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濡以沫,這個成語想必大家都是知道的,而這個成語就出自《莊子》一書,在《莊子》的《大宗篇》和《天獄篇》都講到過,說,泉水幹了,魚兒們一起被困在陸地上,沒有了水,生存自然會變得很艱難,但哪怕如此,為了生存下去,它們便相互吐出濕氣讓對方呼吸,這叫做相“呴”以濕,同時相互吐出唾沫讓對方滋潤,這叫做“相濡以沫”。
看上去,這個故事是很感人的,而事實上相濡以沫,也一直被視為我們民族的傳統美德,對此,莊子也是不否定的,而且他也非常肯定這樣的精神,畢竟這種相互幫助,在困難幫助能夠攜手生存的狀态,能夠讓民族更加的團結,也讓人與人之間能夠更加的信任。
但這不代表着,相濡以沫在莊子的社會觀念當中價值很高,或者說,在莊子看來,相濡以沫的精神狀态是很好的,但是卻不是最好的社會形式。那麼,什麼才算是最好的社會呢?或者說莊子為什麼認為,相“呴”以濕、相濡以沫的狀态,并不是最好的社會形式呢?
本篇文章就從另一個方面,來了解一下這兩個成語,也來看一看,為什麼說相濡以沫的社會狀态并不是最好?并且來了解一下什麼樣的社會狀态,才算得上是能夠稱之為好的。
相濡以沫的故事在故事當中,魚兒們相濡以沫,相“呴”以濕,為的是保全對方的生存,也是一種在艱難的環境當中依舊不放棄的精神,但是這個故事卻有一個前提,那就是它們為什麼要相“呴”以濕、相濡以沫呢?因為它們被困在了陸地上,那麼為什麼會被困在陸地上呢?因為泉水幹枯了。由此可見,相濡以沫的前提是泉水幹枯之後,魚兒們為了生存不得不做出的行為,所謂:泉涸,魚相與處于陸。
那麼,如果泉水不幹枯,魚兒們永遠生活在水中不是更好嗎?因此,這其實告訴了我們一個道理,那就是這種面對困難的精神本身,就是在有困難的時候才會成型的,也才能夠實用的,可是一個有困難的社會能稱得上是最好的嗎?其實不能。
如果魚兒們天天相濡以沫,那說明他們的生存環境已經糟糕到了極緻,而在這種急劇糟糕的生存環境中,人們需要做的,難道就是贊同相濡以沫的精神嗎?還是說,人們為了表現相濡以沫的精神而忽略糟糕的社會呢?這放在人的社會也是一樣。
我們提倡見義勇為,但不希望人人成為英雄我們無比敬重見義勇為的人,當然也會提倡見義勇為,但是這并不代表着我們希望人人都成為這樣的英雄,也不代表着每天都看到見義勇為的事件發生,因為其實一旦有見義勇為,一旦有舍生取義,那其實意味着就有災難、有犯罪,所以,我們甯願不看到人性的偉大,甯願不看到精神狀态的超然,也希望這個社會能夠安穩的發展,希望不有那麼多的罪犯,不要有那麼多的困難。
所以,相濡以沫的故事固然感人,但這背後卻有一個非常讓人無奈的事實,那就是在相濡以沫的背後,生存環境已經是極緻的糟糕了。
相濡以沫的結局我們單純地去看相濡以沫的過程,會發現魚兒們相互用濕氣呼吸,用唾沫滋潤,這其實并不能解決根本的生存問題,也就是說他們救不了對方,也救不了自己,那麼如果一個社會裡,人既然救不了自己,也救不了對方,那這個社會又有多好呢?就像這些魚處的環境一樣,那些相濡以沫的精神感動,能夠保證得了它們的生命嗎?不能。
所以,從另一種意義上來看這其實并沒有太大的價值。雖然這樣說,顯得太過于功利,畢竟,雖然它們救不了對方也救不了自己,但那種明知道救不了,還要盡力去救的精神,也依舊值得人們敬重,值得人們感動。
