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中的「年歲」一詞,如同「道路、光明、首腦」一樣,是典型的「并列式」合成詞。作為近義字的「年、歲」二字,意義極其相近,有交叉重疊的地方,但也有細微的區别。
「年、歲」都可以作為時間單位,比如:「爆竹聲中一歲除」和「十年生死兩茫茫」。
但是,用于「年齡單位」卻要區分,比如:如果别人問你貴庚,你會說「我三十歲了」,說「我三十年」會讓人會一頭霧水。
所以,我們會說,過了一「年」,大了一「歲」,而不是相反。
但是,從漢字學角度追根溯源,在先秦時期,「年、歲」的區别是非常大的,本文也就是讨論「年、歲」造字本義及其源流演變。
漢字「年」的古文字從「人」從「禾」,像「一人背負禾谷」之形,會意「收割成熟的谷物」:
「年」的「甲、金、篆」三體
漢字「年」像「人背禾谷」之形
所以《說文》訓為:
年,穀孰(谷熟)也。從禾,千聲。《春秋傳》曰:大有年。
《說文》訓為從「禾」,「千」聲,也沒錯。
甲骨文的「千」其實就是「人」的假借,「千」就是「一、人」之合文,
「千」的古今字形演變:【注1】
甲骨文中「三千」就是「三、人」的合文,如《甲骨文合集》6640中「三千」合文:
所以,「千、人」一字分化,說「年」從「人」從「禾」,或者從「千」從「禾」都可以,都是「形聲兼會意字」。
「人、年」上古音相同,與「千」上古音相近的,都為「真部字」。至今很多南方方言中「人、年、千」都很相似,比如:吳語中的蘇州話、上海話中「人、年」發音都一樣。
漢字「年」的古今字形演變過程【注2】:
可以看出在秦漢漢字隸變過程中,從「人(千)」、「禾」的「年」簡化為「年」,丢掉了字理,變成一個無法分析的獨體字:
植物一歲一枯榮,禾谷一年一成熟,很自然能引申出一個時間周期。另外,先民以農為本,需要曆法指導農時,制定春播夏耘、秋收冬藏的計劃。
所以,觀天授時,制定曆法,一直是古代政府必須提供的公共服務。
我們知道世界上所有最古老的曆法,都是以觀測月相為基礎的,因為月的「陰晴圓缺」也即「朔望月」是最容易觀測的,也就是中國的「陰曆」。
月相
月相的稱謂
所以,古人最初制定了十二個「朔望月」約354天陰曆。
但是,我們知道一個太陽年是365天,相差11天,十年就有三個多月的誤差,那豈不是一年過完了,四季還沒有過完?顯然是不行的。
因此,先秦古人以「年尾置閏月」來解決這一問題,比如:在西周金文中經常可見「十三月、十四月」就是古人置閏月協調這種誤差。
金文中年尾閏月:十四月
其實,殷周時代的「年尾置閏」就發現曆法與氣候不符的一種「補救措施」。
到戰國時代,随着古人觀測數據的漸漸完善,已經非常精确的知道知道一個陽曆(回歸年)等于365.25天,19個回歸年的天數等于235個朔望月的天數,并采用了「19年7閏」的方法解決陰陽曆不一緻的問題。【注2】
到了秦漢之際,出現更加精确的《太初曆》和《三統曆》:
- 《三統曆》中有了完備的「二十四節氣」,并将以沒有「中氣」的月份設置為閏月,更好指導農時。
(鍊接為俺的另一篇讨論二十四節氣形成的文章)
綜上可見,「年」與農業 、曆法相關 :本義是「谷物成熟」,引申表示「農曆年」。「春節」跨越農曆年年尾和年初,所以,春節也叫「過年」。
後來「年」又引申出「年紀、年齡」的意義,而「年成、年景、豐年」則是本義「谷物成熟」的引申。
三、歲——從「戌」從「步」,木星紀年,《說文》對漢字「歲」解釋是:
歲,木星也。越歴二十八宿,宣徧陰陽,十二月一次。從步,戌聲。
「歲」的古今字形演變脈絡圖:【注3】
《說文》的分析非常正确,「歲」字從「戌」從「步」,從「戌」得聲,以「步」取意。
- 從「戌」得聲——「戌、歲」旁紐雙聲疊韻。
- 以「步」取意——「歲」的本義指「歲星(木星)」,引申表示「年歲」,來自先秦的「星歲紀年法」:
古代人把周天分為12分,歲星(木星)一年行進一分,運行約十二年就繞天一周,從子到亥共有十二辰,歲星移動一辰為一年。
如下圖所示:
所以,「歲」字從「步」,表示「木星行進一分為一年,十二年一流轉」。
東漢以後,「木星紀年法」方法,因為準确度稍差,就被漸漸淘汰棄用【注3】。但是先秦經典文獻中頻繁的使用,「歲」的用法仍然被保留下來。
比如:「歲」在甲骨文中就表示「年歲」之意,如:《甲骨文合集9646》:今歲受年,意思是「今年大豐收」
經典中表示「年歲」:
無衣無褐,何以卒歲?——《詩·豳風·七月》
日月逝矣,歲不我與。——《 論語 ·陽貨》
四、結論綜上可見,從漢字字源的角度來說:
- 「年」的本義「禾谷成熟」,引申表示「農曆年」,與上古農業和曆法密切相關。
- 「歲」的本義是「歲星(木星)」,引申表示「年歲」,與已經棄用的「木星紀年」相關。
所以,「年、歲」本是古人觀察兩者不同的自然現象,作為為參照物,得到的兩種不同時間紀年系統,有不同演變路徑,後來,「年、歲」漸漸合流,泛化不分。
參考資料:,
- 李學勤等(2013), 《字源》, 天津古籍出版社, 頁165(千)
- 同上注,頁638(年)
- 同上注,頁110(歲)
- 白光琦. 颛顼曆三事考. 《自然科學史研究》2002年 第2期 10 頁 179-188頁.
- 斯琴畢力格, & 羅見今. (2012). 太初曆的紀年問題——太歲紀年法被淘汰的原因. 科學技術哲學研究, 29(1).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