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傳,神農嘗百草時尋出的一味上品良藥,這味藥不僅辛溫無毒,而且可以發散解表,通達陽氣,治療風寒感冒,厥逆等證,而且烹制飯菜加入到當中後,不僅能增加飯菜的香味,還能解去一些小毒。這味中藥從此以後,不僅常常藥用,幾乎家家戶戶都用由于在日常飯菜中用它,故它被稱為“和事草”。
在中國傳統飲食中,“和事草”逐漸成為一種最常用的調味作料,這就是我們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蔥。其實蔥不僅僅有調味的作用,它還有很多好處,不僅隻是發散解表,通達陽氣,還可以調補内虛。
宋朝的理學大師朱熹,有一次去看望女兒和女婿。到了女婿家,女婿家貧,沒有什麼可以招待朱熹的,隻得把現有的東西拿出來,做了一鍋蔥湯和一點麥飯。朱熹毫不嫌棄,反而即興吟了一首詩:“蔥湯麥飯兩相宜,蔥補丹田麥療饑,莫謂此中滋味薄,前村還有未炊時.”理學大師朱熹已經将蔥上升到補丹田的高度了。
蔥原産于我國,16世紀輸出到了歐洲,但歐洲人吃的洋蔥和我國蔥不是一回事。《本草圖經》就曾記載:“蔥有數種,入藥用山蔥、胡蔥,食品用凍蔥、漢蔥。又有一種樓蔥,亦冬蔥類也,江南人呼龍角蔥,言其苗有八角故雲爾,淮、楚間多種之。”山東人不僅愛吃蔥,還善于種植蔥。著名文學家老舍在《到了濟南》中贊道:“不看花,不看葉,單看蔥白兒,你便覺得蔥的偉麗了……濟南的蔥白起碼有一米來長吧!”“最美是那晶亮、含着水、細潤、純淨的白顔色,這個純淨的白色好像隻有看過古代希臘女神……才能明白其中的奧妙、鮮白、帶着滋養生命的乳漿”……
古時缺醫少藥,蔥在中藥界其實有很高的地位,無論内服,還是外用,都是一味很常用的中藥,甚至藥王孫思邈開創了用蔥導尿術曆史先河。《本草綱目》就有對蔥的很多記載:“冬蔥即慈蔥,或名太官蔥,謂其莖柔細而香,可以經冬。漢蔥一名木蔥,其莖粗硬,故有木名。”……“蔥,所治之症,多屬太陰、陽明,皆取其發散通氣之功。通氣故能解毒及理血病。氣者,血之帥也,氣通則血活矣。金瘡磕損,折傷血出,疼痛不止者,王嵺《百一方》用蔥白、砂糖等分研封之,雲痛立止,更無痕瘢也。蔥葉亦可用。又蔥管吹鹽入玉莖内,治小便不通及轉脬危急者。餘常用,治數人得驗。”
古人常用蔥來治療外感風寒,陰寒内盛,格陽于外,脈微,厥逆,腹瀉,外敷治療瘡癰疔毒等。現代人出現這些症狀,肯定不會用蔥來治療了。
但是夏季吹空調導緻的外感風寒和腹瀉,其實并不嚴重,如果用抗生素治療就有些發力過猛了。辛溫的大蔥絕對就是最佳的選擇,不僅無毒,而且藥性偏溫,特别是對一些不适宜服用抗生素的人群,比如兒童,更加适宜。
這種情況,蔥該怎麼用呢?
1.最簡單暴力的法子:直接用10-20根蔥白切段煎水喝。
2.溫和的方法:将蔥白切碎,待粥快熬好時加入,再熬制3-5分鐘後服用。
3.治療風寒偏重的方法:用10-20根蔥白,配上10片生姜和紅糖一同煎水服用。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