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結構造型角度來看《蘭亭序》,則它的不求平正,強調欹側;不求對稱,強調揖讓;不求均勻,強調對比的特征是一日了然的。
本教程針對蘭亭序臨摹的筆法和臨摹的技巧重點講解。
臨摹蘭亭序筆法:點
反捺點: 最後一筆逆鋒入紙後,力量由輕到稍重,然後筆略向下拖,回鋒收筆,似反捺寫法。
曲頭點: 筆鋒入紙後,向右彎曲鋪毫,重按後回筆出鋒。
長點: 外字的最後一筆,捺改為長點,筆入紙後向右拉長,再将筆下頓收鋒。
帶右點: 豎直下筆,按後将鋒從腹中挑出,帶寫出右點,寫時筆鋒橫向行走,第一點重,第二點輕。
蘭葉點: 次字最後一筆,尖鋒入紙後重按鋪毫,再将筆略提從中間出鋒。
出鋒點: 筆入紙後,順勢一頓,即将鋒帶出,露出鋒尖與下一筆有連之勢。
平點: 尖鋒入紙後,筆平行向右鋪毫,再略向下于中腹出鋒,形似短橫。
橫四點: 橫四點,每點都極清楚,然又每點相連,其勢略有上斜,不使平闆。
橫三點: 歲字中間是橫三點,首兩點都從腹中出鋒帶右點,最後一點出鋒上挑,以寫戈筆。
二點水: 上點出鋒帶出下點,轉鋒提筆向右上挑出。
上下點: 上下兩點相互呼應,上點出鋒即成下點起筆,上點略輕,下點略重,反之亦可。
橫波點: 然字四點,其形不甚清楚,似水之波濤,曲折多姿,最後一點略重回鋒。
隼尾點: 最後一點取隸法,筆在中間作一重按,然後突然上提,以筆尖出鋒,如鷹隼之尾。
三點水: 首點出鋒帶出次點次點與末節點相連,末點按後上挑,其勢一氣呵成。
左右點: 左右兩點,作遙相呼應勢,一般是左低右高,字的重心易平穩。
臨摹蘭亭序筆法:橫
仰勢橫: 所字上橫呈上仰之勢,使字更是豐滿,穩固。
下挑橫: 長字中間長橫行筆至收鋒處,将筆鋒向下挑出,以便連寫下部點畫。
垂頭橫: 共字第一筆起筆呈反方向筆由下向上,用腕力寫成有彈性的橫畫,其鋒外露,收筆回鋒。
露鋒橫: 尖鋒入紙,其鋒外露,行筆由輕至重,最後鋒尖略上提後下按,回鋒至橫越畫中間。
重橫: 于字兩橫稍短,用筆較重,因此字點畫少,點畫粗壯,使字穩重有力。
上挑橫: 第一筆橫畫向上傾斜,收筆處向上挑出,以便寫長撇。
波折橫: 此橫亦用腕的翻動,輕重徐疾,波曲向前,收筆回鋒,使線條生動活潑。
帶鋒橫: 發筆處承上一筆的出鋒搭勢後轉筆寫成橫畫,所以又稱“搭鋒”,變化在發筆處。
下凹橫: 未字兩橫都有下凹之勢,尖鋒入紙後筆向下拉後再向上斜行,使線條呈下凹狀。
輕重橫: 尖鋒入紙後,筆右行時用力由輕至重,收筆回鋒。
臨摹蘭亭序筆法:豎
曲頭豎: 最後一筆豎畫在筆尖入紙後,利用腕力向左稍彎後再向右迂回行筆,故此豎頭有曲折。
懸針豎: 豎畫之懸針,筆鋒逆入後,調整至中鋒則順勢直下,出鋒處提筆空收,使鋒尖能尖銳,飽滿,不能飄浮。 弧豎: 最後一豎,勢向右凹,形成弧曲使整個字更顯風神。
垂露豎: 起筆逆入後,着力下行,收筆時筆鋒回入畫中,使頭部圓潤,如露珠下垂。
并列橫: 數橫并列有輕重,長短,仰覆之變化。
重輕橫: 此橫畫行筆逆入後,立即鋪毫重按,然後右行時,由重轉輕,收筆處略重回鋒。
