎相見,嚴重的内耗也極大影響了元朝的實力和凝聚力。
元朝作為一個大一統王朝,盡管在初期有較為強盛的綜合國力,但由于後期統治階級的腐敗引起的内亂,加上一些自然災害,還有各路農民相繼起義,最後在朱元璋這支農民起義軍的極力反撲之下,元朝走向滅亡。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