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井裡蛤蟆醬裡蛆

井裡蛤蟆醬裡蛆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2-04 04:02:28

“井裡蛤蟆醬裡蛆,飯裡的沙子老規矩”這句農村俗語,以前的農村講得比較多,講出來,人們都能心領神會。因為那些年代的農村,井裡的蛤蟆、食品中的蛆蟲、飯裡的沙子,人們司空見慣,沒有人覺得不衛生,根本就不是什麼事兒。

井裡蛤蟆醬裡蛆(井裡蛤蟆醬裡蛆)1

俗語中的“老規矩”,就是别把這三種東西有瘕疵東西,當一回事兒。這句俗語,在農村可組成多種歇後語,在不同的語境中有不同的意思,運用比較廣泛。下面例舉出來:

井裡蛤蟆醬裡蛆,飯裡的沙子——老規矩。

井裡蛤蟆醬裡蛆,飯裡的沙子——不是什麼事兒。

井裡蛤蟆醬裡蛆,飯裡的沙子——不要當回事兒。

井裡蛤蟆醬裡蛆——沒把你看在眼裡。

井裡蛤蟆醬裡蛆——算不了什麼。

井裡蛤蟆醬裡蛆——自來的。

對于現在一些農村​年輕人,特别遠離農村生活的農村人,最難理解的是“井裡蛤蟆醬裡蛆,飯裡的沙子——老規矩”這一句。恰恰又是這句歇後語言内涵最為豐富。

這裡先要說說俗語裡的這三種東西。

井裡的蛤蟆

有一句成語,叫“井底之蛙”,意思是說井底裡的青蛙隻能看到井口那麼大的一塊天空,通常用來比喻那些見識短淺的人。這句成語出自《莊子·秋水》,說明自古以來,水井裡都有青蛙在生活,是一種常見的自然現象,人們沒有覺得有什麼不妥。

井裡蛤蟆醬裡蛆(井裡蛤蟆醬裡蛆)2

俗語裡的蛤蟆,也就是農村常說的蛤蟆。在農村,蛤蟆不一定就是青蛙,指的是各種蛙類。當然,農村水井裡最常見的還是青蛙,還有種農村常見的土蛙,人們習慣叫土蛤蟆,它們表皮的顔色與泥巴相差無幾,形狀類似蟾蜍,隻是體型要比蟾蜍小得多。它們一般很少呆在水裡,而是在旱地裡活動,隻是産卵的季節才下到水裡,其蝌蚪在水裡長大。

青蛙和土蛤蟆都沒有毒,但農村普遍傳說青蛙和土蛤蟆的尿有毒。如果人的手腳皮膚上沾上了它們的尿液,就會生蛤蟆痣。當時人們對這種病狀不了解,以為是蛤蟆尿液的毒性引起的,現在醫學上已有定論,這裡就不多說。

青蛙喜歡水,生活在井裡很正常,土蛤蟆是誤入深井裡出不來,隻能在裡面生活。

過去農村人們認為,雖然人們認為青蛙和土蛤蟆的尿有毒,但沒有人認為會給水井帶來危害,不會對水造成污染。它們就像井裡的魚和泥鳅一樣,水井也是它們生活的地方。因此,水井裡有沒有蛤蟆,人們根本不當回事。這也是農村形成的老規矩之一。

農村人們對水井裡的蛤蟆還有一種老規矩。現在人們看到雨後的彩虹,覺得非常漂亮。在古代一些神話的圖畫裡,彩虹與神仙相伴,因此,人們認為彩虹非常神秘,對其有一種敬畏感。比如說,彩虹出現的時候,忌用手指,尤其忌小孩用手指,小孩不能對着彩虹撒尿,不能對彩虹吐口水,等等。

農村還有一種迷信的說法,人們認為,雨後出現彩虹,是因為天上的彩虹來吸水。吸哪裡的水呢?當然是吸取很幹淨的水井裡的水。當彩虹出現的時候,人們一般沒心情去欣賞美景,而是注視彩虹最低的那端的大緻方位,然後去察看那裡的水井。如果水井的水突然濁了,同時又有蛤蟆出現,人們就認為水井裡的水讓彩虹吸走了,而蛤蟆就是彩虹吸水後的化身,是向人們傳遞信息的。

