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去二三裡,煙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這首名為《山村詠懷》的小詩,在浩瀚的中國古詩詞中獨樹一幟,情趣盎然,是中國幼童蒙學必讀之作。
詩中,詩人把一到十表示數目的十個漢字按照自然數序同小路、煙村、亭台、鮮花編織在一起,随着詩句和畫面自然排列,寥寥幾筆就繪出自然樸實而又煙韻朦胧的山村風景圖。
作者邵雍(字堯夫,谥康節),是北宋理學奠基人之一。今天,熟悉邵雍及其作品的人已經不多,但在民間仍然流傳着他的一些警世名言。比如人們常說的:“一年之計在于春,一日之計在于晨,一生之計在于勤。”就是出自邵雍。
此人當時名氣極大,砸過缸的司馬光拜他為兄,與周敦頤、張載、程颢、程頤并稱“北宋五子”。他天賦異禀,學易悟道,著作頗豐,流傳于世的《黃極經世書》運用易理和易教推究宇宙起源、自然演化和社會曆史變遷,《漁樵問答》則論述天地萬物,陰陽化育和生命道德的奧妙哲理,甚至民間流行的占蔔方法論《梅花易數》也據傳為邵雍所作。最為神奇的是他寫的十首《梅花詩》,預言了他身後要在中國曆史發生的重大巨變。該詩也與唐代李淳風、袁天罡所作的《推背圖》、明代劉伯溫的《燒餅歌》并稱為中國三大預測神文。
比如第一首詩,也就是詩中的第一個預言,發生在邵雍死後的第五十年,也就是公元1126年,就成功預言了宋朝靖康之亂的發生,以及其前因後果。詩的内容如下:“蕩蕩天門萬古開,幾人歸去幾人來。山河雖好非完璧,不信黃金是禍胎。”
關于其他9首詩歌的曆史事件預測,大部分都有所指,有的人認為料事如神,有的人說牽強附會,有興趣的讀者可以百度搜索,網上有相關大量的解讀。這裡不做贅述。
《宋史》評價他:“雍高明英邁,迥出千古,而坦夷渾厚,不見圭角,是以清而不激,和而不流,人與交久,益尊信之。”
網上,也有作者撰文認為此首小詩是元代散曲作家徐再思所作,唯一不同的,是他把邵雍的“一去二三裡”改成“一望二三裡”而已。變行進為觀望,雖有了誦讀的美感,卻少了詩意的動感,狗尾續貂而已,不提也罷。本文就這首小詩,重點想說的是關于漢字“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的演進過程。
一字就是一根手指頭
原始人類采集狩獵,集體出動,必須公平分配果品肉類,所以計數就顯得尤為重要。
我們知道,倉颉造字的原則是“近取諸身、遠取諸物”。那就仿照手指,畫一道,畫兩道,畫三道,于是字就造出來了。設想如果我們的手指不是條狀,而是圈狀,一二三很可能就寫成“o-oo-ooo”了。
一字簡單之極,東漢許慎《說文解字》這樣解讀“一”:“惟初太始,道立于一。造分天地,化成萬物。”一是宇宙之始,萬物之源,大道之根。最簡單的往往也是最偉大的、最複雜的。
一字有個異體字“弌”,主要是為防止記賬作假,防止偷添筆畫,才造出“弌”字代替一,用于會計賬簿,後來又用壹代替弌,也是為了防止與弍的偷改混淆。
二字上短下長,是兩根手指頭,古代二字讀li(四聲),音與麗同,三千年前商代的甲骨文麗字是兩隻鹿,其後古文簡化近似于今麗,意為二鹿。
古代送禮品兩張珍貴獸皮,謂之麗皮。麗即二也。二字用于會計,防人偷改,便在弌下加一,成弍,還不放心,人民币又加貝,做貳。貝殼在古代曾經是貨币,從貝的字,多與财富有關。
三字是三根手指頭,三字古代讀shen(一聲),音同人參的“參”同。篆文的參是三顆星,其下是聲符,參是古代白虎七宿中的參宿,即獵戶座中的三星,冬天可見,很亮的星。
《詩經》的“三星在戶”就是指參星冬夜出現在正南方的天空上,參即三也。古人最初隻叫三星,後來造出了“參”字,專指三星。三字用于會計,稍改參為“叁”。