短豎: 人字旁左豎,行筆短促,力量稍重,使右旁點畫雖少仍是穩固。
反筆豎: 此長豎起筆處作由右向左的反方向,以示與其他暢字用筆之不同。
開叉豎: 羲之寫蘭亭用的是鼠須硬毫,故偶有開叉,此筆不必強求,也無法強求,應順其自然。
相向豎: 左右兩豎作相互對峙,相互包圍之勢,使能相互呼應,名曰相向。
并列豎: 數豎并列,在起筆方向,長短,粗細等方面都有變化,使參差不齊,變化複雜。
帶鈎豎: 行書用筆動蕩感極強,此豎畫至出鈎處向右上鈎出,既不作懸針,亦不作垂露。
露鋒豎: 作字左豎露鋒入紙,作彎勢下豎,收筆回鋒。
相背豎: 左右兩豎都有内凹之勢,作背靠背狀,名曰相背。
臨摹蘭亭序筆法:挑
回鋒挑: 和字左挑,實是兩筆,先行筆向左下折鋒,由原路向右上挑出,是先回鋒再上挑,使蓄力更足,力感更強。 短挑: 挑法用力在起筆處,得力在出鋒處故應快速有力,短而不松。
垂頭挑: 女字上挑起筆時,筆由下向上,有一牽絲露出,故其頭下垂。
長挑: 或字下挑長而有曲,出鋒處與撇相呼應。
臨摹蘭亭序筆法:鈎
豎鈎: 先作豎畫,至出鈎處,鋒略上提,使得力得勢後向左鈎出。
心鈎: 尖鋒入紙後,向右下方作弧形行筆,漸行漸重,至出鈎處最重,出鈎時作頓挫,得勢後向左上順勢鈎出,此鈎宜稍長。
戈鈎:
筆鋒逆入後,引筆作斜勢下行,中間微彎但不能太彎,至出鋒處蹲鋒得勢上鈎。
豎彎鈎: 豎彎後向右橫畫,漸行漸重,在出鋒處,先蹲處得勢,迅速向上略外傾地鈎出,鈎很厚重。
背抛鈎: 即風字右邊的橫折右斜鈎,此筆宜筆勢帶側,用腕力打彎,順勢斜出,使鈎飽滿有力。
蟹爪鈎: 逆鋒入紙後先寫豎畫,至出鈎時将筆向左平推,然後再向上鈎出,形似蟹爪,此筆是王書的特色。
圓曲鈎: 最後一筆,接橫畫後,順勢豎下,由輕至重,其勢彎圓,再順勢出鈎,極為自然。
橫折豎鈎: 月字右半,先寫橫畫,折後寫豎畫,其勢微彎,頓後上鈎。
橫鈎: 長橫至折角處,提筆後重按,調正筆鋒後向左鈎出。
下垂鈎: 此鈎的特點是出鈎時,筆順勢下垂出鋒,與圓曲鈎略同。
回鋒藏鈎: 最後一筆原是豎彎鈎然此處并不鈎出,而似寫一橫出鋒處回筆将鋒藏入畫中。
平鈎: 最後一筆也是豎鈎,然此鈎是向左平推而出,有托住上部之意。
臨摹蘭亭序筆法:捺
平捺: 逆鋒入紙後,即向右行筆,一波三折,頓後将鋒平出,此捺勢甚平。
斜捺: 尖鋒入紙後,即鋪毫重按,向右下行筆,頓後出鋒,此捺勢斜甚有力感。
回鋒捺: 此捺與平捺相似,然行筆輕重有變,出鋒處并不捺出,而是回筆将鋒收入畫内。
帶鈎捺: 最後一筆是長捺,出鋒時筆略向下帶出,有一小鈎。
長點捺: 最後一筆以長點代捺,筆由輕而重,再回鋒收筆,頭是圓形。
隼尾捺: 最後一筆如捺如點,筆在中間作一頓挫,突然筆出鋒,露出鋒尖,如鷹隼之尾。
反捺: 此捺作反勢,逆鋒入紙後,筆向上凸起鋪毫,然後向右下行筆,出鋒處筆又内拗而出,其形與一般捺相反,也需有高度的行筆技巧。
短捺: 最後一筆逆入後速行向右下迅筆,稍作提按即回鋒收筆,行筆短促有力,但捺的動作已全部完成。
重捺: 最後一捺為與上兩筆相襯,故行筆特重,中間提按也不明顯,出鋒時突然将筆提出,略露鋒尖。
