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天,子貢問孔子,老師,如果有這樣一個人,他能幫助百姓把吃的,喝的,穿的,用的,全部免費的發給百姓們,您覺覺得這個人是不是很偉大呢?
孔子看出了子貢的心思,他知道子貢說的是什麼。因為子貢有很多的錢,他有這個能力給百姓發放這些物品,但是大部分人都沒有這種能力。
然而孔子又不想駁了子貢的面子,他很委婉地告訴子貢說。賜啊,你這種想法是非常好的,但是很難實現,如果真要實現,也隻能從國家的層面才可以,從帝王的角度才可以去實施這件事情。所以這件事情你做不了我也做不了,哪怕是過去的堯和舜他們也很難做得到。
子貢聽了孔老師的話,覺得自己想得太簡單了,于是他又問孔子,說,老師啊,那我們每一個人是不是都可以以自己的方式去實施仁的呢?那麼怎樣去實施這個仁的呢?
孔子說,你這樣問話就對了,我們每一個人去做的事情原本是去幫助别人,但是不能因為這樣讓别人心生嫉妒,讓别人感覺不舒服。
當我們希望去做某一件事情的時候,要考慮對方是否接受,是否感覺到舒服。
子貢說,老師,那我可不可以這樣理解:我不喜歡的東西,我不希望别人給我。那别人不喜歡的東西,那我給他他肯定也會感到不舒服,也就是說如果我不喜歡就不應該給别人,是這意思嗎?
孔子沒有說話,但是孔子的意思有兩層第1層:不傷害别人,不強加給别人這是最基本的仁,第2種就是得到别人的認可,這是更高層次的人,因為在這個社會活動中離不開别人的理解和支持。
子貢說,老師啊,你能不能總結出一句話讓我去實施這件事情呢?
孔子說可以呀,這句話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喜歡的别人也可能不喜歡,不要首先站在自我的立場,要考慮别人的感受,考慮别人的需求,一個人如果太聰明,反而會犯這種不能輕易原諒别人的毛病。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