相濡以沫是無奈的,其社會狀态不是最佳的但問題在于,在敬重和感動的同時,這其實是一種非常無力的心酸,如果社會真的安然無恙,如果生存環境不出現問題,如此,災難必然不會發生,難道我們就為了單純的精神感動就需要這個社會出現問題嗎?這難道不是一種更大的自私嗎?所以,其實當時的魚兒是無望的,無奈,無助的。
當然,它們作為個體,能夠在困境當中以微弱的力量相互救助,這實在是非常崇高,也很悲壯,并且給這個無望的世界平添了希望的色彩,讓人們更多地感受到了社會的溫暖,增加了生存下去的力量。但是,這個社會如果把每個個體都逼到這個份上,如果讓每個人都隻能夠通過相濡以沫才感受得到溫暖,那這個社會必定不是一個好的社會,社會的狀态也必定不是最佳狀态。
春秋戰國時代的社會狀态然後我們再來看一下當時的社會狀态是怎樣的。在春秋戰國時代,因為其是奴隸制社會向封建社會的過渡階段,所以,國家體制在不斷地進行變革,又因為各大諸侯國的獨立,導緻了各種兼并戰争的爆發,而且這種兼并戰争不僅僅存在諸侯國當中,國内的大夫也在想方設法地吞并對手或者上司的土地、财富和人民。
所以,當時的天下是國内不安定、國際更混亂,如此一來,人民其實也就隻能夠相互安慰、抱團取暖了,他們的生活其實是看不到希望,就像當時秦國人所說的那樣:悠悠上天,忘我蒼生。可是即便如此,人們也不能夠放棄自己的生命,所以他們在艱難的環境當中掙紮。
春秋戰國亂世,人們相濡以沫以利于生存,但說明社會出問題不僅他們是這樣,就連統治階級也是如此,甚至統治階層的日子,比平民百姓要更加難過,因為,平民階級在面對社會環境變革的時候,他們可能最多是無家可歸,是忍饑挨餓,但是對于領導階層來講,如果一旦權力出現了變動,那麼就是國破家亡,人頭落地,所以在當時那個時代裡,哪一個階層的人都面臨着巨大的艱難坎坷。
如此,他們就隻能夠相互依偎,在看不到盡頭的黑暗當中掙紮,也正因如此,春秋戰國時代的戰争才會接連不斷的爆發,人口急劇下降,直到後來大一統王朝出現之後,情況才有所好轉。
因為,大一統的封建王朝出現之後,社會變得相對比較安定,沒有了分裂的勢力,統治形式進行了确立,國家制度也在不斷完善,王朝的體系運轉起來相對比較順利,所以天下沒有那麼多戰争了,人民的生活就逐漸變好了。
如此,他們還需要相互依偎,抱團取暖嗎?官僚制度确立了,皇帝的權利保證了,那麼,統治階層的日子還會那麼難過嗎?想必不會了。所以說,在這亂世當中,人們相互慰藉,不斷給對方希望的精神狀态固然值得肯定,但是,如果人們出現了這樣的精神狀态,也恰恰說明社會已經出現了問題。
近代革命,舍生取義,值得提倡,也恰恰說明社會出了問題又好比說,近代曆史的發展,像是戊戌變法、辛亥革命、新文化運動、五四運動,這些都是在思想上的改革,也有無數人為了後代人的幸福,而付出了生命的代價,他們這種大公無私、舍生取義、為國為民的精神狀态值得我們肯定,也值得我們學習。
可是當他們需要付出鮮血,才能夠保障後來生活安定的時候,不恰恰說明當時的時代出現了問題嗎?所以,其實在普通人的生活中,這種感動完全可以不用出現,隻要社會足夠安定,我們不要這種精神感動又能如何呢?當然社會無法完全的安定,隻能相對平穩,畢竟,除去人禍之外還有天災,不可能永遠沒有需要幫助的人,所以我們也需要肯定這種精神狀态,但是卻無法說這種精神狀态之下的社會是最好的社會。
理想的社會狀态,不需要相濡以沫那麼最佳的狀态是什麼樣子的呢?這其實也要采用楊朱的觀點了,最佳的狀态其實就是:人人不損一毫,人人不利天下。每個人都不需要救助别人,每個人也都不需要别人的救助,大家其樂融融共同發展,社會狀态也穩步提升,這也就意味着天天風和日麗,人民不需要在忍饑挨餓,泉水永遠不會幹枯,魚兒也不會被困于陸地,如此也就不需要在相濡以沫了。
