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4月4日22時17分16秒,清明至。
清明節又叫踏青節,在仲春與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後的第108天。是中國傳統節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之一,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中華民族傳統的清明節大約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曆史。
清明時期還是中醫養生的一個重要時期,中醫認為,清明養生應該順應陽氣自然生發舒暢的特點,養肝護肺,可以健康一整年。
少吃發物多吃時令果蔬
清明過後雨水增多,氣候潮濕,容易使人産生疲倦嗜睡的感覺。此時,各種慢性疾病(如關節炎、哮喘、精神病等)易複發,因此,有慢性病的人要忌食易動風生痰、發毒助火助邪之品,如海魚、海蝦、海蟹、鹹菜、竹筍、毛筍、羊肉、公雞等“發物”。
注意養肝聚陽氣
“陽氣”升發是指脾胃的運動收縮,因此人們春季的食欲通常比較好,不過要注意飲食适度,保護脾胃的正常功能。
春對應的髒器是肝髒,清明養生的總原則以養肝為主,荠菜、菠菜、山藥等護肝養肺的食品可以多吃一些,對身體有好處,大蒜、黑米、紅棗、豆腐、鲫魚等對肝也有保健作用,但苦味食物不能養肝,要少吃,還要多飲水、少飲酒。
清明節是我國傳統節日之一,這一天有很多習俗,還有不少當季小吃可以一試~
清明傳統習俗知多少
掃墓祭祖
中國曆史上,寒食禁火,祭奠先人,清明節掃墓祭祖成了此後持續不斷的風俗傳統。就是到了今天的社會,人們在清明節前後仍有上墳掃墓祭祖的習俗:鏟除雜草,放上供品,于墳前上香禱祝,燃紙錢金錠,或簡單地獻上一束鮮花,以寄托對先人的懷念。
蕩秋千
這是我國古代清明節習俗。秋千,意即揪着皮繩而遷移。它的曆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後為了避忌諱,改為秋千。古時的秋千多用樹桠枝為架,再拴上彩帶做成。後來逐步發展為用兩根繩索加上踏闆的秋千。蕩秋千不僅可以增進健康,而且可以培養勇敢精神,至今為人們特别是兒童所喜愛。
蹴鞠
鞠是一種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内用毛塞緊。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這是古代清明節時人們喜愛的一種遊戲。相傳是黃帝發明的,最初目的是用來訓練武士。
射柳
射柳是一種練習射箭技巧的遊戲。據明朝人的記載,就是将鴿子放在葫蘆裡,然後将葫蘆高挂于柳樹上,彎弓射中葫蘆,鴿子飛出,以飛鴿飛的高度來判定勝負。
鬥雞
古代清明盛行鬥雞遊戲,鬥雞由清明開始,鬥到夏至為止。我國最早的鬥雞記錄,見于《左傳》。到了唐代,鬥雞成風,不僅是民間鬥雞,連皇上也參加鬥雞。如唐玄宗最喜鬥雞。
蠶花會
“蠶花會”是蠶鄉一種特有的民俗文化,過去清明節期間,梧桐、烏鎮、崇福、洲泉等地都有此項民俗活動。每年蠶花會人山人海,活動頻繁,有迎蠶神、搖快船、鬧台閣、拜香凳、打拳、龍燈、翹高竿、唱戲文等十多項活動。這些活動有的在岸上進行,絕大多數在船上進行,極具水鄉特色。
拔河
