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稱呼:奶、姥、嬸、姆、伯、叔、侄從古至今很常用,其中幾個字在《說文解字》中都沒有,說明是後來造出來的。自古以來,它們的意思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例如“侄”字,在唐以前大多數用的是“姪”字;而“叔”本義竟然和“撿豆子”有關。
“奶”的本字是“乃”
“乃”是“奶”的本字。乃,甲骨文是象形字,字形像女性胸部側視時突出的乳峰。繁體甲骨文在乳峰上再加“人”,強調女性人類的體型特征。金文将甲骨文字形中的“人”形與乳峰形寫成雙乳峰形。造字本義:名詞,女子的乳房。篆文承續金文文字形。隸書有所變形,字形與“弓”相似。有的隸書為區别于“弓”的字形,強化甲骨文字形中的“人”的字形,表示女人的雙乳。當“乃”的“乳房”本義消失後,隸書再加“女”另造“奶”代替。
“姥”是老年婦女的俗稱
造字本義:老年婦女的俗稱。《世說新語》:未至十餘裡,有一客姥,居店賣食。
後引申通“母”,母親。婆,丈夫的母親:便可白公姥。舊時也稱接生的婦女為“姥”。
“嬸”為形聲字
嬸,形聲字,從女、審聲。
有以下幾層意思:
1、叔母。父親弟弟的妻子;
2、 又如:嬸母(嬸娘;嬸嬸。都指叔父之妻);嬸太太(對别人叔母的尊稱);
3、稱呼與父母同輩而年齡較小的已婚婦女。如:嬸兒;大嬸;
4、兄、嫂稱弟之妻 。
“姆”的本義是古代教育未出嫁女子的婦人
姆,形聲字,從女,母聲。本義是中國古代教育未出嫁女子的婦人。 《 儀禮 · 士昏禮 》:姆,婦人年五十,無子,出而不複嫁,能以婦道教人者,若今時乳母。
有以下意思:
姆母:古時為人教育女子的婦人;
姆師:古時以婦道教育女子的女師;
姆訓:女師的訓誡;
姆教:女師傳授婦道于女子。
後引申為 保姆:受雇為人看孩子或幹家務的婦女。
乳母也稱姆。韓愈《殿中少監馬君墓志》:姆抱幼子立側。
伯母: 福建閩南、廣東潮汕與台灣一帶原住民,習慣把伯母稱叫姆
“伯”本義是能說會道的族長
伯,甲骨文(白,明了的)+(人),表示明于事理的人。有的甲骨文調整成左右結構。造字本義:名詞,見多識廣、明于事理、能說會道的族長。
古代兵制,十人為什,百人為伯。《史記·秦始皇本紀論》: 陳涉 ,罋牖繩樞之子,甿隸之人,而遷徙之徒,才能不及中人,非有 仲尼 、 墨翟 之賢, 陶朱 、猗頓 之富,蹑足行伍之閑,而倔起什伯之中。”
通“霸”。指春秋時諸侯的首領。《荀子·成相》:穆公任之,強配五伯、六卿施。(五伯,即五個盟主,五霸:齊桓公、晉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莊王。)
《說文解字》:伯,長也。
“叔”的本義是拾豆子
叔, 會意兼形聲,從尗從又。“尗”原指兄弟排行(由上而下年齡變小),确切地說,是年齡介于“ 仲子 ”和“ 季子 ”之間的所有兒子的排行。在生育四個兒子的情況下,“尗”是确指,指“老三”;在生育八個兒子的情況下,“尗”是不定指,介于“仲子”和“季子”之間的五個兒子都叫“尗”。這時,這五個兒子既然同稱呼,就像是出自一個豆莢的五個豆子,故加偏旁“又”(右手),表示“一把抓”、“一手持豆莢”的意思。本義:排行同為“尗”的兄弟。轉義:同出一個豆莢的豆子。再轉義:持豆莢、拾豆子。
《說文解字》:“叔,拾也;從右,尗聲。”《詩經.幽風.七月》:“九月叔苴,采荼薪樗。”即用的本意。
“叔”字幾經演化有以下幾個含義:(1) 兄弟排行次序第三:伯、仲、叔、季。(2) 父親的弟弟,亦稱跟父親同輩而年紀較小的男子:叔父。大叔。(3) 丈夫的弟弟:小叔子。叔嫂。(4) 對與父親年齡相仿的陌生男子的稱呼,此不論其年齡是否大于父親。(5) 拾:「九月~苴」。(6) 常用稱呼用語,多用于姓加叔,如“全叔”,“紅叔”,用于比自己年長或地位高,但無親戚關系的男性尊稱;也常用語一般男性體力勞動者的稱呼。(7)在某些一妻多夫家庭中,子女稱母親的主夫以外的其他丈夫為“叔”,實際上卻可能是他們的親生父親。
“侄”的古義是女子對兄弟之子的稱呼
用作親屬稱謂的侄或侄,在漫長的曆史演進中,存在古義和新義兩種。古義:女子對兄弟之子的稱呼。古義之“侄侄”與“姑”對應。與親兄弟之子無關。“侄”多作女字旁的姪(女至)。 新義:稱親兄弟的子女為侄(即一般意義上的侄子、侄兒、侄女)。新義之“侄”與“叔”對應。
一直到唐宋,在書面文中,侄多用為古義,姑姪之義。侄的新義沒出現前是用兄子或弟子來表示。一直到宋代, “侄”才開始用來指稱男子的兄弟之子, 并與“姪”混用。但這種用法一般局限在宋人文集中, 明人私修著作中以“侄”指兄弟之子的現象更加突出, 而官方所修史書也開始出現“侄”、“姪”混用的情況。叔侄對稱。
也用作社會稱謂的侄,用來稱呼摯友故舊之子。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