所以說,相濡以沫固然好,但是相濡以沫卻不如相忘于江湖。也就是說,相濡以沫其實是在萬不得已的情況下的精神慰藉,是為了安定民衆的心思,給予人們生活下去的希望,讓人們感受到來自彼此之間的溫暖。但是,相比于相濡以沫,我相信任何人想要的都是相忘于江湖,都是過安穩平靜的生活,就像俗話說的那樣,壞事不如好事,好事不如沒有。
讨論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得知,相濡以沫的故事,固然讓人感動,但它折射出來的社會狀态卻是讓人心酸的,就像是那些相互畏懼的魚兒一樣,如果泉水不會幹枯,那麼它們的生存環境就不會受到破壞,自然不需要相濡以沫才能夠給予對方溫暖。
而且,這個社會的溫暖,也并非隻有相濡以沫的狀态,才能夠相互傳遞,在正常的生活當中的溫暖也不在少數,因此,相比于在相濡以沫故事中的感動,我們更應該思考的是如何創造一個能夠相忘于江湖的社會,如何能夠讓這個社會的環境變得更加的穩定,能夠讓人們的生活變得更加的平和。
而且,這其實也變相的與道家的觀念相輔相成,就比如說老子所提倡的無為而治,其實無為本身是一種更高境界的有為,因為當社會發展到一定地步的時候,人民的無為也能夠保障自身的生存,又或者說,人們不需要再付出極緻的勞動力才能夠解決溫飽問題,這樣的社會不比舍命不舍财的社會更加安定嗎?
所以,“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這句話的含義其實是很深的,它不僅是一種精神狀态的表達,也不僅是一種感動,折射出來的其實是要求人們理解社會的一種标準,讓人們感受到生存的心酸,也讓人們理解出要創造更好的社會條件的意義。
所以說,其實最好的天下,是不需要拯救和寄托的,它并不需要太大的理論支撐,不需要人們付出過大的辛勞,就可以保證生存環境,至少在道家人看來是這樣的,就像相濡以沫的故事一樣,沒有泉水的幹涸,就不需要有相濡以沫的救助,而沒有泉水幹涸的社會比有相濡以沫救助的社會是更好的。
道家對于楊朱變相的支持因為楊朱的觀點其實就是:人人不損一毫,人人不利天下,而如果真的達到了不需要拯救和寄托的目标,那麼又怎麼會需要人人貢獻出自己的利益呢?試想一想,我們是在什麼時候,才會要求人們要做出犧牲呢?
其實是在集體的利益受到破壞和威脅時,在那時我們為了保證集體的利益,可能就需要所有的人貢獻出一部分的個人利益,所謂有國才有家,如果國不在了,家也就岌岌可危了。
但是如果集體的利益沒有受到損壞呢?如果集體的利益一直都能夠得到保證呢?那還需要人們貢獻出個人的利益來維護集體的完整嗎?其實是不用的。所以最好的天下必定是不用拯救的,而當不用拯救的時候,人們自然就可以一毛不拔了,因此這也是道家的觀念與楊朱的觀念不謀而合的地方。
結尾所以,我們生活在現代社會的人,不能夠隻看到某些精神慰藉,更多的還是要體會到在這些精神慰藉之後的社會狀态,隻有深入的挖掘這些社會現象,才能夠更加豐富這些精神感動,才能讓人們的行為更加的合理,才能讓感動更加的現實。
其實,如果一個人隻看到了精神慰藉當中的感動,而忽略了在這些感動出現的背後現實社會的辛酸,那麼這些精神慰藉,其實也就失去了自身的價值,人們的思維也就偏離了正确的航向。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