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教育

 > 當配音演員要考什麼大學

當配音演員要考什麼大學

教育 更新时间:2024-11-16 23:30:52

當配音演員要考什麼大學(為當配音演員放棄考大學機會)1

劉廣甯被稱為“銀幕後的公主”。

當配音演員要考什麼大學(為當配音演員放棄考大學機會)2

1982年,劉廣甯配音的《苔絲》獲文化部最佳譯制片獎。

6月25日淩晨,著名配音表演藝術家劉廣甯的兒子潘争在朋友圈報信:劉廣甯于北京時間2020年6月25日淩晨1:02在上海逝世。因疫情原因喪事從簡,以後再安排追思會。

劉廣甯1939年出生于香港,後移居上海。著名配音表演藝術家,國家一級演員。1960年考進上海電影譯制廠,參與配音的中外影視片(劇)約千部(集)。

劉廣甯的嗓音優美甜潤,語言純正流暢,特别适合配少女型的角色,被譽為“銀幕後的公主”。

A.

“大小姐”,愛文藝

劉廣甯1939年出生于香港,四歲時随全家移居上海。劉廣甯的祖父劉崇傑是當時外交界的風雲人物,曾任中國駐德意志兼奧地利全權公使,但上譯廠老藝術家蘇秀在《我的配音生涯》一書中回憶說:“大家就知道她祖父很不一般。但是她不張揚,不挑剔,一點也沒有官宦人家嬌小姐的習氣,隻有一種端莊氣質。”

在劉廣甯的記憶裡,小時候,梅蘭芳、胡蝶等文藝界名人都曾到她家做客,“我五歲學琴,但我祖父不贊成我搞藝術。我家沒有人搞藝術,雖然家裡和文藝界有來往,但真的去搞藝術他是不同意的。”不過她念中學時祖父去世,家裡的環境寬松了,“我開始學過京戲,但學戲練功太苦。後來我喜歡聽廣播,參加了上海電台的業餘廣播組,跑跑龍套,隻有星期天可以去。”因為奶奶是北京人,她就跟奶奶學會了北京話,也跟媽媽學會了蘇州話。“讀到好的文字,我就有欲望、有沖動,覺得我應該念,念得好很過瘾,念不好便很難過。”

B.

放棄大學,考進上譯

廣為人知的故事是,1960年劉廣甯高中畢業後,出于對藝術的強烈愛好,她主動放棄了考大學的機會,冒險給上海電影譯制廠寫了一封毛遂自薦的信,并且成為了當年唯一被錄取的人,而後開始了上千部(集)中外影視片(劇)的配音工作。

在一次采訪中,劉廣甯回憶起少女時代的夢想:“我的文科很好,老師說你幹嗎不考大學?可我就是想要進上海電影譯制片廠,如果上大學,畢業後全國統一分配,便很少有機會進文藝團體了。所以我想放棄,冒這個險。”不過上譯廠招考的消息她也不知道,電影界劉廣甯一個人也不認識,“我就自己給上譯廠寫信,然後又闖到廠裡去毛遂自薦。巧了,本來我們這一期的考試前幾天就應該考,但不知什麼原因推遲了,我正好擠進來。一起考的有七八個人,篩選了大半年,最後留下我一個。”

C.

“銀幕後的公主”

劉廣甯的聲音優美甜潤、純正流暢,發聲兼具娴熟表演技能,既有極強的個人辨識度,又充滿可塑性。

在上譯期間,劉廣甯主配和參與配音的中外影視片多達一千多部(集)。在《魂斷藍橋》《葉塞尼娅》《絕唱》《吟公主》《生死戀》《白衣少女》《大篷車》《望鄉》《苔絲》《尼羅河上的慘案》《狐狸的故事》《冷酷的心》等經典譯制片中,她用自己甜美圓潤的音色和對影片人物細緻入微的把握,成功塑造演繹了各種不同的聲音形象,是一位聲音極具特色、技巧極為精湛的電影配音藝術家。

上譯的配音導演、演員孫渝峰在回憶年輕時廠裡的工作生活時,有一件事讓他一直記憶猶新——“每部新譯制片公映後,我們傳達室就會收到很多觀衆來信。說雪片一樣有點誇張,可觀衆來信真不少,傳達室的桌子上堆得滿滿的,這一點毫不誇張。”其中收信最多的幾位演員中,就有劉廣甯。

孫渝峰曾在《聲情并茂的配音演員》的文章中記錄了劉廣甯初到譯制片廠時刻苦努力的學習工作狀态。“當時她配的戲并不多,她就搬着小凳子坐在錄音棚裡,聽老演員配戲,她把劇本帶回家,不斷念她想配的台詞,然後進棚聽李梓、趙慎之、蘇秀他們配音,邊觀摩、邊琢磨、回家練習。她就這樣堅持着,學習着……”

