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有句雲:隻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此處的“舴艋”雖用了“舟”字旁,但明顯是從“蚱蜢”脫胎而來。正如王念孫《玉篇》中所說:舴艋,小舟也。小舟謂之舴艋,小蝗謂之蚱蜢,義相近也。這裡的蚱蜢即指個頭小一點的蝗蟲,用以形容小船,極言其瘦小。
螞蚱
蚱蜢也好,蝗蟲也罷,在民間大抵都是指螞蚱之類的昆蟲,無非就是大小有别,并非什麼精确的概念;但是,如果和昆蟲分類學聯系起來看,蚱、蜢和蝗三個字還是有必要說道說道。三者均屬于直翅目蝗亞目,可以統稱為蝗蟲或螞蚱。與同屬直翅目的螽斯類相比,蝗類的共同特點是觸角粗壯而短,不及螽斯觸角的飄逸修長。
蚱
蚱
而蝗類還可以分為三類:蝗、蚱和蜢。其中個頭最小最不起眼的是蚱,其特點是:體小,呈菱形,所以又叫菱蝗。前胸背闆向後延伸,蓋住整個腹部。前翅小,鱗片狀。無聽器。跗節2-2-3。經常在燈光下和飛蛾一起飛舞亂竄的小螞蚱就是它了。蚱的體型很小,但卻頗為粗壯,因其前胸背闆蓋過腹部,整體感覺比較“硬”。一般來說,蚱的體色黯淡,多和泥土近似,非常低調。
養蝗蟲
我們平時最容易見到的是蝗,基本特點是:前胸背闆不向後延伸。觸角長于前足腿節的長度。跗節3-3-3。爪有中墊。産卵于土内。這一大類種類繁多,有大有小,形态各異,而且分布廣泛,中華大地上幾乎無處不有。北方常見的種類有棉蝗、東亞飛蝗、花胫綠紋蝗、短額負蝗和中華劍角蝗等。
棉蝗
棉蝗,學名Chondracris rosea (De Geer, 1773),又名大青蝗,雄體長45~51mm,雌60~80mm,雄前翅長12~13mm,雌16~21mm,是北方乃至于全國體型最大的蝗。通體呈黃綠色,種加詞rosea指後翅基部的玫瑰紅。總體上孔武有力,其後足尤為粗壯,且外側生有細齒,鋒利如刀,被它蹬一下子可能會有血光之災,故民間稱之為“蹬倒山”。
東亞飛蝗
東亞飛蝗,學名Locusta migratoria manilensis (Meyen, 1835),飛蝗科飛蝗屬飛蝗的一個亞種。其雄成蟲體長33~48毫米,雌成蟲體長39~52毫米,個頭略遜于棉蝗。體色變化較大,有群居型、散居型和中間型三種類型,體灰黃褐色(群居型)或頭、胸、後足帶綠色(散居型)。本種為為遷飛性“雜食性大害蟲,曆史上令人聞風喪膽的蝗災就有它的份兒,如今形勢變了,它是蝗蟲養殖最常見的種類,香酥螞蚱就是它的歸宿。
花胫綠紋蝗,學名Aiolopus tamulus (Fabricius,1798),斑翅蝗科綠紋蝗屬。雄體長15-21.5毫米,雌20-29毫米,體瘦長,暗褐至黃褐色,前胸背闆上有“X”紋,側片底緣及溝後區常呈鮮綠色,色彩較為鮮明。看到它覺得特别親切,因為小時候在草叢中追逐而不得的蝗蟲大抵就是它,印象極為深刻。
短額負蝗,上雄下雌
短額負蝗,學名Atractomorpha sinensis Bolivar,屬直翅目錐頭蝗科。個頭不大不小,雄蟲體長21-25mm,雌蟲體長35-45mm,有綠色或褐色二型。與前面幾種蝗蟲不同的是,短額負蝗頭部削尖,向前突出,故曰“錐頭蝗”,我的家鄉一般叫它“老扁”。本種行為較為遲緩,飛翔、跳躍能力均不強,雌性尤弱,加上性格溫順,是農村孩子們最喜歡的童年玩伴之一。
中華劍角蝗
中華劍角蝗,學名Acrida cinerea,直翅目劍角蝗科。劍角蝗的外形和短額負蝗稍類似,都是頭部削尖的模樣,但個頭卻比短額負蝗大得多,成蟲一般體長30—81毫米,雌大于雄,綠色或褐色。另,劍角蝗的後足無法像短額負蝗一樣折疊起來,始終就是這麼弓着。本種又名中華蚱蜢、東亞蚱蜢,古人詩詞中的蚱蜢多半就是指負蝗或劍角蝗等兩頭尖尖的蝗蟲。
蜢,具體種類不知
最後說到蜢,蜢的外貌和蝗類似,其特點是:觸角短于前足腿節,在觸角的近端部有一個小突起。無聽器。蜢的頭部不像負蝗一樣削尖,但面部卻像李詠一樣狹長,看起來有點像馬頭,故部分地區稱之為“馬頭蝗”。蜢類在我國分布較少,種類貧乏,主要集中在南方。
蜢類,具體種類不知
以上說的就是蚱、蜢和蝗的簡單區别方法,你記住了嗎?記住了就可以到小朋友面前去顯擺了!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