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常會看到這樣一些問題:
哥哥故意把弟弟的玩具弄壞,還經常趁爸爸媽媽不注意偷偷攻擊弟弟;
姐姐偷偷藏起妹妹新買的裙子,還說“憑什麼媽媽誇她穿裙子漂亮,不誇我?”
諸如此類。
當二胎家庭“戰争爆發”的時候,弟弟妹妹常常因力氣小而占下風,所以哥哥姐姐們總會首當其沖受到批評。
于是,很多二胎媽媽就會苦惱:“我生二胎明明是為了讓他們彼此作伴,怎麼就成了分外眼紅的仇人了?”
杭州有一位小學生的作文曾經被刷爆朋友圈,12歲的哥哥在作文中抱怨媽媽“偏心”,六一節隻帶妹妹去迪士尼遊玩,忽略了自己。
後來這位媽媽解釋說,其實兒子的機票早已經買好了,之所以被兒子誤解,是因為家長在商量旅遊網站的打折活動,而這期間并沒有跟兒子解釋清楚,這才鬧出烏龍。
雖然是個誤會,但媽媽還是因為沒及時關注到兒子的情緒變化,引發了小矛盾。
二胎的到來,對一個家庭來說本是件幸事,為何卻出現“戰争”頻發的狀況?
其實,這都是因為父母沒有讓孩子們之間建立起親密關系的緣故。對這個令人頭疼的問題,父母應該怎麼做,才能構建一個和諧的家庭環境呢?
想要讓孩子們友好的相處,父母要先與老大建立起親密聯結。
一、把握親密教育關鍵期
首先,您認為孩子哪個階段的發展對其成功的影響最大?
A、出生後第一年
B、3-5歲學齡前
C、5-10歲小學階段
D、青春期
E、以上所有
我想很多父母會選擇E,畢竟一個充滿愛的環境,無論何時都怼孩子的成功大有裨益。
其實,正确的答案應該是A。
因為在孩子出生後的第一年,看護人在孩子大腦發育過程中留下的印象最為持久,父母對孩子性格和情感發展的影響最為顯著。
在這個時期,孩子的生活不僅僅隻有吃和睡,他們會學習到很多東西,所以,這個“關鍵的第一年”,是孩子建立對自我和世界認知的關鍵時期。
出生後的第一年是一生中大腦發育最快的時期,有一種被稱為“神經元”的腦細胞,就像長長的“電線”,相互連接構成通路。這些通路接收信息,并将其傳遞到大腦中的其他區域。
在孩子剛出生的時候,許多通路還未形成。随着他們逐漸長大,開始感受世界,數以百萬計的通路每天指揮大腦對信息進行組織和儲存。
好的感受能将通路建的更好,更複雜,更立體。這些通路和腦回路,決定了孩子的早期思維過程,也決定了他如何理解外部世界對他的照料。
舉例來說,當孩子遇到某種狀況,例如“我摔倒了,需要人幫助和安慰”,他就會把這些情景像圖片一樣存儲起來。當他熟悉了“哭了就會被安慰”這個情景後,他就已經對外部世界形成了一個大緻的概念。這些因果相關的場景,我們稱之為關系模式。
這些模式會成為孩子的守則,為他們的反應能力和人際關系打下基礎。也就是說,根植于嬰幼兒時期好的關系模式,将會幫助孩子順利成長。
嬰兒大腦中的早期關系模式是一些重要成人品質的最初形式,如信任、同理心、親密關系以及自我意識。
早期留在孩子大腦中的印象,将成為他童年和成年時期個人特質的一部分,同時也構成了孩子對人生的第一印象。
比如,從積極響應的父母身上,孩子會獲得這樣的第一印象:
對需要幫助得人給予回應; 安慰受傷害的人; 遇到困難向别人尋求幫助; 保持快樂的心态。
那麼這些印象是怎樣的在今後的日子裡逐漸發揮作用的呢?
比如,哥哥弄壞弟弟的玩具這件事。
有些孩子隻能想到:弄壞你的玩具你就沒辦法再玩了,這樣也就不能在我面前耀武揚威了!