農村的傳統說法,認為這樣的井水水就不能飲用,人畜飲用後會生怪病。于是,村裡就要及時組織勞力“洗井”,也就是把水井裡的水淘幹和清理一遍,然後撒上石灰消毒。

井裡蛤蟆醬裡蛆(井裡蛤蟆醬裡蛆)3

這種做法也是農村的老規矩,有這種說法,主要是過去農村人們對彩虹的形成不能科學地認識,也就附會了一些迷信說法。但是,這也說明,過去農村人對村莊及村莊周邊的水井,是否存在衛生問題保持高度的警惕,嚴防水井受到污染或出現問題,這一點又是值得肯定的。

現在生活在農村的人,在路途中口渴時,找水井喝水時,把看到水井裡有蛤蟆和小魚蝦作為判斷水井的好壞,隻有看到了這些動物,才知道水井沒有被污染,才可放心大膽的喝。

醬裡蛆

過去農村的醬,是一種傳統的調味品。起源于中國,有着悠久的曆史,與醬油、醋的功能類似。味精等調味品沒有出現前,用于佐料菜肴。

過去,原始醬的制作,在農村都是以家庭為單位,家家戶戶動手自己做,隻有城鎮才有專門的制醬作坊。醬的制作主要用煮熟的小麥、豆子,加入面粉發酵後,做成糊狀物。在加工的發酵時,有一道利用晾曬加熱的工序。

在醬的制作過程中,各個家庭的工藝水平有高有低,在衛生的講究方面也有所不同。有的人家制醬的環境要好一些,有的人家制醬的環境要差一些,還有的人家在遮擋蒼蠅方面的工具好一些,比如用紗窗布,而有的人家什麼也不用,裸露在外。因此,一些裸露在外的醬,引來蒼蠅蟲子在表面上停留和飛來飛去,給一些卵生的蒼蠅蟲子産卵創造了繁殖的條件,時間久了就會長出蛆蟲來。

過去,大多數農家,制醬的時候都沒有刻意遮掩,制的醬比較多,一時用不完的話,大多要長出蛆來。當時的農村人們認為(過去一些城鎮居民同樣如此),醬裡的蛆不是什麼事兒,有耐心的人把蛆挑出來,沒耐心的與菜一起炒,照樣可以食用。

井裡蛤蟆醬裡蛆(井裡蛤蟆醬裡蛆)4

現在的人看來,這種醬比較惡心,看過後就吃不下去。如今,人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制醬的工藝技術也提高了,醬的品種也多了。事實上,現在的農村,這種醬的制作已經非常少了,有的地方已完全消失了。

過去,農村生活水平不高,缺食少穿,有的一個月或者半年見不到一點葷腥,對一些蛆類的蟲子并不見到就惡心,而是當成美食。比如,山裡的多種蜂蛹,大多是蛆類形狀,葛藤上的結節内長出的蟲子,捉住的時候也是蛆類形狀,叫葛藤蟲,松樹砍倒後,裡面同樣長蛆類的蟲子,如此等等。直到現在,城裡一些餐館還到鄉下收購這種蟲子,說明一些人還喜歡這道菜。

過去農村兄弟姐妹多,家裡吃飯的是一大家子,洗菜的時候,哪有那麼多時間精挑細選,洗幹淨後,一大鍋炒了,吃飯的時候,不免要吃出蟲子,把它扔掉就行了,飯菜照樣吃盡肚子裡。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以前,在學校住過宿的人,恐怕都有過這樣的經曆,那時學校吃的是蒸籠,吃的是大鍋菜,吃豆角、四季豆、辣椒、小白菜等的時候,吃到蛆類的蟲子是常見的事。那時,一人一個銻碗蒸飯,如果吃到了蟲子,飯菜不吃了,那就再也沒飯可吃,你隻得挨一頓餓。因此,那時的學生吃到蟲子時,也不當一回事,也不覺得惡心,扔掉就行了。

現在一些曾在農村生活過的人,吃飯時,看到菜裡有蟲子,不但不惡心,反而很高興。他們認為,菜裡有蟲子,證明種菜的人很少打農藥,是最好的綠色食品,吃了身體健康。在講究養生的年代,人們的觀念不再是吃飽,而是要講究食材的質量,講究環保和健康。

