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對“體面”的追求,似乎從未停歇。
人在職場,第一要務是做好“情緒管理”。回一趟老家,全網都開始戒掉“情緒内耗”。好不容易出趟遠門散散心,又開始反思自己為什麼沒有“松弛感”。
這波最新的自省熱潮,起源于博主@黑貓白襪子 一則被萬轉的感慨。當行李因手續上的疏漏被退回,當事人沒有一個陷入暴怒,或者與同行的家人互相埋怨,而是淡定地安排好行李接洽事宜,還輕松地讨論落地後該買點兒啥。
評論區充滿了默契與了然。容易抓狂的媽媽、動辄暴跳如雷的爸爸、一言不合就躺地上打滾的小孩子……就算自己家沒有,也總能在街頭看到。稍微代入一下,已經開始難受了。
到這兒為止,一切還在合理的範疇。很可惜,一個話題一旦被全網讨論,就很容易轉化成切實可感的焦慮。大家開始思考:既然原生家庭不能選擇,那我們能不能從自己做起,變成一個有“松弛感”的人?
于是乎,一大波雞湯被批量複制,投放在社交平台上——“太用力的人走不遠”“提高鈍感力,降低期望值,回歸自然力,保持松弛感”“不擰巴、不端着、大大方方,才能活得漂亮”……
一個觀察:被迫“執着”于“松弛感”的好像隻有女孩子。
“松弛感”,是怎麼變味兒的?
“松弛”學從何而來?
在今年以前,“松弛感”基本隻是存在于女明星的誇誇通稿裡。好比前幾天出席寶格麗晚宴的舒淇,整個職業生涯似乎都跟這仨字綁定了。
但這畢竟是在娛樂圈,“松弛感”再怎麼通脹,也隻會與醫美得當的臉龐挂鈎。
“松弛感”和“松弛臉”,全看輿論怎麼寫。
然而今年開始,“松弛感”不再隻是女星的美貌限定詞。誰能猜到,第一個被用上“松弛感”的男性公衆人物,是許知遠。
年中,他上了一趟綜藝《向往的生活》。和其他嘉賓截然相反,他完全不按節目組的套路走。
進村前最關心的事,是“可以遊手好閑好吃懶做嗎?”不把家裡的活放在心上,一有機會就向外探索。天天忙着在村裡找人唠嗑,不到飯點幾乎見不着他。
換做是别人,可能就要被罵“耍大牌”了。但在許知遠身上,這種行為軌迹卻被稱之為“打野”。事實上他并非完全“無為”,采訪救援隊、帶新人逛村口、撿垃圾、賣螃蟹……節目規則不重要,他隻幹自己覺得有意義的事。
在大家灼熱的注視下,許知遠施施然離席。/《向往的生活》
有他做示範,大家的思路似乎一下就打開了。
《乘風破浪3》的一衆姐姐裡,最惹人愛的是Disco女王張薔。選席位組隊時不争不搶,臨決賽時隻求淘汰,因為自己一早安排了别的工作。成團?那可是另外的價錢。
《披荊斬棘2》開播,最大的賣點不是卷生卷死訓練的場面,而是一群中年男人劃水、打坐、敷面膜、搶着吃飯的滑稽感。連“證明自己”這種漂亮話都不說了,上節目純粹是為了讨好老婆。
由彈幕可見,觀衆挺吃這一套。
不得不說,有“松弛感”的人設确實挺好“代”的。換做是自己,隻出兩分力氣,不争不搶也能獲得贊賞,擱誰誰不樂意?
這麼一來,“卷王”們就顯得“面目可憎”了起來。他們事事嚴陣以待,搞得身邊人也緊張兮兮,生怕被甩開八裡路遠。結果就是帶着一身的疲憊回到家裡,午夜夢回還要被罵一句“工賊”。
到後來,連努力和糾結也不能挂在嘴邊了。仿佛生而為人,都清楚所有利弊得失。稍有些用力過猛或情緒不穩定,可能就會被暗諷一句“大驚小怪”“小題大做”。
誰的臉疼了?/《向往的生活》
松弛,是躺平的同義詞?
