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監管局連開4張罰單?按照南都灣财社記者的統計梳理,今年7-8月粵港澳大灣區的銀行、保險等傳統金融機構共收到70張罰單,同比增加了8%;罰款金額超過4300萬元,同比增加了60%以上;百萬級罰單共有8張其中,銀行系占了罰單總數的8成以上、金額的9成以上國有大行成為處罰的密集高發地,罰單為37張,占銀行系罰單的6成以上,占全部罰款金額的一半以上與此同時,大灣區金融體系内有89人被警告、罰款或“禁止從業”,數量達到今年最高峰,其中最嚴重的處罰是“終身禁入”,涉及至少9位責任人,今天小編就來聊一聊關于北京監管局連開4張罰單?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按照南都灣财社記者的統計梳理,今年7-8月粵港澳大灣區的銀行、保險等傳統金融機構共收到70張罰單,同比增加了8%;罰款金額超過4300萬元,同比增加了60%以上;百萬級罰單共有8張。其中,銀行系占了罰單總數的8成以上、金額的9成以上。國有大行成為處罰的密集高發地,罰單為37張,占銀行系罰單的6成以上,占全部罰款金額的一半以上。與此同時,大灣區金融體系内有89人被警告、罰款或“禁止從業”,數量達到今年最高峰,其中最嚴重的處罰是“終身禁入”,涉及至少9位責任人。
實際上,大灣區金融業的高質量發展對全國經濟金融穩定和健康發展具有重要作用。而推進金融高質量發展,合規度正是一個重要指标。那麼,70張罰單、超過4300萬罰款的背後,帶來了哪些新的信号和啟示?高達89人被點名處罰,為什麼越來越多的銀行員工丢了“金飯碗”?作為本期合規榜“主力陣容”的國有大行,未來又要如何堅守合規經營的安全底線,發揮好頭雁效應,更好護航社會經濟的高質量發展?
整體素描
70張罰單罰款超過4300萬
根據南都灣财社記者的梳理分析,從整體數據看,今年7-8月粵港澳大灣區的銀行、保險等傳統金融機構共收到70張罰單,同比上一期(5-6月)的65張略有增加。
分機構類型看,銀行業相關有57張,約占罰單總數的81%。其中,國有大行的罰單有37張;股份行11張;農商行、村鎮銀行等9張。保險業相關的有13張,約占罰單總量的19%。
本報告期内,70張罰單全部罰款超過4300萬元,比上一期(約2700萬)增加了60%。其中,銀行系占了總罰款的9成以上,保險系占比不足1成。本報告期内,百萬級罰單共有8張,與上一期基本持平,監管對于處罰力度保持強化态勢。
作為參照,放眼全國範圍,按照業界不完全統計,僅今年8月份銀保監會及派出機構開出的罰單就超過650張,合計處罰金額約1.28億。
760萬!
中信銀行領多張“百萬級大單”
那麼,新一期的罰單都長啥樣?南都灣财社記者梳理看到,在股份制銀行陣營,中信銀行首當其沖,連續收到百萬級大單。8月1日,廣東銀保監通報,中信銀行廣州分行因授權、授信管理嚴重違反審慎經營規則,員工行為管理失效;中信銀行廣州增城支行因貸款業務嚴重違反審慎經營規則,分别被罰100萬元和660萬元,共計760萬元。此番處罰也帶來漣漪效應,涉及4名責任人,其中兩人被罰款,兩人被禁止從事銀行業工作3-6年。
對于中信銀行來說,貸款業務違規早有先例。就在不久前,中信銀行廣州分行、荔灣支行、北秀支行剛因為“未辦妥抵押(預告)登記即發放個人住房按揭貸款;貸後管理嚴重違反審慎經營規則”等問題被廣東銀保監合計罰款125萬元。
在深圳,也有類似違規問題。8月22 日,中信銀行深圳分行因個人貸款貸前調查和貸後管理不盡職被深圳銀保監處罰100萬元,一人被禁止從事銀行業工作5年,一人被警告。
無獨有偶。除了廣深,中信銀行在另一座金融城市也收到巨額罰單。6月30日,上海銀保監局官網披露,中信銀行上海分行在2016年3月至2020年7月存在十項違法違規行為,被銀保監會上海監管局處罰款共計790萬元。南都灣财社記者梳理通報看到,該行涉及房地産開發貸款嚴重違反審慎經營規則、流動資金貸款違規用于土地出讓金等行為。對于股份制銀行而言,這筆款項是近年來的最大力度處罰之一。
而按照第三方的統計,僅8月份中信銀行在全國範圍便領到了22張罰單,處罰金額超過1200萬元,在所有銀行陣營中排名第二。
在城商行陣營,“拔得頭籌”的是廣州銀行深圳分行。該行因“個人經營性貸款三查不盡職,貸款資金被挪用;違規發放房地産開發貸款”等原因被罰120萬元。