但是,在嬰兒時期被照顧的很好的孩子,就會懂得多為别人考慮:你心愛的玩具被弄壞了該是多麼的難過!想到父母對他的愛和信任,他會擔心,自己弄壞玩具後會讓爸爸媽媽感到失望和心痛。
這就是具備同理心和敏感的孩子。他們能站在别人的角度上思考問題,理解他人感受。
其實,很多問題孩子之所以有破壞性的舉動,就是因為缺乏同理心和敏感度。
沒有得到細心照料過的孩子,成年後對他人也是漠不關心的。
幾個世紀以來,研究親密心理的人推測,看護人與孩子之間的早期互動會在孩子發育期的大腦中留下持續的印象,這個過程被稱為“銘記”。
在這裡我們需要理解三個概念:
大腦圖式:
與看護人之間的互動也會促進寶寶大腦結構的健康發育。看護人和寶寶之間的互動會促進神經元突觸的增長,以及大腦各個區域的連接。
一旦父母與寶寶建立起的良好關系模式被銘記,寶寶就可以頻繁地調動腦中的圖像,即“大腦圖式”形成。
内啡肽:
而神經化學的新研究表明,看到媽媽的臉,會刺激寶寶的大腦産生一種叫做“内啡肽”的神經激素,這種激素會使人産生幸福和快樂的感覺。于是,寶寶就把媽媽的臉和好的感受聯系在一起。
人的永恒性:
親密教育下良好的行為舉止,還始于一項神經生物學原理,一般将其稱為“人的永恒性”,也叫作客體恒常性。
在孩子1歲以前,事物一旦離開他的視線就等同于不存在,那時的寶寶并沒有足夠的變通能力。等到一歲以後,寶寶逐漸明白物體和人是永恒的,即使照顧的人不在身邊,寶寶也能在腦海中勾勒出看護人的形象。
喜愛的看護人的精神映像能讓他們有安全感,并在腦海中銘記。
比如,有一天當你發現大寶用媽媽的口氣對弟弟妹妹們說話的時候,你就知道自己在孩子心目中是什麼形象了。
二、幫助孩子擁有親密能力
a、進入1—3歲的幼兒期,想讓孩子與父母擁有親密的聯結,就需要幫助孩子建立這樣兩個特質:信任與敏感。
信任能讓父母跟孩子之間的相處變得更為容易。
在這個時期,與父母關系親密的孩子相信父母能夠滿足他的需求,并期望父母指導他的行為。這種信任,能讓孩子自願聽從父母的教導,而不是被迫服從。
敏感,是指擁有親密關系的父母能迅速讀懂孩子的身體語言,了解他們的心思,這種能力對于幼兒規範行為很重要。
例如,一歲之前的幼兒喜歡攀爬,父母會告訴寶寶爬樓梯摔倒的話會很疼,然後在樓梯周圍安裝防護欄,這樣一來,孩子就很自然的遵守“不能随意攀爬樓梯”的規則。
b、進入3—5歲的學齡前兒童,會有一套準則——一套行事準則——構成了他對世界的見解。
現在的他們擁有信任和同理心,喜歡擁抱和被擁抱,并且有了足夠的語言能力和社交能力來表達自己的需要和感受。
學齡前的兒童能夠内化父母的教導和價值觀。因為他們重視并十分信任父母。
這裡需要注意的是,父母做出的榜樣行為要比說的話更有說服力。
比如,當大寶在需要陪伴和照顧的時候,父母卻總忙于照顧小寶,次數多了大寶就會誤以為在父母的心中,弟弟妹妹更為重要。但是反過來如果父母每天能專門抽出一些時間來跟大寶在一起,他就會明白,其實爸爸媽媽還是很關心他,愛他的。
c、進入5—10歲的小學階段後,孩子開始渴望與他人建立聯結。
這個時期的孩子開始關注生活中有意義的事情,比如哪些榜樣更值得學習?來自同齡人的影響也随之增加,孩子會接觸到不同的價值觀,不同的待人接物的方式。
進入這一時期的孩子的長處是,可以站在他人的角度看待事物,由此能夠預知自己的行為會給他人造成什麼影響,也就是道德感正在建立。
與此同時,一旦他們覺得自己的行為是錯誤的,他們就會在内心産生負疚感。
