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乳性黃疸主要表現為皮膚黃染,鞏膜、口腔黏膜或其他組織發黃。母乳性黃疸可分為早發型和晚發型,真正的母乳性黃疸是指晚發型,而早發型又稱母乳喂養性黃疸。
早發型黃疸
往往是由于母乳攝入不足引起的。新生兒早期,母親乳汁分泌還在初期,奶量不足,肝腸循環增加,引起腸道膽紅素吸收增加。
黃疸出現于3-4天,寶寶的體重和出生體重相比降低比較多。早期開奶和增加哺乳次數可促進腸道動力和減少膽紅素的吸收,有助于預防母乳性黃疸的發生。
晚發型黃疸
病因不清,一般認為是母乳中含有一些因子,增加了腸道膽紅素的吸收。
通常發生在第1周後期,至第2周左右達到高峰(342~427.5μmol/L,20~25mg/dl),然後逐漸下降,若繼續喂養,黃疸可曆時3-12周消退,而終止喂養,TSB可在24-72小時明顯下降。恢複母乳喂養後,膽紅素會略有升高。
如果懷疑寶寶是母乳性黃疸,且黃疸程度很高(手足心發黃)或滿月時仍很黃,建議就診新生兒科。一般認為母乳性黃疸預後良好,但對TSB值較高的患兒尤其是早産兒仍應注意觀察、積極幹預和随訪。(新生兒出現黃疸需要及時就醫,确診是母乳性黃疸還是病理性黃疸,然後再進行針對性治療,防止膽紅素水平過高引起膽紅素腦病)。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