但也不是所有人都為“松弛感”叫好。
縱觀近期的影視劇,最不“松弛”也是被罵得最狠的角色,是《二十不惑2》裡的姜小果。
第二季的她,依舊不改内卷本性。前腳和同事一起下班,還一邊和室友發語音,暢想快樂的業餘安排。眼看着同事過了馬路,站在公司門口的她一個健步沖回辦公室寫策劃。
日常當領導狗腿,請喝咖啡、陪打羽毛球。但拜訪客戶時卻隻能負責點單催菜,被搶了功勞也隻能和血吞。被領導PUA、被同事罵“奴性”,觀衆都看不下去了,她還梗着脖子不辭職。
她說自己的夢想是“背房貸”,聽起來俗氣得很。但别忘了,她的四個室友,一個是大主播,一個是富二代,一個随時可以出國讀書,一個是房東女兒。相比之下,姜小果手中握着的安全感,實在太少。
姜小果是我們絕大多數人的縮影。
成長在競争激烈的環境裡,我們被迫陷入了焦慮的怪圈。學習、工作中唯恐行差踏錯,偶爾放松,也會因為一次疏漏而全盤崩潰。
如果不是家境優越,很難得到事事有人兜底的經曆。我們是如此,父母也是這樣一路走來,雖不甘心,但也能理解——這是我們避不開的人生課題。
所以在“姜小果”們眼中,“松弛感”不僅奢侈,而且有點讨嫌。甚至有人覺得,“松弛感”不過是美化“擺爛”“躺平”的新話術。你松你的,别礙着我。
有意思的是,在這個情景下,“情緒管理”和“松弛感”似乎無法畫上等号了。/《二十不惑2》
這麼看來,“姜小果”們最讨厭的人,很有可能是李誕。
早在2018年,李誕就已經在《向往的生活》裡大秀“松弛感”了。聽說要劈柴就瘋狂後退,為了逃避挖筍忙着聊電話,打球時幾乎站不穩,一進屋就往地上躺,啥也不幹還叫喚頭疼。
但那時候的李誕,承受的更多還是罵聲。大夥兒多半覺得他沒禮貌、沒責任感,淨給前輩和小夥伴添麻煩。覺得李誕可愛好玩的當然有,但多數人還是把自己代入到了生氣的劉憲華身上。
而一旦在“松弛感”前面加上“營造”倆字,看起來就更立不住了:既然不是天然有之,那你裝給誰看呢?
就好像讨厭“僞素顔妝”的人,厭惡的是它的“又當又立”;看起來“不費力赢很大”的人,往往在背後下了無數的苦功。
老實承認自己努力了,還能敬你坦誠。假裝自己沒努力,是在制造焦慮。真沒努力卻依然優秀,那就是拉仇恨了。至于不是“赢家”還“松弛”的人,真的會被看到嗎?
若是有得選,人人得而松弛
你可能已經發現了,我們依舊生活在勝者掌握話語權的環境裡。昨天推銷“鈍感力”,今天倡導“松弛感”,都是普通人求而不得的東西。
說起“鈍感力”,相信多數人第一次聽說它,是因為馬東在《奇葩說》上的推薦。
這個詞最初是一個書名,出自日本作家渡邊淳一之手。
但創造出“鈍感力”這個概念,可能就是這本書最大的價值了。因為你如果真的感興趣去買來看了,可能會被書中陳腐的觀念所震驚。
渡邊淳一的高明之處在于,即便不看這本書,也絲毫不影響“鈍感力”這三個字的重量。
想要在一本書裡給出所有問題的答案,隻有“講片兒湯話”一條路。而渡邊教會當代人,把所有問題都抛到腦後,用一句“都是我太敏感了”“别那麼擰巴”打消顧慮。
但這會不會是另一種掩耳盜鈴?
和我們寫過的“普通學”不同,“鈍感力”“松弛感”之類的說辭,其目标指向依然是“赢”“優雅”“體面”。當然也追求舒服,但衡量的維度始終是向外的而非向内的。
說白了,還是在乎别人眼中的自己是什麼樣,而非全盤接受自己本來的模樣。
楊天真并不祝福大家獲得所謂“強大”的内心,因為代價太大了。/《我不知道啊》
一個顯而易見的趨勢是,人們越來越熱衷于為“和解”創造新學說了。
一直以來,我們都深信“努力就會有回報”。為了“彎道超車”、過上更好的生活,我們從小就卯着一股勁。
生日最好在上半年,否則就要比同齡的小孩晚一年讀書。能擠進最好的學校,花錢根本不算什麼,就算通宵排隊也得上。好不容易拼完了小升初、中考、高考,大一就要開始刷實習。工作幾年幹累了,哪怕處于Gap Year也要想方設法給自己“充電”。
至于“松弛感”,簡直想都不敢想。
但這些年,大環境帶來的種種變故,已然悄悄改變了年輕人的心态。如果知道别人的成功多半來源于運氣,自己的努力卻改變不了“螺絲釘”的定位,換誰不氣餒呢?
年輕人不再向往未知,轉身投向安穩生活的懷抱。與其說年輕人開始追求“松弛感”,不如說除了“松弛”,他們已經不想花力氣去悲傷或者憤怒了。
開了6年公司,接觸過無數不靠譜的人,才敢号稱自己能做到“100天不生氣”。/《我不知道啊》
所以我們會四處搜索“情緒管理”的秘笈,互相交流“克服情緒内耗”的心得,每天睡前打坐冥想深呼吸,勸自己放下焦慮,努力向“松弛感”靠近。
是的,即便覺得荒謬,即便不知道如何才能“松弛”下來,他們依然在“努力”。這樣的年輕人,難道不比坐享“松弛感”的人,更值得敬佩嗎?
即便“松弛”不下來,你也值得更好的生活。這或許是我能想到的,最好的祝願。
參考資料:
《許知遠拯救了娛樂圈》,蔔比,北戴河桃罐頭廠電影修士會
《做夢都想背房貸的年輕人》,大璐璐,孟大明白
《誰是娛樂圈最懶的男人?》,沁毛,蘿貝貝,蘿嚴肅
《“擺爛”的男明星碰上了好時候》,林麻醬,Vista看天下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