然而缺少親密聯結的孩子就不同了,他在成長的過程中缺乏信任,敏感和關懷,這種是非觀念就比較淡薄,更缺少内在準則規範自己的行為。
綜上所述,“從娃娃抓起”是有其神經生物學基礎的。嬰兒期接觸到的關系模式形成了大腦溝回,家庭營造的情感氛圍也是如此根植于兒童大腦的。
心理學家曾經做過這樣一個實驗,把參與研究的兒童分為了兩組:親密聯結組和缺乏聯結組。
通過研究對比,我們得到了以下關于早期聯結重要性的結論:
1、親密聯結的孩子能和同胞或者夥伴相處的更好。
當研究人員把兩組孩子放在一起玩耍的時候發現,缺乏聯結組的孩子相處的不太融洽,她們對社交活動缺少信心,在玩耍中也比較容易出現攻擊行為。
但是親密聯結組的孩子則表現得更友好,更靈活。他們不僅能夠做到彼此互相信任,還能“招架得住”那些攻擊性強的孩子。這也就說明,擁有親密能力的孩子将嬰兒期養成的敏感天性運用在與同伴的相處中,所以他們能玩的更好。
2、親密聯結的孩子的适應性更強。
早期育兒和孩子抗挫能力之間有着奇妙的關聯。
那些更容易從打擊中恢複的孩子,是早期敏感育兒的成果。這樣的孩子之所以能在逆境中獲得成功,就是因為他們善于從周圍的環境中獲取他們需要的資源。
不僅如此,他們還擅長和重要的人建立緊密的聯結,例如他們的老師。
這一點其實是擁有親密能力的孩子的一種内在品質。
3、親密聯結的孩子舉止更得體。
早期的親密訓練能讓孩子建立初步的規則意識和一套自己的行為準則,并在後期的成長中延續運用。
之前有一項研究,對400名幼兒園的5歲孩子進行追蹤調查,在36年後對他們中的大部分人進行了回訪。
結果表明,父母熱情慈愛的孩子成人後更有可能擁有成功的人際關系。
這就說明,親密聯結的孩子更尊重權威,對他人感受更敏感,不像缺乏聯結的孩子那樣意氣用事。
4、親密聯結的孩子更有可能成長為親密的成人。
在嬰幼兒時期建立的親密關系,是否能随之成長為親密成人,這是受到每個成長階段中建立的親密關系質量的影響的。
比方說,當我們把親密育兒訓練看作是保護孩子安然度過疾病危機的疫苗,親密的教育能夠幫助孩子成為更堅韌的人,從打擊中迅速恢複。但也需要時常給這種親密能力加把勁,讓親密關系更持久。
三、同胞之愛
我們繼續回到二胎的問題中。
在二胎家庭中,良好的同胞關系應該是互相關心、互相幫助、互相接納的。
具體到品質方面,應該有下面幾個表現:
1、擁有親密能力的小孩更懂得關心同胞。
從出生開始,這些孩子就不斷接受來自他人的關懷,關心、給與、傾聽和回應需求成為了家庭的準則,也成為了孩子的内在品質。
被關懷的孩子學會了如何給與他人關懷。因為這些孩子得到了細心的撫育,也學會了敏感察知他人的需求。
二胎家庭中,如果大寶接受了足夠的親密回應,他們就能夠把學到的給與弟妹。大寶在行動之前會考慮弟妹的感受,正确的行為會讓他們産生自豪感,而錯誤的行為也會讓大寶迅速感到負疚,并及時糾正。
2、擁有親密能力的小孩更有同理心。
在父母親密撫育下的孩子對家人的情緒表現極為敏感。
當家人遇到問題,感覺心情很糟糕的時候,他們不僅會同樣感到低落,甚至還會主動安慰:
“别難過了弟弟,這麼一點小事根本不困難,哥哥來幫助你。”
“妹妹,沒關系,媽媽很快就會回來的,你不要害怕,姐姐陪着你。”
當弟弟妹妹産生某種情緒的時候,大寶就能變得富有同情心,他不僅能對弟妹的情緒感同身受,還願意盡力為他們尋找解決的辦法。
3、擁有親密能力的小孩會善于進行同胞之間的溝通。