波折捺: 此捺行筆時起伏波折,收筆回鋒。
曲頭捺: 起筆處行筆曲折,然後再波折作捺,捺勢圓潤,鋒也作收。
蘭葉捺: 此捺行筆勢甚平穩,惟頭尾輕,中間略重,也似蘭葉寫法。
平頭捺: 此捺亦很有特色,其頭齊平,也顯穩重,然行筆較難掌撐。
弧彎捺: 捺的變化極多,可輕可重,可長可短,出鋒可露可不露,此捺用筆圓潤,勢成弧彎。
臨摹蘭亭序筆法:撇
平撇: 第一筆屬平撇,筆鋒逆入後向左平的撇出,線條飽滿而出鋒銳利。
斜撇: 用筆取逆後,筆鋒向左斜出,勢微曲,壯健有力,力送鋒尖,沉穩不飄。
長曲撇: 此撇長而微彎,其勢先直後向左撇出,極為醒目。
短撇: 此短撇短而有力,如鳥啄木。
尖鋒撇: 此撇尖鋒入紙後,迅即鋪毫,然略彎撇出,頭尾都尖,中間厚重。
蘭葉撇: 此長撇,入鋒略重後即向左下行筆,其間由重轉輕,由輕轉重後很快撇出,飄逸如蘭葉。
回鋒撇: 在撇至出鋒處,忽作收筆,使頭呈圓形,力聚于中,十分厚重,含蓄。
曲頭撇: 左撇頭呈彎曲,其形折,出鋒處上鈎。
曲折撇: 此撇長而中間有曲折,可見行筆之波動出鋒處又戛然而止,回筆收鋒,很含蓄。
弧撇: 此撇起筆逆入後,豎直而下即向左推出,出鋒尖利,中間有很大弧曲,此撇線條渾厚。
帶鈎撇: 此撇由重至輕,至出鋒處突然折鋒鈎出,出鈎處稍作發力。
反撇: 此撇呈反勢,接出鈎的牽絲,筆由下向上反手作平撇,轉折處的輕重不易掌撐,難度很大。
開叉撇: 此撇出鋒處筆鋒開叉,行筆重而出撇快,筆又硬,故偶然開叉,不必故意為之。
并列撇: 三撇并列,方向和輕重都不雷同,不使刻闆。
臨摹蘭亭序筆法:折
橫折: 橫畫行筆至轉彎處,作提按圓折直下,轉折不露圭角。
豎折: 先作豎畫,至轉折處作頓挫提按,折鋒向右,如寫橫畫,收筆回鋒。
左斜折: 最後二筆,逆鋒入紙後,向左微斜而下,轉折後向右作點畫。
右斜折: 橫畫行筆至轉折後,向内微斜而行,然後出鈎,其折圓渾。
臨摹蘭亭序技巧:點畫聯系
橫聯橫: ‘目、言’中間兩橫形斷勢連,短而有力; ‘坐、無’兩橫都有牽絲相連,上橫短下橫長。
橫聯豎: ‘地’橫畫收筆處筆上翻連着寫豎,有牽絲露出,‘古’橫豎筆熱不連,‘林’于橫畫收筆時帶着寫豎,‘清’第三橫收筆處上挑寫豎。
橫聯鈎: ‘茂’橫後連寫戈鈎,‘将’長橫收筆時将筆從原線内回至中間寫豎鈎。‘長’長橫後順勢寫豎鈎,‘宇’橫後将筆上翻,從右方直接寫豎鈎。
橫聯撇: ‘者’橫後順筆連着寫撇,其撇不出鋒。‘左’橫的上挑反筆向左撇出,其撇出鋒。‘俯’橫後收筆處反筆寫撇,‘天’
橫畫挑出寫長撇,勢連筆不連。
橫聯點: ‘歲’中間橫後連寫三點,‘領’中頁字上橫收筆時筆從原路回鋒至中間寫點。‘年’字第二橫後也以此法寫點,此連法外形不露,不見牽絲,‘迹’橫與點有牽絲相連。
豎聯豎: ‘曲’兩豎的起筆變化明顯,‘其’兩豎都是從左起筆,左豎低右豎高,‘修、形’兩豎起收筆完備,寫得都很果斷有力。
豎聯橫: ‘至’豎後上挑寫橫,‘此’左豎連着寫橫,‘固’左豎與上橫都各自起筆,其形斷,‘内’豎畫後回筆向上接寫上橫。
