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歡迎來到漢字解密,我是王洪湧。
民以食為天,任何時代人類想要想要生存、發展,吃是頭等大事。中國是美食大國,從古至今,關于“吃”的文化豐富多彩。接下來我們将通過對與飲食相關的漢字解讀,了解古人的飲食文化。
今天首先來講“菜”。
菜究竟是什麼呢?我們從這個字的構成中就可以找到答案。
我們先來看金文當中“菜”字的寫法。金文的“菜”是個形聲字,左上方是爪,下方是木,上下合起來就是會意字“采”,在“菜”中做聲符;右上方是兩個屮構成的草,這是形符。
到了小篆,字形變成了上下結構,上面是個草字頭,下面是采。這個結構一直沿用到今天。
許慎在《說文》裡解釋說:“菜,艸之可食者。從艸,采聲。”意思是說“菜”是個形聲字,是可以吃的那些草——當然不是所有的草都是菜,這個解釋說明了從根源上來講,菜跟草都是草本植物。段玉裁做注的時候做了補充,說“采”也兼表意義,古時候采回來的那些草叫菜。
跟“菜”意思相近的還有個字是“蔬”。 “蔬”也是形聲字,凡是可以吃的草本植物也可以叫“蔬”。
随着飲食文化的發展,“菜”的含義其實也發生了變化,比如說“炒菜”,中國有“八大菜系”。
其中的菜就不僅僅是“植物、蔬菜”的含義了,而更接近于“菜肴”的意思。這是為什麼呢?
其實最早的時候,人們“炊谷為飯”,把小米、黃米、稻米等蒸熟成幹飯,或者煮成粥,很多時候這些糧食都還是一粒一粒的,不容易下咽,所以就需要搭配“羹”。羹本來是有湯汁的肉,但肉如果少,就需要加蔬菜。
為了去掉肉裡的腥膻味道,同時也補充鹽分,人們又添加油鹽蔥姜等調料。加工時間長了,羹逐漸沒有湯汁,成了肉食和蔬菜合一的“菜”。從中古時期,“菜”就成了泛稱,既包括葷菜,又包括素菜。
我們再來說說“葷”和“素”。說到“葷”大家一定很熟悉了,我們平常說“葷菜”,都是指有肉的菜。那為什麼這個字是個草字頭呢?其實,“葷”的本來意思指的是蔥蒜等有氣味的菜。“葷”字也是個形聲字,上半部分是“艸”,就說明它所指的是植物類的。
像蔥、韭、蒜這些蔬菜帶有強烈的味道,所以往往可以拿來烹煮肉食。中古以後,烹制的雞鴨魚肉之類的食物叫“葷菜”,所以“葷”表示素菜的意義就很少使用了。
“素菜”的“素”的本義是沒有加工染色的絲織品,借用來表示跟“葷”相對的菜,就指的是各種植物或者其他非動物原料制成的食物。
在網絡流行詞中,還有“菜鳥”的說法,指的是某些行業的初學者或新手,也指在某些方面技能比較低、水平不高的人。比如網絡遊戲中等級比較低的新手往往被稱為“菜鳥”,那些資深玩家被稱為“大蝦”。 “大蝦”跟“大俠”讀音相近,人們容易理解,那菜鳥為什麼用來指新手呢?
實際上,“菜”在人們飲食中通常表示素菜意義,相對于肉食而言,地位要低一些,質地口感都不如肉食鮮美,所以“菜”在人們口語中就有了質量低、水平低、能力差的意思,新手被稱作“菜鳥”。
好,今天的漢字解密就到這裡。謝謝!
下期預告:
明天華中師範大學中文系教授王洪湧将繼續為您解讀飲食系列的漢字。很多人都吃過生魚片,但您知道嗎,生魚片其實就是明天要講的“脍”字。敬請關注!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