在早期親密的關系模式中,孩子長期被抱着、愛着,并與照顧他們的人有了長時間面對面的接觸。這些行為都讓他們願意接受眼神和肢體的接觸,并迅速讀懂其含義。
所以,當他們面對更小的弟弟妹妹的時候,他們就知道該如何進行交流,如何學會傾聽。他們喜歡彼此之間分享感受和觀點,這些技巧都能讓同胞之間的關系變得更為友好和親密。
比如,缺乏親密聯結的孩子在與人分享的時候,很難把自己喜歡的東西拿出來,讓大家一起體會樂趣。而那些擁有親密能力的孩子,他們善于把自己喜歡的玩具或者事物分給弟弟妹妹們,然後大家一起共享這種喜悅和幸福。
4、擁有親密能力的同胞之間喜歡彼此親近。
與父母關系親密的兒童喜歡接近别人,因為這些“膏藥寶寶”在發育最快的幾個月裡都是在媽媽的懷抱中度過的。與其親近其他事物,這些孩子更願意與人建立紐帶。
他們在年幼的時候得到了父母的回應,長大後就可以更出色的應對人際關系。
兄弟姐妹之間,接受過父母親密撫育的孩子能形成與人建立聯結的主動意識,他們喜歡被家人愛,更願意愛自己的家人。
5、擁有親密能力的小孩更懂得謹慎,體貼同胞。
擁有親密能力的小孩不愛惹事。
他們更了解自己的能力範圍,不需要挑戰自己不應該做的事情。所以,他們牢記看護人告知的“什麼能做,什麼不能做。”
這些觀念有助于抑制他們的沖動。與同胞在一起相處的時候,他們的憤怒情緒會變得很少,沖動行為盡量被克制,絕大多數時候,孩子們都能聽從父母的指令,彼此之間互相體貼,用溝通代替攻擊,諒解彼此的過失。
四、如何讓孩子們之間形成
在一母同胞的關系中,孩子們把從和父母關系中獲得的親密藍圖加以運用,他們學習如何談判、妥協、原諒和被原諒,也學會了如何在讨厭對方的時候仍然愛着對方。
因為親密的教育方法讓父母更了解自己的孩子,處理孩子之間的争端也較為容易。
與爸爸媽媽鍊接緊密的孩子,也比較容易愛自己的兄弟姐妹。每個孩子都感到了被愛和被尊重,他們就能相處的更好。
打個比方,大寶對弟弟妹妹的關心和愛護,其實都是父母撫育他的方式,在他心裡埋下了一顆愛的種子。當他有了弟弟妹妹,這顆愛的種子便生根發芽,結出愛的果實。
“涓滴效應”又被稱作滴漏效應,涓滴理論。
該術語起源于美國幽默作家 威爾·羅傑斯 (Will Rogers),在經濟大蕭條時,他曾說:"把錢都給上層富人,希望它可以一滴一滴流到窮人手裡。"
當我們把它應用于教育心理學中的時候,可以這樣理解。
我們在與孩子的親密互動中不斷将愛和親密的概念傳達給第一個孩子,再通過他們把這種關系模式“滴流”到二寶、三寶的頭腦中。
父母在用建立親密聯結的方法撫育第大寶的時候,同時也教會了他“正确的育兒方法”。這些方法會在年長的孩子頭腦中建立固定的“大腦圖式”,這時,他們在面對弟弟妹妹的時候,也就有法可鑒。
以至于,當我們的孩子都成年了,他們也都擁有了成熟的親密能力,等他們擁有自己的家人(愛人和孩子)時,這種親密教育的方法也能夠繼續發揮作用。
- 體到細節,二胎家庭的父母應該怎麼做,才能讓孩子們之間相處的更為和諧?
方法1:二胎降生前就要做好準備工作
每個孩子都會對即将到來的家庭新成員感到好奇。
在生活中,我們難免會聽到親朋好友會這樣對孩子說:“媽媽馬上要生新寶貝了,很快就不疼你了哦!”
與其讓孩子在弟妹降生前就感到焦慮,不如父母先告訴孩子這是怎麼一回事,讓他了解即将發生的事,将來才能更好地應對這種變化。
比如:“弟弟妹妹的到來,會讓咱們家從小家庭升級為大家庭,這樣就多一個人愛你了!”
或者:“這個新來的小家夥還什麼都不懂,以後在很多事上都需要哥哥(姐姐)的幫助哦!”
