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在朋友圈裡看到不隻一位朋友在轉上海複旦大學教授錢文忠所發表的觀點《不打不罵不罰是教育不出優秀孩子的》的一篇文章,因為自己的孩子也正在成長期,就試着讀了一下,結果發現這篇文章中的許多觀點都非常的粗糙、淺薄,耐不住推敲,下面就依據錢文忠教授的觀點,談一談我個人的看法。
首先,通觀全文,錢教授的核心論證基礎是當代教育的教育問題,我們的教育給予了孩子過多的讓步,教育在面對孩子時候的讓步無底線,無原則。不可否認,這确實是我們教育當中存在的問題,特别是獨生子女家庭對于孩子過分的溺愛,寵壞了一批孩子,錢教授的立論基礎我是認同的,但是作為複旦大學教授,并且還是個經常上電視節目講國學的公衆人物,本應當給出具有長遠眼光的指導性意見,卻基于這個立論給出了一個《不打不罵不罰是教育不出優秀孩子的》這樣不倫不類、粗淺之極的觀點,我一個普通人看了都覺得可笑,可氣。
1.是非不分,混淆概念的糊塗賬——可笑
他在文中提到,“教育裡有痛苦的成分,這是不言而喻的,我們憑什麼對注定将要接替我們的子孫讓步,我想不明白。”看到這裡我就覺得可笑,這根本是一個沒有立場的觀點,教育裡一定要有痛苦的成分麼?就如同我們看着一個人在學 過程中十分的刻苦,讓我們看起來覺得他很苦,可他自己就一定覺得苦麼?而錢教授所說的我們憑什麼要向子孫讓步,這樣的觀點其本質是不是,兒子和老子的意見不同,兒子就必須聽老子的,如果兒子不聽老子的,老子就不能讓步,就要懲戒兒子?這種觀點總結起來就是要讓兒子聽老子的話,順從老子的意思,為了支持他這一觀點,他還例舉了英國通過法案,允許教師在勸告違反紀律學生違紀行為無果的情況下,适當的體罰。可我通過這些例子得出的結論是,教育不退讓以及适當的懲戒和體罰,是針對學生不觸碰原則底線的基礎上。其核心點在于培養孩子的遵紀守法意識,讓他們意識到違反紀律是要受到懲罰的,其目的是培養孩子的公民及公衆意識,怎麼到了錢教授這裡,就成了體罰孩子的借口,就變成了打罵孩子的理由?在這裡,錢教授是混淆了不遵守紀律要被懲戒和不聽話就要被懲戒這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一個是對公共秩序的遵守,一個是對個人意識的順從,一個複旦大學的教授,連這兩個有着本質區别的概念都能弄混淆,大家記住,他是教授,是教授,而且是上海複旦大學的教授啊!(重要的事情說三遍),可笑!
2.社會地位高,觀點水平低——可鄙
他在後邊的文中提到了高考,談到了公平,他說高考是最不壞的制度,他還說人類社會沒有絕對的公平。對于錢教授的對于社會現實的判斷結果我是認同的,但是依據這兩個觀點我們能導出什麼結論?第一,就是對于社會不公平的默認,第二,就是唯成績論、優秀論。我個人是極不認同這兩結論的,首先對于人類社會不公平的默認,自然界的法則是不公平的,人類社會來源于自然界,遵循自然的法則,自然會帶有不公平的元素,正是個體差異帶來的不公平推動着社會從原始社會進入奴隸社會且一直發展至今,從某種意義上說,個體差異帶來的不公平元素甚至是社會發展的源動力之一,我們的社會也是人類曆史發展中的一個階段,也是從古傳承至今,不公平不是我們當代社會的專利,可以說是曆史發展的特征。但是,回望曆史,從先秦時期就流傳千古的“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的經典,在不公平的曆史發展中,哪一刻中斷過對于公平,公正的呼喚?而曆史發展的趨勢,難道不是越來越公平,越來越公正?天下沒有絕對的道理,隻有相對的結論,不公平的曆史社會現實帶來物質文明的發展,而基于不公平曆史現實産生的公平、公正的呼喚讓“真善美”的精神文明散發出無限人性的光輝。
