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鄭和下西洋朱棣見朱允炆

鄭和下西洋朱棣見朱允炆

圖文 更新时间:2025-02-08 18:16:46

曾經,世界上最強大的鄭和艦隊的大航海時代,要比之歐洲的哥倫布、達•伽馬和麥哲倫早了整整一百多年。可是,最後鄭和艦隊輝煌的航海成果,卻以一種莫名其妙的形式被徹底毀滅了。讓人遺憾的是,就是這次航海的終止,中國跟人類史上一次偉大的轉折擦身而過。

自此,中國也許因此失去了大半個世界。

鄭和下西洋朱棣見朱允炆(鄭和下西洋主要目的是什麼)1

1399年,朱棣的千軍萬馬打着“匡扶朝政”的旗号來到了皇宮門口,皇帝朱允炆哭着說道:“我沒臉見皇叔啊!”然後,就在宮裡燃起大火自盡了。朱棣心念叔侄情誼,既往不咎,派人前往火場救援。可惜,火勢越來越大,最終,衆人隻從廢墟中搶救出朱允炆的遺骸。燕王滿臉淚水道:“侄兒你為什麼這麼傻,我來是想幫你治理國家,你竟用這種方式走向絕路。”

這段文字是出自曆史資料中的确鑿記載,但是,事實真的是這樣嗎?

筆者認為:這是一段出色的“春秋筆法”,倘若,後世讀者信以為真,恐怕,就着了明朝史官的道了。那些給朱棣歌功頌德的東西,根本就是缺乏真憑實據的一家之言罷了。那麼,朱允炆真的死了嗎?他的屍首真的被朱棣找到了嗎?回答這個問題前,我們不妨推敲一下當時的局面:朱棣的初心是什麼?無非是身登大寶罷了,那麼,朱棣怎樣做才能當上皇帝呢?如果,朱允炆活不見人死不見屍,那麼,朱棣則必須要編一套瞎話,好讓自己順理成章地披上龍袍。

鄭和下西洋朱棣見朱允炆(鄭和下西洋主要目的是什麼)2

因為,朱允炆死因成謎,所以,很多朋友都産生了這種想法:朱棣派鄭和幾次遠渡重洋,是不是就是為了尋找行蹤成謎的侄子朱允炆呢?按照永樂皇帝的诏書來看,下西洋的目的是向世界展現大明的國威,但是,根據《鄭和傳》中的一段秘辛我們又能得知,朱棣派人下西洋有另一個目的:“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覓蹤迹。”

這個理由看似荒謬,實則合理。在儒學思想常年的灌輸下,一種名為“正統”的東西,已在帝王世家根深蒂固了。朱棣雖然是朱元璋的四兒子,但是,他卻不是“正統”出身,所以,皇位不論怎麼算,都沒有朱棣的份。說到這,可能有朋友會問了,朱棣已經坐上龍椅,他還要畏懼“正統”嗎?答案是肯定的,否則,朱棣也不會冒着千夫所指的風險殺掉方孝孺十族。

維護“正統”的觀念在古代人的心中不可動搖,所以,隻要不确定朱允炆是否活着,朱棣一生都無法安心。從點這看來,讓自己的親信遠赴海外追查朱允炆的下落是值得的。所以,在此期間,不論花費多少銀兩,耗費多少人力,朱棣都是在所不辭的。

鄭和下西洋朱棣見朱允炆(鄭和下西洋主要目的是什麼)3

然而,曆史告訴我們,當鄭和第七次下西洋時,朱棣已經駕崩了,之前的理由也就不成立了。

從鄭和下西洋的路線來看,鄭和船隊第一次出發就來到印度西海岸。倘若,朱允炆真的跑到海外,想必,也沒法跑到比印度更遠的地方。尋找一個生死未蔔的朱允炆,根本沒必要三番兩次下西洋,而且,每次都航行那麼遠。

由此可見,尋找建文帝隻是鄭和船隊的“支線任務”,那麼,船隊的“主線任務”又是什麼呢?

曆朝曆代都有這樣的先例,比如:朱元璋建國初期,就曾派人前往亞洲鄰國,宣布,現在中國已經改朝換代了,并捎帶着向各國宣揚大明國威。隻是,朱元璋已大肆宣傳一番了,各鄰國都知道現下的中國姓“朱”,按理說,繼位的皇帝根本不用再去宣傳一次了。

鄭和下西洋朱棣見朱允炆(鄭和下西洋主要目的是什麼)4

但是,問題的關鍵還是在“正統”二字之上,如果,朱棣的皇位來得名正言順,那麼,他大可不必四處宣揚自己的合法性。然而,朱棣的龍椅是從侄子手中奪來的,為了讓自己變得“正統”,朱棣就必須再鋪張浪費一番,讓世界都知道他是一個“合法的明朝天子”。

其實,派鄭和下西洋還有一個“隐藏任務”。

明朝時期,中國每年貴重金屬的開采量不多,而貴重金屬中的金銀更是我國古代的主要貨币。朱棣若想發展經濟,早晚會面臨貨币總量不足的問題。朱元璋在位時,曾試圖用印紙币的辦法解決這個問題,但當時的市場環境存在矛盾,這也導緻朝廷無法控制紙币的貶值問題。所以,最終大明寶鈔成了一堆廢紙,老百姓們仍用金銀銅作為貨币。

銅并非貴金屬,且銅錢在日常使用中十分方便,比如,買兩斤蔥打一壺酒什麼的。但是,經濟發展的越快,大宗交易越多,這時候的銅錢酒已無法适應市場需求。當時的開采、鑄造均受到技術落後的限制,銅錢的總量無法在短時間内大量提升。

鄭和下西洋朱棣見朱允炆(鄭和下西洋主要目的是什麼)5

從鑄造的角度講,鑄造一批銅錢和鑄造一批銀兩費工幾乎相同,然而,二者的價值卻有天壤之别,所以,使用金銀作為貨币已是大勢所趨。由此,永樂年間,朝廷要面對的問題就是:全國的金銀儲備以及開采。

既然國内的儲備量和開采量無法滿足市場需求,那麼,派鄭和去國外獲取貴金屬未嘗不是一種好辦法。

當然,還有一點就是,下西洋非但不勞民傷财,反而是收益頗豐。因為,這件事情是内宦主導的,些錢都是皇帝私人賺走的,入的是内庫而非國庫。這就極大地增加了皇帝的權力,削弱了文官集團對皇帝的制衡。而且,這種官方貿易侵害了東南走私者的利益,這些走私者往往都有東南出身的文官的背景,所以,下西洋這件事是被文官集團反對甚至痛恨的。

最終,至于它的結束,也就很好理解了。

參考資料:

【《鄭和傳》、《中國的大航海時代》、《靖難之役》】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