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父母在聊天的時候都會表示現在越來越不知道如何管教孩子,因為自己說的話孩子從來都不聽。這自然會導緻惡性循環,孩子不聽話,父母情緒會失控,對孩子非打即罵,而在父母暴力的教育方式下,孩子會變得越來越反叛,親子關系越來越疏遠。
雖然很多父母都嘗試着和孩子溝通,但是每次溝通的結果都不盡如人意。在父母看來,孩子總是對他們設防,所以自己怎麼也走不進孩子的心裡。但是在孩子看來,很有可能是因為溝通方式出現了錯誤,所以他們才不願接受父母對自己的安排和要求。
比如孩子寫完了作業想看一會兒電視,父母就覺得孩子應該把時間花在學習上,多寫試卷或者多複習,而不是把時間白白浪費在電視上。而孩子則認為,看電視是自己放松的一種方式,況且作業已經寫完了,為什麼不能有一點休息的時間呢?
而當你看到孩子的玩具亂糟糟時,父母的升級想法就是:
為什麼總是我在收玩具?為什麼隻有我一個人在操心這個家,除了我之外沒人再操心這個家。然後覺得自己特别委屈,特别痛苦。
很顯然,這樣的親子溝通根本不在一個頻率上,所以在溝通下去也隻是徒勞。
最終的結果必然是父母說話聲音的分貝越來越高,甚至會出現拳腳相向,而孩子作為弱小的一方,雖然沒有還手之力,但也會通過大哭大鬧或者拒不聽話發洩心中的不滿。
如果我已經忍不住吼叫了,那我該怎麼辦?學會真誠的道歉
“媽媽打你也不是故意的,媽媽打你是為了你好,要不是你把那件事做得那麼糟糕,媽媽也不會打你。”
這是真誠的道歉嗎?其實,這隻是推卸責任找到的借口罷了。你做錯了,媽媽才會給你懲罰,這樣的道歉,孩子感受不到誠懇,日後媽媽也很難做認識到改變力。
真誠的道歉,應該包含三個層面
1、表達自己的後悔
“媽媽昨天打了你,媽媽覺得特别的後悔。”
2、 表示出自己所承擔的責任。
“媽媽錯了,媽媽不應該打你,這是媽媽的修養不好,所以媽媽覺得很内疚。”
3)、媽媽要給出一個補救的措施
“下一次再遇到這種情況的時候,媽媽承諾不會再打你。”“媽媽陪你一塊兒去公園玩一會兒好嗎?”
這時父母不妨學習一條溝通定律——55387溝通定律,相信在一定程度上能夠改善自己和孩子在溝通上問題。
什麼是“55387溝通定律”?它最早是由美國心理學家艾伯特·梅拉比安提出的,是一條從職場延伸到家庭中的溝通定律。它由三個百分比組成,即55% 38% 7%=100%。
其中,溝通中的态度占據55%,占了一半還多;溝通時的語氣占據38%,接近四成的比例;剩下7%才是溝通的内容。
這樣的比例也是讓有些家長覺得疑惑,溝通内容為什麼才占7%的比例,難道内容不應該是最重要的嗎?确實在有些家長看來,自己和孩子溝通的話題才是最主要的,希望能夠通過和孩子的溝通改變孩子自身存在的問題。
這就很容易使家長陷入一個誤區,那就是過于注重溝通的内容,而忽略了溝通的态度和語氣。
但是換位思考一下,當有人對我們用一種不屑或者是輕視的态度溝通時,我們是否會有怨言,又是否會心甘情願地接受呢,相信絕大多數成人都會搖頭表示拒絕。
孩子雖然年齡小,但是他們也有自己的感受,父母用什麼樣的态度和語氣說話,孩子能夠很明顯地察覺到。
他們希望父母能夠理解自己,能夠尊重自己,而且都會在父母說話的語氣語态上有所表現。所以态度和語氣才是決定親子之間溝通能否持續有效進行的重要因素。
很多父母在和孩子溝通時,還沒說話就已經闆着一張臉或者是露出憤怒的表情。那麼孩子必然會難以接受,因為他們希望看到的是一張溫柔的臉,能夠讓自己感覺到父母的溫度。
當父母不斷的否定或者質疑孩子的時候,那麼他們之間的談話就不能稱之為溝通而隻能稱之為批判。
孩子有的時候遠比父母想象的要聰明,他們特别善于從父母的神情中捕捉父母的态度,所以如果父母呈現出來的是負面情緒,那麼孩子自然而然也會陷入負面情緒之中,這必然會導緻雙方之間的溝通難以進行,因為父母的态度讓孩子有了抵觸情緒,無形之中雙方已經成為了敵對關系。
我們當然承認父母是關心孩子的,但是如果父母總是打着為孩子好的旗号去控制孩子,用高高在上的父母權威去壓迫孩子,那麼彼此間的溝通因為沒有平等的基礎,所以是很難讓孩子真正接受,并且願意按照父母的要求去做的。
作為父母,一定要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也許孩子有的時候确實會有一些讓人激動的行為,但是父母也要做到先讓自己有穩定的情緒,然後才能和孩子進行溝通。
因為這種良性的心理狀态會傳遞給孩子,讓孩子能夠明白父母對他們是真正的關心,真正的愛,這樣孩子自然而然的就會願意和父母做朋友,自然也會和父母像朋友一樣溝通。
父母和孩子之間的溝通其實并不難,隻要父母能夠注意自己的态度和語氣,知道什麼樣的溝通方式是最有效的,相信父母和孩子之間的距離一定會有所拉近,讓孩子成為一個懂得溝通,願意溝通的人。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