在保險闆塊,大灣區最大罰單指向中國人壽财險廣州分公司。記者看到,國壽财險廣州分公司因經營車險業務過程中編制虛假資料,經營意外險業務過程中編制虛假資料等問題,被廣東銀保監罰款125萬元。
比較集中的問題是貸款業務違規
70張罰單之中,傳遞了什麼樣的監管風向?南都灣财社記者梳理看到,貸款業務違規依然是銀行被罰的主要領域。本次報告期内,被處罰的銀行機構比較集中的問題是貸款業務違反審慎經營規則(占比一半左右);内控管理違反審慎經營規則;貸前調查不盡職和貸後管理不盡職;信貸資金被挪用;貸款三查不盡職;違規發放貸款等。報告期内,被處罰的保險機構比較集中的問題是未按照規定使用經批準的保險費率;業務信息披露不完整、不準确;編制虛假資料等。
與上一期相比,面向個人的監管問責大幅加強。南都灣财社記者看到,本報告期内,有個人89人被銀保監或人行點名警告、罰款或禁止從業,比上一期(41人)多了一倍以上。其中,最高的個人罰款是50萬元;最嚴處罰是“終身禁止從事銀行業工作”,涉及多達9人。
與這份處罰清單相互映照的是大灣區的金融成績單。按照深圳市地方金融監督管理局日前披露的半年報,2022年上半年深圳金融業增加值2413.5億元,僅次于上海、北京,同比增長8.9%,增速高于全國平均水平3.4個百分點,在一線城市中也居于首位。作為大灣區的另一座重要金融城市,上半年廣州金融業增加值1308.94億元,增速也達到6.8%。
換而言之,大灣區金融業的穩健發展為實體經濟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充分體現了發展的質量和韌性,支柱産業地位日益凸顯。
特别聚焦
89人被點名,9人“終身禁賽”
“金飯碗”為何弄丢
作為金融人,正确的“端碗”姿勢到底是什麼?在70張行政處罰信息中,金融從業人員的違規行為五花八門,處罰力度和廣度也有增加。南都灣财社記者看到,本報告期内,有89人被銀保監和人行警告、罰款或禁止從業,比上一期(41人)多了一倍以上。
據一些業内人士介紹,一般來說,銀行從業人員違規違法之後,其處罰方式有紀律處分、警告、罰款、取消高管任職資格,或是一定年限的禁業處罰。其中,警告是最輕的處罰。如果出現“禁止終身從事銀行業工作”的情況,那就說明是非常嚴重的違法行為。而據記者觀察,2015年原銀監會對《行政處罰辦法》進行了修訂,加大了處罰懲戒力度,其中明确對金融機構進行處罰時,要對有關責任人員進行監管問責;同時,嚴重違規者将被“禁止從事銀行業工作”。
南都灣财社記者梳理這89人的處罰理由與處理結果發現,有13人被禁止從業,其中有9人“終身禁賽”。13人中,9人來自國有大行,4人來自股份制銀行。
為何“終身禁賽”?記者梳理看到,有5人是“内控管理嚴重違反審慎經營規則”的負責人。有3人是超權限辦理出口雙保理和融信達業務、貿易融資業務“三查”不盡職等行為的直接責任人。有1人因為風險管理部履職不到位的行為而承擔直接責任。
其中,興業銀行股份有限公司東莞分行員工行為管理嚴重違反審慎經營規則;黃苑笑負經辦責任,被禁止終身從事銀行業工作。交通銀行中山分行内控管理嚴重違反審慎經營規則,梁家駿負經辦責任,被禁止終身從事銀行業工作。楊翠青對建設銀行佛山市分行内控管理嚴重違反審慎經營規則負直接責任,被禁止終身從事銀行業工作。建設銀行中山市分行内控管理嚴重違反審慎經營規則,蔡學義負直接責任,被禁止終身從事銀行業工作。農業銀行廣州沙河支行、農業廣州東城支行,内部控制嚴重違反審慎經營規則,何敏儒負經辦責任,被禁止終身從事銀行業工作。
此外,還有3人因為貸款業務違規,被禁止從業3-6年不等。
個人受罰的背後,折射了金融機構内控管理不到位的弊端。實際上,金融機構如何持續完善内控合規建設,對金融從業者提升管理能效,一直是重中之重。對此,銀保監會曾指出,針對重要崗位關鍵人員,要豐富監測手段,建立更為嚴格的異常行為排查機制,對有章不循、違規操作的要嚴肅處理,提升從業人員風險意識和規矩意識。
以人為本,也需要以科學為綱。早在去年11月24日,銀保監會發布《關于持續深入做好銀行機構“内控合規管理建設年”有關工作的通知》,督促銀行機構築牢内控合規“防火牆”。在業内有識之士看來,銀行内控問題所産生的風險危害或遠大于外部風險。
本報告期内,針對國有大行的處罰密集
本報告期内,大灣區的國有大行成為“主角”,處罰密集。按照南都灣财社記者的統計,來自國有大行的罰單為37張,占銀行系罰單的6成以上。