諸如此類。
在二寶降生之前,就讓大寶建立起對弟妹的認識,或者直接參與迎接新生命的準備活動中來,比如和爸爸媽媽一起給即将到來的弟妹買衣物,挑選嬰兒玩具,或者給他們取名字等等。
或者鼓勵大寶隔着媽媽的肚子撫摸二寶,跟他對話,感受胎動等等。
這些行為都會讓孩子産生極強的成員參與感,讓他們懂得,新成員不僅是爸爸媽媽的寶貝,也是即将升級做哥哥(姐姐)的寶貝。
方法2 :親近彼此,越早越好。
每個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們一生都能互相依靠。那麼,父母就因該讓他們盡早的建立起親密聯結。
父母可以利用孩子們天生對嬰兒的好奇,告訴他們嬰兒雖小,但他也是一個獨立的人,有實實在在的需求和情緒。
比如,父母可以嘗試着讓大寶多與剛剛降生的二寶交流,對着小寶貝講話,拉着他的小手,當二寶對大寶産生情感回應或者溝通交流的時候,父母就要及時告訴大寶:“你看,小寶貝很喜歡你呢!”
這樣,就可以馬上激起大寶内心的自豪感和親近感。
10歲的欣欣和4歲的妹妹小朵是姐妹倆。這天,媽媽買了兩個芭比娃娃,然後告訴欣欣:“芭比娃娃是需要跟小朵分享的哦,你來負責教會她怎麼玩好嗎?”
欣欣非常高興,她說:“放心把媽媽,我會告訴小朵,要照顧好自己的芭比娃娃,就像我照顧她那樣!”
讓兩個孩子共同參與到一項活動中是增進感情的有效方式。當然,這種訓練應該越早越好,讓孩子盡快适應新成員的加入,對和諧家庭關系的形成有莫大的幫助。
方法3:不要冷落大寶:“你也很特别!”
新生命的到來,自然會吸引許多關注。比如朋友會帶來各式各樣的禮物,爸爸媽媽對新生兒的照顧和撫慰也是不間斷的。
這時,大寶其實很容易在一連串的家庭變化中迷失。他們往往會感到困惑,無法接納這種突然“被冷落”的狀态。
因此,父母應該及時關注大寶的情緒變化,盡一切努力讓他擺脫這種被冷落的感受。
比如,當有人誇贊二寶時:“這個寶貝真是太可愛了!”父母可以馬上回應說:“我現在有兩個可愛的孩子啦!你看,他還有一個懂事的哥哥(姐姐)呢!”
這樣的回應會讓大寶内心感到溫暖,繼而不再否定爸爸媽媽對自己的愛。
如果真的因為照顧二寶缺少了很多陪伴大寶的精力,父母可以找一個幫手,幫忙暫時照顧二寶,或者趁着二寶睡覺的時候,多一些時間來陪伴大寶,陪他聊天,傾聽他在沒有爸爸媽媽陪伴的時間裡都發生了那些有趣的、不開心的事。這種傾聽能有效地纾解大寶内心的失落感。
方法4:鼓勵孩子們獨立相處
兄弟姐妹們需要在相處中和彼此建立關系。
不管能否用語言表達清楚,他們都知道“有些事隻是我們小孩之間的事”。“獨立相處”能有效幫助他們得以了解彼此的性格。
我是一個三寶媽媽,在大寶4歲的時候,有了兩個可愛的弟弟。弟弟們經常會像跟屁蟲一樣跟在哥哥的身後,喜歡哥哥的奧特曼玩具,愛看哥哥的變形金剛漫畫書。
他們會經常在一起模拟“世界英雄大戰”的遊戲,哥哥會給兩個弟弟“分工”,讓他們負責不同的“角色”,而自己擔當領袖。
遊戲的過程中我從來不打擾,他們也沉浸在遊戲快樂的氛圍裡。所以,雖然男孩總是淘氣的,但是在我們家,孩子們的相處也基本算是和諧。
在這一點上,父母一定不要過多的幹涉他們自己建立起來的“規則”,隻需要在一旁及時排除危險隐患,阻止可能會發生的事故即可。
這時,你會發現,孩子們會發現很多讓他們彼此開心的娛樂方式。
方法5:設計家庭活動,讓兄弟姐妹彼此緊密聯結
現在的快節奏生活經常會讓家人聚少離多,父母出差,或者孩子們分别在不同的學校上學等等。
這時,在難得閑暇的時間裡,父母可以多組織一些家庭活動,加強孩子之間的親密情感。
比如,組織家庭旅行是個不錯的方式。離開了每天的作業、工作,父母跟孩子們能夠一起接受新鮮的事物,享受休息帶來的愉悅心情,讓孩子們在愉快的狀态下,增進彼此的親密感。