早期叫“牽鈎”“鈎強”,唐朝始叫“拔河”。它發明于春秋後期,開始盛行于軍中,後來流傳于民間。唐玄宗時曾在清明節舉行大規模的拔河比賽。從那時起,拔河成為清明習俗的一部分。
踏青
清明時節,春回大地,自然界到處呈現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正是郊遊的大好時光。我國民間長期保持着清明踏青的習慣。
放風筝
清明放風筝是普遍流行的習俗。在古人那裡,放風筝不但是一種遊藝活動,而且是一種巫術行為:他們認為放風筝可以放走自己的穢氣。所以很多人在清明節放風筝時,将自己知道的所有災病都寫在紙鸢上,等風筝放高時,就剪斷風筝線,讓紙鸢随風飄逝,象征着自己的疾病、穢氣都讓風筝帶走了。
植樹
清明前後,春陽照臨,春雨飛灑,種植樹苗成活率高,成長快。因此,自古以來,我國就有清明植樹的習慣。有人還把清明節叫做“植樹節”。植樹風俗一直流傳至今。
清明傳統小吃大盤點
青團子
清明時節,江南一帶有吃青團子的風俗習慣。做法是用漿麥草的汁拌進糯米粉裡,再包裹進豆沙餡兒,不甜不膩,帶有清淡卻悠長的青草香氣。
艾粄(bǎn)
客家人有句老話,叫“清明前後吃艾粄,一年四季不生病”。艾粄是清明節客家人必備的傳統小食,“粄”就是一種由大米、糯米粉或者木薯粉等做成的一種小吃,類似于糕點,客家人叫做粄。
暖菇包
暖菇包是一道美味可口的漢族名點,屬于閩菜系。福建泰甯縣民間每年在傳統的"春社"這一天,農村家家戶戶大做暖菇包,以敬土地神,祈求五谷豐登。
馓子(sǎn)
我國南北各地清明節有吃馓子的食俗。“馓子”為一油炸食品,香脆精美,古時叫“寒具”。寒食節禁火寒食的風俗在我國大部分地區已不流行,但與這個節日有關的馓子卻深受世人的喜愛。
雞蛋
民間習俗認為,清明節吃個雞蛋,一整年都有好身體。清明節吃雞蛋其源起是先秦時代某些地區有禁火習俗,多日的禁火寒食,煮熟的雞蛋是度過這一時期的最好的食品儲備。
子推馍
“子推馍”,又稱老馍馍,是山西省清明節傳統美食,類似古代武将的頭盔,重約250—500克。裡面包雞蛋或紅棗,上面有頂子。頂子四周貼面花。面花是面塑的小馍,形狀有燕、蟲、蛇、兔或文房四寶。
薄餅
廈門民諺有雲“清明吃薄餅”,意思是清明節一家人在掃墓後要聚在一起包薄餅吃。如今,閩南多數地方還保留這樣的風俗習慣。
大蔥和蛋餅
清明節,青島許多人家都要吃大蔥和蛋餅,寓意聰明伶俐,這個習俗一直延續至今。此外,舊時青島地區有的人家還要捏面花,稱作“蒸小燕”,吃白面小雞和雞蛋。寓意小燕子來了,真正的春天到來了。
樸籽粿(guǒ)
一般樸籽粿有梅花型和桃型兩種,也有叫碗酵桃的。蒸熟的樸籽為草綠色,個個咧開嘴大笑,總是給人春天很美好的感覺。
芥菜飯
芥菜飯是浙江溫州傳統的漢族小吃,飯松菜嫩,香甘爽口,别有風味。農曆二月二吃芥菜飯是溫州民間廣為流傳的習俗,并有"吃了芥菜飯不生疥瘡"的說法。
棗糕
棗糕又叫“子推餅”,口味獨特,棗香濃郁,口感細膩。一經上市,旋既火爆。紅棗糕是适合老人、青年、小孩的上等食品,對身體有百利而無一害。
歡喜團
四川成都一帶有以炒米作團,用線穿之,或大或小,各色點染,名曰“歡喜團”。舊時,在成都北門外至“歡喜庵”一路擺賣。
棗锢飛燕
宋朝的清明節,除了街市上所賣的稠饧、麥糕、乳酪、乳餅等現成的食品之外,人家也自制一種燕子形的面食,稱為“棗锢飛燕”,據說是從前用來祭拜介子推的祭品。明朝人還會留下一部分的棗锢飛燕,到了立夏,用油煎給家中的孩童吃,據說吃了以後,可以不蛀夏。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