劉廣甯對聲音表演的探索的追尋幾乎可以說是癡迷的。潘争童年對母親的記憶,母親是“單色調的大忙人”。即便是在家裡,也總是在 “一直唧唧咕咕的”琢磨台詞。潘争還記得,小時候家裡房子很小,一家四口擠在16平米的小房子裡,自己和弟弟占了桌子,媽媽隻能在地上鋪張涼席,就窩在涼席上準備劇本。“媽媽非常用功,甚至超過一個面臨高考的高三女生的用功程度;她随身總帶着一本新華字典,在閱讀劇本時她不放過每一個她讀不準的字,查字典,然後記在筆記上備查。”

除了觀衆耳熟能詳的那些經典名作,當時的配音演員們還要譯配大量的國外内參片,潘争記得,“媽媽工作量極大,常累得發燒而啞不成聲……但是,當她站到銀幕前,面對懸着的話筒時,她就會忘記疲勞、不快、生活的艱辛、工資的菲薄,而把她全部的熱情傾注于那令她着迷的配音事業之中。”

作為配音演員,光聲音好聽是不夠的,還要有豐富的知識,動以真情,才能用自己的聲音和語言塑造一個個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劉廣甯對角色的準備是極為細緻認真的,即便是在退休多年之後,那些角色依然留在她心裡,說起來依然津津樂道。她曾在接受《環球人物》的采訪時回憶道,“《生死戀》中的夏子性格開朗,既深情又任性,要賦予她一種華麗而飄逸的語言。《望鄉》中的青年阿崎,在離開日本前,聲音是天真的,在南洋忍辱求生,聲音是呆闆的,回國後不為親人所理解,痛苦沉淪,聲音又是悲傷的。”

在不少上譯的粉絲心中,劉廣甯的甜美的聲音就是“公主之聲”,不過她自己說,自己其實滿打滿算也就配過《天鵝湖》和《吟公主》兩個公主。她更喜歡能讓她“過足戲瘾”的複雜角色。“比如《尼羅河上的慘案》中傑基,有時柔和有時狠毒,有時真摯有時又裝瘋賣傻,到最後人之将死之時又是悲哀的。”劉廣甯回憶,當年在為傑基配音時,她幾乎到了癡迷的地步。一天在家中吃好晚飯,劉廣甯突然“傑基附體”般尖聲怪氣地叫了起來,把丈夫和兩個兒子都吓了一跳。

劉廣甯主配的《苔絲》,曾于1982年獲得“文化部最佳譯制片獎”。1987年,她又因為《天使的憤怒》中詹尼弗一角獲得了第五屆“大衆電視金鷹獎”最佳女配音演員獎。

D.

重新将配音演員帶回幕前

近些年來,劉廣甯活躍在大衆視野中,參與舞台朗誦、講座等活動,推廣聲音藝術。

2016年,她和兒子潘争做客上海圖書館,為自己的新書《我和譯制配音的藝術緣》簽售并分享記憶深處的配音故事,粉絲提前一小時就把講座現場擠滿。當時,她聲音依然清潤甜美,不過聽力略微有點下降,聽人講話的時候,要稍稍側過耳朵。

劉廣甯還記得第一次代表譯制廠參加百花獎時,在北京飯店舉行的晚宴上,主持人突然請她上去演一段譯制片台詞,“我措手不及,最後隻得七拼八湊念了一段,孰料台下反應十分熱烈。”也因為這一段,譯制片台詞表演被這群配音演員帶到了幕前。

劉廣甯說:“拿到劇本以後,要先對着片子翻譯,做出一個口型本,然後找導演、演員輪流做口型員。遇到不懂的專業名詞,絕不含糊。往往,前期的準備時間比錄音時間要長很多。”

在上譯廠的黃金時代,劉廣甯曾為《基督山伯爵》《尼羅河上的慘案》《魂斷藍橋》《苔絲》等數百部譯制片配音,提起當年的配音班子,劉廣甯感慨,“老中青各年齡段都有,生旦淨末醜聲音色彩齊全。”

作為老一輩配音藝術家,劉廣甯曾希望當下的譯制片也能傳承配音藝術的優良傳統,“時代在前進,現在再像當時那樣不計成本地花大量時間、精力精雕細琢顯然不大可能了,但我認為,對配音藝術的熱愛、執着應該傳承下去。”

文據《解放日報》 澎湃新聞 圖為資料圖片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教育资讯推荐

热门教育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