對于唯優秀論,還是因為當代我國教育資源的缺乏以及分布的極度不公平,隻有考取名校才會獲得相對好的平台并随之獲得相對好的人生發展前途,要達到這一結果,有好的成績是必經之路,要獲得好的成績,就自然要下功夫鑽研高考要考的知識,可并不是所有孩子都适合高考這一條路,因此就很容易的導出錢教授的結論,為了讓你學好這些你可能不适應的内容,适當的打、罵、罰也就理所應當了,可錢教授你知道不知道,這種打、罵、罰對那些聰明的孩子或許會有一定的督促作用,可這種手段對于我來說,球毛用沒有。我并不是個聰明的人,在我小學五年級的時候,我的數學老師因為我不會一道簡單的幾何題,在辦公室裡當着一群老師的面,抓住我的領子連着六個大嘴巴扇的我眼冒金星,面頰火辣,我懷着快把我憋炸的委屈回到家對父母說明了事情之後,得來的隻是依據冷冰冰的:“那是你活該,誰讓你不好好學 。”這樣的經曆并沒有給我帶來任何正面的影響,反而是在我心中點燃了永遠澆不滅和怒火和抹不去的仇恨,我不是不想學,而是社會、家庭、智力、閱曆多方面的因素,我的思維在當時面對那個簡單問題的時候我就是想不明白。錢教授,你是優秀的人,你當然體會不到我們這些笨人在面對一個自己想做好卻怎麼都做不好的事情時内心的無奈和痛苦。
錢教授作為一個文化人,複旦大學的教授,在央視百家講壇節目講三字經,宣聖人道,說的那麼慷慨激昂,但是在面對中國教育問題演講中宣揚的卻是不公論、唯成績論、唯優秀論的觀點,讓我深深的感受到,這個文人,這個出身優秀的文人,站在社會上層,掌握着社會優質資源,掌握着話語權,在面對教育問題的時候,呼喚的不是教育公正、公平,強調的不是增加教育投入,提升教師素質,提升教師溝通能力,培養身心健康的社會新人,而是為了讓孩子學 好,不聽話就打這種觀點,其身份地位之高,其觀點水平之低。
3.有學無識,庸才當道——可悲
錢教授在最後的講演中,多次提到《弟子規》中“首孝悌”的觀點,還舉例子說老子“一個眼神”,明天可能就被兒子殺了,然後就又是強調教育對孩子要有約束,有管制。對于錢教授的這些觀點,我想說,無論是《三字經》、《弟子規》,還是四書五經,所有這些經典,之于當代,都不是教條。古人撰寫這些經典的時候,都有當時社會的時代限制,我們閱讀經典應當理解背後深層次對于“真善美”人性光輝的追求,而不是作為教條去照搬照拿。
錢教授作為多年研 啟蒙經典的當代名人,動不動就引經據典,說明我們的教育缺乏對孩子的約束,我就想知道,錢教授你僅憑網絡媒體報道的信息,你對于小學、中學教育的本質特征又了解多少,不去思考社會問題對于教育的影響卻把問題歸結于對于孩子的約束不夠,不去讨論如何跟孩子溝通,在溝通中實踐聖人經典的含義,而是拿着經典作為打罵孩子的依據如此教條,如此平庸之人竟然可以作為複旦這所名校的教授,并到處堂而皇之的講課,并受到人們的吹捧。錢教授還隻是一個縮影,我們的高校裡還藏着多少這樣有學無識的平庸之輩,甚至我們的高校裡還有更多比之更加平庸可在追求利益事上上極盡精能的無恥之徒,可悲。
我的觀點
說了這麼多,我也想說說我自己的觀點
1.懲戒教育其目的是德育,不是為了讓孩子聽話
懲戒教育我是贊成的,但懲戒應當局限在對于公共紀律違反,以及道德底線觸碰的範疇内,其目的是培養學生的公衆和法制意識,以及良好的道德意識,這是我們的教育長期忽略的“德育”範疇。懲戒教育絕不能無原則的擴大化,特别是擴大至“不聽話就得打”的極端錯誤地步,否則當年體罰學生的腐朽傳統又會回來。
2.家庭教育才是德育的核心地帶
對于傳統美德的傳承,家庭才是其實踐的最好場所,要讓孩子在家庭教育中去體會美好人性帶給人的愉悅和正能量,讓傳統美德的傳承成為一種潛移默化的教育。
3.引導、溝通才是教育的根本
教育的最終目的是讓孩子建立正确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而觀念這種東西是不能靠強加和暴力解決的,想要教育好孩子,基礎是要了解孩子,想要讓孩子做對的事情,你就要試着進入他的世界,并在他的世界裡幫他建立觀念,孩子在這個過程中是主體,這種幫忙培植的觀念,即使在孩子獨立之後,也會如同嫩綠的小草一樣充滿生命力并最終長成茂盛的草原。而強加的觀念,放在孩子心裡,它就如同塑膠的草皮,看起來是一片新綠,卻掩蓋了心中的一片荒蕪。
結語
精英式的教育理念太急功近利教育是為了育人,而育人就不能拉下任何一個孩子。教育孩子要靠溝通引導,這不是由學校老師就能完成的任務,要靠家庭、學校社會共同來完成。對于行為規範、道德品質出現問題的孩子,适當的懲戒是必要的,但懲戒之事手段不是目的,歸根結底,還是要靠溝通引導使其确立正确的人生觀念。絕不能以個人的觀點,在學 事情上以懲戒手段來教育孩子,其結果隻會适得其反。
喜歡可以點點關注,每天分享。互聯網時代,你想給自己從新定位嗎?關注我評論區回複1。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