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能大師有這樣一首經典的慧語:
菩提本無樹,
明鏡亦非台。
本是無一物,
何處惹塵埃。
這個世界存在着兩個狀态:一個是事物客觀存在的狀态,而另外一個是主觀臆想的狀态。
其實這個世界大多數的狀态,是呈現在個人的想象之中。
但是在這種情況之下,就會産生一個問題:個人的想象是摻雜了太多的“個人意識,個人情感,個人好惡”而得出來的結果,這樣的想象結果,通常是有悖于客觀規律的,甚至兩者是相矛盾的。
這個時候,如果你内心剛好有了很深的欲求,而客觀的規律滿足不了你的欲求,這個時候就會産生沮喪和失落,甚至是巨大的痛苦。
當你不懂得遵循客觀本身的規律,總是以主觀意識想去左右事物的時候,那麼問題就來了,這叫做“逆天而行”。
“逆天而行”就會産生矛盾,甚至産生災禍,就是因為違背了事物的客觀規律。
在《道德經》之中,一直主張的就是“清靜無為”。所謂的“無為”就是内在不會妄為,不主張為所欲為。
《道德經》之中,有這樣一句話:太上,下知有之。
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最高級的一個管理狀态,就是人們隻知道他的存在。
這就是老子所強調的最高明的統治者,他實行的就是無為而治,不以主觀的想法去左右人們的思想。更不會以主觀的妄為,去參與人們的生活,實行的正是無為的道理。
在漢朝的時候,曹參奉命入京,臨行之前,他就囑托丞相的人說:“要注意齊國的獄政和市場管理。”
丞相就說:“治理國家,難道沒有比這更重要的事情嗎?”
曹參就說:“監獄市場都是壞人所在的地方,如果過分的騷亂犯人,你讓壞人怎麼容身。”
後來曹參當上宰相之後,一切事情都遵照蕭何的制度,日夜飲酒,不理正事,有賓客來訪進言,曹參就請他們喝酒,把他們灌醉,賓客也沒有機會說話。
漢惠帝聽說了這件事情,感覺到特别納悶,就責怪曹參不理正事,還讓曹參的兒子去勸勸他的父親,誰知道曹參的兒子勸曹參的時候,曹參還把他的兒子打了一頓。
這個時候,漢惠帝就說:“我讓你兒子去勸你,和你兒子又沒有什麼關系,你還把你兒子打了一頓,這不是打我的臉嗎?”
曹參這個時候就說:“您認為你和高皇帝相比,哪個更英明?”
漢惠帝說:“我怎麼敢和先帝相比呢。”
曹參就說:“那麼這就對了,高祖皇帝和蕭何平定天下,把制度已經完善的非常好,如今陛下也無所事事,臣等盡職盡責就好,遵循着既往的規律,不是很好嗎?”
漢惠帝聽了之後恍然大悟。
曹參沉湎于酒肉的目的,就是實現清靜無為的主張,讓百姓過上太平的日子,這正是無為的方式,推行不言的教化。
曹參用的就是一個“無為而治”的智慧,但是有一點需要注意,因為任何一個制度都需要完善,不能依照舊有的制度止步不前。
但是曹參的這一種智慧和精神還是值得提倡的,不幹預任何事情的一個本質規律,讓事物本身遵循的自己的規律去發展。
那麼對于我們個人來說,該如何用“無為”的方式,對待自己的人生?
我們要以客觀規律為主,抛開自己主觀的臆想和左右,遵循事物客觀的規律。
就如同我們開篇所說的,事物本身是存在一個規律的,大多數人其實都認不清自己的規律,總想以自己的主觀角度去考慮和左右。
其實我們不妨放下自己的主觀意識,遵循客觀存在的規律,那麼一切都能夠在和諧的狀态去發展。
“世上本無事,庸人自擾之”。
我們的主觀意識給我們帶來的,并非是美好的生活,而是庸人自擾的煩惱,放下主觀妄為,遵循客觀規律,一切自在澄明。
本文由國學書舍原創,看了這一篇章的智慧,您有什麼不一樣的感悟呢?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