韓國最大的企業集團三星在韓語中的就是三顆星的意思。韓國曆史上就與中國文化同源,企業起名寓意明确,就是做天下最耀眼的企業。而成語中的“三星高照”一直以來都是表達吉祥的美好詞彙。
甲骨文的四,就是橫畫四道,也是四個手指頭。這樣用了千年,終覺不妥。允許四道,就有五道六道七道直至N道登場,文盲都能寫十百千萬了,那還像文字嗎。
俗話“事不過三”,到三而止,四就另找替代。于是三加一寫成四。四的本義是鼻涕,與數目字無關系,是借來用的。古文四字,兩條清鼻涕左右孔流下,诙諧有趣。借作數目字用以後,四的本義遂隐。
于是另造泗字,代表雙龍出洞。《詩經·陳風·澤陂》荷塘遇美女,想她睡不着,“寤寐無為,涕泗滂沱”。涕是淚水,泗是鼻涕。
甲骨文的五,請看上面甲骨文三個五,最老的那個五隻有兩道交叉,兩道杠交叉的這個五,流沙河先生撰文認為是遠古巫術符号,表示有所禁止。這個符号至今仍用,例如教師批改作業,錯題打個叉,又如道路禁止通行,室内禁止吸煙等等,大家一看就懂。五被借去作數目字後,古人另造毋字,表示禁止。
小孩行為越軌,大人發出鼻音很重的毋聲,以制止之。這種毋聲狗都會發,雖然不識五字。由此偵知五的本義應是禁止,難怪古人迷信五月五日為惡月惡日(惡音wù)或忤月忤日(音wù)。孟嘗君五月五日呱呱堕地,其父王厭惡說:“丢到野外去!”端午節室内灑雄黃驅毒蛇,河上劃彩船驅惡龍,都與迷信五有關系。
甲骨文六,象棚屋形。《詩經·小雅·信南山》:“中田有廬,疆場有瓜。”六借去作數目字用,棚屋一義就交給後起的廬字去管。田中棚屋,夏秋入住,為守瓜也。
舊時四五六有所謂大寫就是肆伍陸,用于會計賬簿。這是故意寫筆畫繁多的别字,以防偷改。
今天的漢字“十”在甲骨文乃是七字,僅僅用于計數。七字本義,後人猜測,應是刀割的意思。看篆文有些像橫刀割莊稼,如秋收之刈禾。如果猜測不錯,這個七就該是許慎定義的指事字。讀者或以為橫杠既像刀,立柱又像禾,應屬象形字。非也。物有形,方可象,所以象形字所指的必須是名詞,是一件物。而刀割是動詞,是做一件事,用形象表達出來,就是指事字。這是象形與指事之區别。指事字和會意字,今人通稱象意字。
七就是切。切乃後起之字,從刀,七聲。七字借作數目字用,所以後人造出切字,管領切割一義。
七的大寫是柒,乃漆字的異體。漆與七有關系。漆樹取漆,必須用刀切割樹身,開一小口,緩緩泌出液汁,滴注桶内。因為要切,所以名漆。
八字好解,就是扒字。甲骨文八聯想到扒樹皮(可以蓋屋)。《說文解字》:“八,别也。象分别相背之形。”八是象意字,應該說“象分别相背之意”,免滋誤會,以為是象形字。八的大寫是捌,意近于掰,音bāi。
說起扒樹皮,忽想到皮字。瘤文皮字很像在剝樹皮。請設想從空中俯看下面,那個圓圈便是樹幹,右手正在撕剝樹皮。最早皮乃動詞,音義或同剝吧。這與扒的音義也相近。皮後來變名詞,轉成今音pí。
九這個字,各說不一。甲骨文九,很多學者認為是釣鈎,後來見到比殷墟甲骨文晚數百年的周代金文,才知絕非釣鈎。曆史學家丁山說,金文九上面的又字是右手(以三指表五指),下面彎屈者乃臂肘。九肘古音相同。九字借作數目字用,所以後人造出肘字,管領臂肘一義。九的大寫是玖,一種黑色玉石。
手有十指,所以數字序列十進位。橫一指,橫二指,橫三指,表示一,二,三。豎一指便是十,暗示回歸到一,這就是十進位。甲骨文十字正是豎一指。這個畫一豎杠的十,如果自轉九十度,就會被誤認作一字了,所以終覺不好,金文便在杠腰加一圓點。圓點刻畫費工,篆文改為橫刻一杠,最後定型。這就是十,至今不改。
數字到十,已是巨額,所以廣大深厚的博,多人出力的協,字皆從十得義。今人多誤作所謂豎心旁,其故在不通文字學常識。
從一首簡潔明了古詩,知道了一位北宋牛人邵雍,從古代漢字的探尋,了解了漢字的演變。仰止漢秦,放眼唐宋,尊重漢字,心懷謙卑,高手遁長河,功夫在詩外。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