豎聯點: ‘信’左豎上挑,淩空取勢,抛筆寫點,‘崇’最後中間短豎後寫左右點,‘外’長豎後寫長點,其形在連與不連間,‘視’中示字的點附于豎上。
點聯橫: ‘弦’斜點帶寫橫畫,‘亭’上點重,橫畫長,‘雲’點與橫之間相距較遠,此字點畫少,故意将字寫長。‘詠’點與橫之間距離近,點重橫輕。
點聯豎: ‘期’左點上挑接寫月字的左豎,‘怏’的豎心是先寫左右點,再寫長豎。‘湍’的三點水上挑寫山字的中間一豎,‘仰’将上短撇寫成橫點,然後豎下。
點聯撇: ‘以’點後遙寫一撇,距離拉長,字形即扁,‘少’平點後上挑調正筆鋒後順勢寫長撇,‘為’字上兩點後将筆上翻,以反筆寫撇,‘盛’最後兩筆是點後寫撇,其勢較順。
撇聯點: ‘短’撇重點輕,字較穩固,‘楔’最後是撇輕點重,因點所處位置不同,此處點重,也使字穩固,‘叙’撇斜點平,利于下部點畫安排,‘或’撇開後筆呈抛物線狀,寫出最後一點。
撇聯橫: 撇畫多數出鋒,與橫畫在形上的聯系較難,順其勢而不必一定以牽絲相連,如‘竹、九、託’字,而‘茂’字将左撇回鋒向上連寫橫畫,是極活潑的用筆。
撇聯豎: ‘俛’單人旁,撇豎不相連,形斷意連,‘初’撇開輕而挺,豎重而穩,‘虛’字下部丘撇後回鋒向上寫豎,形也不連,‘斯’斤字旁上撇重而斜豎畫亦重,在字中為最重兩筆,很突出。
點聯橫: ‘弦’斜點帶寫橫畫,‘亭’上點重,橫畫長,‘雲’點與橫之間相距較遠,此字點畫少,故意将字寫長。‘詠’點與橫之間距離近,點重橫輕。
撇聯捺: ‘水’撇捺相連,取勢自然,‘合’字撇捺特長,很是潇灑,‘之’撇的出鋒處接着寫捺,撇由重轉輕,捺由輕轉重,‘浪’撇輕而捺重,撇短而捺長。
臨摹蘭亭序技巧:結體變化
大小:‘攬’左小右大,有以小附大之态,‘絲’左右絞絲點畫相同而一大一小,形态不同,‘暎’左小右大,是以小襯大,‘宙’的寶蓋極大,反覺得很穩重。
疏密:‘叙’左密右疏,相互協調,‘錄’字右旁上疏下密,‘抱’字相向之勢,中間疏,‘極’左密右疏,使字不感悶塞。
欹正:‘俛’左正,右有下俯之勢,為欹,‘悼’左正右欹,以欹靠正,‘湍’左正右欹,山字特欹向右傾。
參差:‘嗟’口字上靠為縮,差字形長為伸,及伸縮之法,‘蹔’(同暫)左為伸,右為縮,‘稽’左低右高,使左右參差,‘無’中間橫畫有長短參差,不使字平闆。
輕重:‘群’上重下輕,‘崇’上輕下重,‘視’左重右輕,‘賢’左與下重,右特輕,變化巧妙。
長短:‘時’左短右長,突出右旁寺字,‘期’左長右短,不使齊平,‘引’左右遙相呼應,左長右短,‘觀’左長右短,相向而相偎。
寬窄:‘類、朗、彭’都是左寬右窄,使字能分出主次,‘攬’字左窄右寬,都是以窄附寬之勢。
高低:‘視’左旁示字的點特高,形成左高右低,‘峻’左旁山字寫在高處,使字重心穩固,‘初’的刀字略有升高,‘騁’左低右高的形成在于右旁的撇高高升出。
蘭亭序變化豐富,難度較高,非一日之功可學全,所以不必過于深究。把握好基本筆畫和結構和章法就可。當然若有感興趣者,可逐字精臨,練好後對其他行書的書寫也有輔助作用。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