8月5日,深圳銀保監局對中國銀行深圳市分行及相關責任人連發13張罰單,處以1130萬元罰款。據悉,該行涉及超權限辦理出口雙保理、融信達業務、投行理财業務等事項。另有12名責任人被警告或罰款,4人遭終身禁止從事銀行業工作。千萬級的罰款金額,也是年内中國銀行受罰額度最高的一筆。
無獨有偶。7月28日,工商銀行上海分行也領到了上海銀保監一張1310萬元的罰單,被罰理由包括“理财資金違規用于支付土地款,用途管理嚴重違反審慎經營規則”等10項。同樣,這也是工行今年來最大的一筆罰單。
放眼大灣區範圍,在國有大行陣營中,多家銀行處罰金額同樣過百萬。按照南都灣财社記者的梳理,其中,農業銀行超過500萬,工商銀行超過200萬,建設銀行超過130萬,國家開發銀行超過120萬,大多數違規違法事實涉及貸款業務。
如果放眼全國,按照媒體的不完全統計,從今年起至8月初,銀保監系統對六大國有銀行的處罰金額累計已超過1.7億元,六成罰單源自信貸違規。具體來看,信貸業務的違規包括信貸管理嚴重失職、貸前調查不盡職、違規發放貸款或貸款資金被挪用等,特别是貸款資金違規流向房地産領域或股市等。
國有大行的罰單背後,究竟有何深意?有業内人士分析,從近期國有銀行大額處罰所涉及的違規行為來看,銀保監會的監管重點主要在銀行的内控、信貸及理财等關鍵業務領域。據觀察,銀行業金融機構做實貸款“三查”,強化内控合規管理,嚴禁虛構小微企業貸款用途“套利”,防止信貸資金變相流入股市、房地産等調控領域,正是銀保監會引導金融機構化解風險的重點内容之一。
輕松保百萬罰單的背後,保險經紀賽道的承壓與拷問
“首月0元”的投保套路,究竟有何水深難測?7月20日,銀保監會對廣東輕松保保險經紀有限公司(下稱“輕松保保險經紀”)開出罰單,針對該公司未按照規定使用經批準或者備案的保險條款、保險費率的違法行為,合計罰款100萬元,三位當事人被罰款,其中便包括法定代表人于亮。
中國銀保監在行政處罰決定書中指出,2019年1月至2019年6月,輕松保保險經紀通過微信公衆号銷售安心财險承保的“安享一生尊享版”産品,宣傳銷售頁面列示“首月0元”“輕松籌感恩回饋,年度巨獻”“限時特惠,首月立減**元”等内容,實際是首月不收取保費,将全年應交保費平攤至後11個月,與安心财險在銀保監會備案的條款費率不一緻,消費者并未得到保費優惠。記者注意到,輕松保類似的違規套路又被“複制”到衆惠财險的保險産品銷售中。
第三方企業信息平台顯示,輕松保保險經紀成立于2011年6月24日,注冊地位于珠海市橫琴新區,注冊資本5000萬元。按照其官網描述,“投資機構”包括騰訊、IDG資本、德同資本、同道資本等。
此番違規處罰的背後,大有深意,因為輕松保所在的保險經紀賽道,正備受拷問。據記者觀察,近年來财險行業增速放緩,面對宏觀經濟下行環境,以及保險公司降低中間成本,保險經紀面臨壓力,并出現了一些違規或打“擦邊球”現象。就在不久前,銀保監會下發《保險中介機構“多散亂”問題整理工作方案》,要求有序清理無法正常經營的保險中介機構,引導保險中介提質增效。
南都灣财社記者看到,在整治保險中介亂象的重拳下,最近一段時間保險經紀公司處罰頻頻。
聚焦深圳,8月31日,盛唐中融保險經紀(深圳)因未按規定使用獨立的銀行賬戶等問題被深圳銀保監罰款16.9萬元。6月30日,友太安保險經紀因給予投保人合同外利益等4項違法違規行為,被深圳銀保監罰款34萬元。
跳出大灣區做觀察,今年6月,小雨傘保險經紀因互聯網保險信息披露不充分,被天津銀保監處罰。7月,昆侖保險經紀存在利用業務便利為他人牟取不正當利益;編制提供虛假的報表、資料等行為,北京銀保監局給予其60萬元的行政處罰。
“保險經紀機構的違規行為,侵害了消費者的知情權、公平交易權等基本權利,損害了消費者的合法權益。”一些業内人士分析,當前監管機構對保險經紀公司違法違規行為的處罰,态度十分鮮明,監管的意圖明确,加大對保險市場監管的範圍也越來越廣,處罰的标準也在不斷提升,從而給被監管者形成更加有力、更加嚴厲的震懾。
統計方法說明
本期數據主要源自中國銀保監會、廣東銀保監局、深圳銀保監局、人民銀行廣州分行、人民銀行深圳市中心支行等監管機構于2022年7月1日至8月31日公開披露的罰單或數據,以正式發布時間為準。統計維度涵蓋大灣區9座城市的銀行、保險機構,以及消費金融、資管、支付等類金融機構,包括設立在大灣區的分支機構和總部機構。
統籌:李穎 采寫:南都記者 盧亮 出品:南方都市報大灣區金融合規觀察課題組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