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3月6日)是“驚蟄”節氣。驚蟄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三個節氣,标志着仲春時節的開始;太陽到達黃經345°時。
何為“蟄”?
昆蟲入冬藏伏土中,不飲不食,稱為“蟄”;到了“驚蟄節”,天上的春雷驚醒蟄居的動物,稱為“驚”。故驚蟄時,蟄蟲驚醒,天氣轉暖,漸有春雷,中國大部分地區進入春耕季節。
“驚蟄”節氣在最開始時叫“啟蟄”,到了漢景帝時才改為“驚蟄”。“啟蟄”的寓意其實比“驚蟄”更準确,因為在初春之際中原地區一般是不會打雷的,用“啟蟄”來說明萬物複蘇更準确些,漢景帝之前從沒叫過“驚蟄”。為啥到了漢景帝之時改為“驚蟄”了?大家都知道,漢景帝名字叫“劉啟”,古代皇帝最忌名諱,所以到了漢景帝上台,就把“啟蟄”改為“驚蟄”了。
漢景帝劉啟
同時,漢景帝在改“啟蟄”為“驚蟄”後對當時的節氣順序進行了校正,孟春正月的驚蟄與仲春二月節的“雨水”的順序進行了置換。同樣的,“谷雨”與“清明”的順次也進行了置換,使得節氣與氣候更對應準确了些。
漢初以前:立春—啟蟄—雨水—春分—谷雨—清明。 漢景帝後: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谷雨。
進入唐代以後,“啟”字的避諱已無必要,“啟蟄”的名稱又重新被使用。但由于“驚蟄”已使用數百年,出于民間用慣的原因,大衍曆再次使用了“驚蟄”一詞,并沿用至今。
日本的文化起源于中國,因沒有“啟”字忌諱,所以日本至今仍使用“啟蟄”一詞。
古代分驚蟄為三候:“一候桃始華;二候倉庚(黃鹂)鳴;三候鷹化為鸠。”驚蟄三候所代表的花信為:“一候桃花,二候杏花,三候薔薇。”
是啥意思呢?
一侯桃始華。
驚蟄之日,“桃之夭夭,灼灼其華”。
桃花在此時綻放,翠綠的樹幹,挂滿嬌豔欲滴的粉紅,像害羞的姑娘,用暖聲細語說着“春天快樂”。
二侯倉庚鳴。
“春日載陽,有鳴倉庚。”
春風和煦,陽光燦爛,倉庚從一條枝桠跳到另一個,唱着“春來到”。何為倉庚?黃鹂也,是最早感知春意的靈物,最為讨喜。
三侯鷹化為鸠。
鷹,鸷鳥也,鹞鸇之屬。鸠,即今之布谷。
布谷鳥鳴叫着春天
《章龜經》曰:仲春之時,林木茂盛、口啄尚柔,不能捕鳥,瞠目忍飢如癡而化,故名曰鳲鸠。《王制》曰鸠化為鷹,秋時也。此言鷹化為鸠,春時也。以生育肅殺氣盛。故鸷鳥感之而變耳。孔氏曰:化者,反歸舊形之謂。故鷹化為鸠,鸠複化為鷹,如田鼠化為鴽,則鴽又化為田鼠。若腐草為螢,鴙為虱,爵為蛤,皆不言化,是不在複本形者也。就是寓意着周而複始,又開啟了新一輪生命的律動。
驚蟄一候之時桃花開,二候杏花開,三候梨花開。
目前正是桃花吐蕊之時,再過5天杏花開始吐蕊,再5天梨花開始綻放。
中國的節氣應候還是很準确,很神奇的。
(壹點号《節日研究》出品,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翟恒水 綜合自新華網、節氣網。圖片來自網絡)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