第二,父母可以限制孩子們玩電子設備的時間,不要讓他們總是沉浸在一個人的快樂中,制定一些規矩,或者準備一些代替活動,比如一起聽繪本故事,一起做遊戲,或者一起幫父母做家務,都是不錯的方法。
方法6:讓孩子們學會理解彼此的感受,獨立解決矛盾
孩子們其實也會忽略兄弟姐妹的感受,也會産生矛盾。
這個時候,父母在介入事件的時候一定要考慮每一個孩子的感受,并提醒他們要尊重彼此的感受。即使其中一方認為錯完全在對方,你也很難去憎恨一個理解關心你的感受的人。
在争吵最為激烈的時候,孩子們其實都會覺得自己是對的,很難産生同情心。這時,父母可以引導孩子從對方的角度來看待這個問題,不要武斷地指出誰對誰錯,可以花一些時間多談談對方的感受。
相比較強迫孩子接受成人的是非觀,不如讓孩子先冷靜下來,讓他們彼此傾聽對方的觀點,然後自己去解決這個矛盾。
當然,這個解決矛盾的過程一定不是暴力的,當孩子們發生肢體沖突的時候,還是需要及時做出制止,并告訴她們,父母是絕對不能容忍任何的肢體暴力。
比如:我的三個孩子經常會因為争搶玩具而産生的矛盾。這個時候,我會對他們說:“哥哥,你覺得弟弟搶占了屬于你的東西是嗎?”或者“弟弟,你覺得哥哥聲音太大了,有些害怕對嗎?”
這是我之前在上一篇文章中談到過得“積極傾聽”,先理解孩子的情緒,然後再鼓勵他們自己想出解決辦法。
方法7:堅決杜絕孩子們之間互相比較、譏諷和戲弄
很多孩子總是無法逃脫被比較的煩惱,比如:
“别人家的孩子能考100分,你永遠考不了。”
“當哥哥的還不如妹妹聽話,妹妹總是讓媽媽很省心,你就總被老師批評!”
當父母對孩子說出類似這樣的話時,其實就是在挫傷孩子的自尊和自信。他們會因自己比不上别人而感到失落,但其實這是十分不公平的。
所有孩子都有自己的天賦,隻是他們的天賦各個不同。父母應該幫助他們發揮自己的才能,在不同的領域綻放光芒。
隻有這樣,兄弟姐妹之間才能互相尊重,彼此欣賞。
這裡有一個絕對的禁忌,就是兄弟姐妹之間進行惡意貶損。而往往這種事情都是從父母開始的。
“你真傻!”
“誰讓你昨晚不好好複習,這次考試考砸了吧?”
類似于這樣取笑或者傷害别人自尊的話語,其實是最有殺傷力的。
當孩子遇到挫折的時候,父母應該先去幫助孩子總結經驗教訓,而不是忙着指責他,讓他更加沮喪。
如果父母這麼做,那麼孩子之間自然就學會了用刻薄的話拿别人取樂。
方法8:“平等的偏愛”
在孩子的世界裡,“公平”二字真的非常重要,對他們而言,公平就是完全的相等。
但是對父母來說,如果生活中絕對公平的對待每一個孩子,恐怕也是一件很難做到的事。
難不成,每當一個孩子過生日的時候,就要給所有孩子都準備生日禮物嗎?
所以,父母與其為“如何才能做到絕對公平”而煩惱,不如一開始就教會孩子認清一個概念:生活本身就是不公平的,絕對公平的事情是不存在的。
舉個例子,姐弟兩人分享一個蛋糕,可以讓姐姐來切蛋糕,讓妹妹先選蛋糕,這樣,确保讓每個人都獲得一次“優先”的權利,在看似不公平的方法中尋找平衡點。
隻要父母能夠讓每一個孩子的需求都能得到滿足,即使同胞之間所得各不相同,他們也不會覺得自己是“最不被偏愛”的那個。
美國著名的親密育兒理論提出者威廉·西爾斯博士曾說過:“親密關系是一切教育問題的基礎,親子關系的質量将影響孩子一些必要品質的發展。”
應用于二胎家庭的親子教育中,父母對孩子做出的每一個親密的舉動,都會成為日後兄弟姐妹之間和諧相處的“大腦圖式”,這些良好的關系模式會因嬰幼兒時期親密的親子教育,而在未來被廣泛運用。
每一個孩子都是帶有自己獨特印記的天使,幫助他們尋找自己的閃光點,并讓他們以自己獨特的方式實現自我價值,是每一對父母都應該學習的必修課。
與君共勉。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