井裡蛤蟆醬裡蛆(井裡蛤蟆醬裡蛆)5

飯裡的沙子

飯裡的沙子,指吃飯時偶爾吃到沙子。飯裡有沙子當然說明米裡面有沙子,米裡面有沙子,也就說明稻谷裡面有沙子。

稻谷是泥土裡長出來的,從收割到晾曬,都有要與泥土接觸,免不了有些泥沙混入稻谷裡。比如說,不小心稻谷倒在田裡,農民舍不得,要把稻谷捧起來,這其中自然就沾上泥沙,或者混入了泥沙。又比如,在曬稻谷的時候,雖然過去的農村,大多數用曬墊曬稻谷,但是,如果遇到大風天,風能把泥沙吃到曬墊裡,與稻谷混合在起。再說,家禽家畜在曬墊裡走來走去,也會把腳上沾的泥沙帶進去。後來,農村的曬谷場大多用水泥硬化了,不用曬墊了,直接把稻谷放在水泥地闆上曬。水泥地闆久了後,也會脫落的沙子,混進稻谷裡,比用曬墊曬的稻谷沙子更多一些。

我在北方生活過數年,那是上世紀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感覺當時北方産的水稻,要比南方産的水稻口感要好多了,要香一些,也細膩一些。但給人印象最深的是,北方産的大米之中,沙子比南方産的大米沙子要多。也許北方的風沙比南方要大,沙子也就多。

煮飯時,要淘米,也就是把淘放在水裡洗一到兩遍。南方産的米,淘米是一件很快的事,把米放到鍋裡,攪拌一下,把水倒掉就行了,現在一些年輕人都不叫“淘米”,而而是改變了傳統叫法,稱之為“洗米”,已是名副其實。

井裡蛤蟆醬裡蛆(井裡蛤蟆醬裡蛆)6

記得,那時用北方産的米煮飯時,因米裡面的沙子多,所謂的“淘米”,真正的要“淘”。先用一個大盆裝半盆水,然後用一個裝米的小盆,放到大盆的水裡。用小盆在大盆的水裡不停地左右搖晃。米的重量比沙子輕,搖晃時,米從水裡往上浮,把小盆稍移開一些,浮上去的米就落在大盆内,如此反複地搖晃,最後,所有的米都到了大盆内,留在小盆裡的就隻剩沙子了。

這些摻雜在大米内的沙子,有顔色的還能輕易辨識出來,可這些沙子大多與大米的顔色差不多,比較細,又是透明的,用肉眼是很難看出來,隻能用水“淘”出來。即便如此,米裡面還不免有“漏網之魚”,吃大米飯的時候,偶爾也能吃到沙子,發出“咯嘣”的響聲。

當然,時代在變,我好久沒有到北方生活了,也許現在北方一些地方出産的大米,由于生産技術的進步,過去和現在無法相比,大米裡面的沙子很少了。而南方的水稻,由于科研和種子技術的進步,大量種植優質雜交稻,大米的口感也非常好了。但不管是哪裡産的大米,裡面有一顆兩顆沙子是很難避免的,吃飯時偶爾還會碰到,不管時代如何變化,這種情況都是客觀存在的。

也就是因為人們平常吃飯時,常常會吃到沙子,所以人們也就不把飯裡的沙子當一回事兒了。你吃到沙子時,吐掉就行了,不可能将手裡的一碗飯菜都倒掉,也不可能去怪煮飯的人,誰碰到誰自行處理,賴不着别人。人們就是按照這個“老規矩”辦。

井裡蛤蟆醬裡蛆(井裡蛤蟆醬裡蛆)7

上面解釋的是俗語中的原意,事實上,農村的俗語意思不在其原意,人們一般在日常交往和交談用,重點是用其比喻意思,這也是鄉村傳統俗語得以長期存在的理由,是鄉村文化的一個特點。

“井裡蛤蟆醬裡蛆,飯裡的沙子老規矩”這句農村俗語的比喻意思,就是說農村一些習慣成自然的生活方式、行為方式、生産方式,以及風俗習慣等,雖然有一些不盡于人意的小細節,但既然已經形成了,久而久之,得到公衆的一緻認可,就成了“老規矩”。

同時,不要因為這些老規矩之中存在不能完全讓人滿意的地方,就扭住瘕疵不放,鑽牛角尖。任何事情有利弊,如果大局沒有影響,就不要為一些小細節糾纏不休。這就像井裡有蛤蟆、醬裡有蛆、飯裡有沙子一樣,人們不可能不喝井水、不用醬,不吃米飯。

用一種成語來表達,就是不能因噎廢食。做任何事情是如此,做人也是如此。

從另一個角度來說,一些不合時宜的“老規矩”不是一成不變的,也會随着時代的發展而變化。比如俗語中“醬裡蛆”,現在農村就已經改變了,很少有人做了,即便有人還在做這種傳統調味品,随着制醬工藝的提高,設備的現代化,以及對衛生環境的講究,不可能在醬裡出現蛆,人們也不可能吃帶蛆的醬。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