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我們在《起底鎮元大仙(上)》中,講了萬壽山五莊觀和鎮元大仙的來曆。今天我們開始講《起底鎮元大仙(下)》。
昨天貧道說,鎮元大仙、五莊觀,是一位道教人士根據《鐘呂傳道集》的理論編出來的神仙和地名。所以就有朋友認為:人參果也是這樣編出來的。其實不是,因為人參果的曆史,遠比鎮元大仙古老。貧道不妨講兩個故事:
人參果和蟠桃
《西遊記》裡是這樣講人參果的:
那觀裡出一般異寶,乃是混沌初分,鴻濛始判,天地未開之際,産成這顆靈根。蓋天下四大部洲,惟西牛賀洲五莊觀出此,一名“草還丹”,又名“人參果”。三千年一開花,三千年一結果,再三千年才得熟,短頭一萬年方得吃。似這萬年,隻結得三十個果子。
大家看,這人參果的特征像什麼?對了,像極了王母娘娘的蟠桃。所以清朝的黃周星在這裡有一句批:“好果子,正可與天上蟠桃争奇!”
黃周星說對了,其實《西遊記》裡的人參果故事,正是從蟠桃故事演化來的!這是《大唐三藏取經詩話》裡面的。這個故事很有意思,貧道不妨給大家用現代文講一講。
唐僧師徒來到了西王母池。猴行者說:“我800歲的時候,在這裡偷過桃子吃。到現在27000年了。”唐僧說:“真的?我們也去偷幾個吧。”猴行者擺擺手道:“算啦!我那年偷的時候就被王母捉住啦。打了好幾千鐵棒,發配在花果山紫雲洞。現在肋下還隐隐的痛,要偷你去偷,我可不敢了。”
說着說着,一行人就走到池邊的桃樹下了。猴行者說:“輕輕的,别高聲!”唐僧急得說:“偷吧偷吧。”(貧道按:這法師也太沒溜了!)猴行者說:“這桃樹有地神看守,沒法偷。”唐僧說:“你神通廣大,一定成的。”
兩人正說着,忽聽撲通幾聲,樹上三顆熟透的桃子掉池裡了。唐僧說:“快撈快撈呀!”猴行者沒辦法,就用錫杖在石頭上敲了三下,忽然池水中冒出來一個小孩,行者問:“你今年幾歲?”小孩說:“3000歲。”行者說:“不用你。”又敲幾下,又一個小孩出來,說:“我5000歲。”行者說:“也不用。”再敲幾下,又出來一個,說:“我7000歲啦。”行者放下錫杖,把小孩捏在手裡,遞給唐僧,說:“師父,你吃不吃?”唐僧吓了一跳,轉身就跑。那個小孩忽然變成了一顆棗,給唐僧囫囵吞了下去。直到取經回來,經過四川,才把核吐出來,于是至今這裡出産人參。
這裡雖然吃的是蟠桃,但是這裡的情節:
桃子掉了下來,不是漂在水上,而是沉下去找不到。需要特别的法術才能使它出來。
桃子的形象是小孩子。
這三個小孩分三種年齡:3000歲、5000歲、7000歲。
猴行者把小孩抓在手裡,給唐僧吃,唐僧不敢吃。
桃核變成了人參。
金環錫杖起到召喚小孩出來的作用。
這5個特征,都和今天《西遊記》的人參果相似。
人參果正是“遇土而入”,掉在地上就鑽進去,不是用法術是冒不出來的。
人參果長得也像小孩子。
人參果也分三個階段,三千年開花、三千年結果、三千年成熟。
唐僧也因為人參果長得像小孩子,不敢吃。
人參果就是以“人參”命名的。
人參果需要金擊子敲下來,金擊子“二尺長的赤金,有一個蒜頭兒”,與金環錫杖很相似。
所以,人參果在早期西遊故事裡,就已經有了原型了。其實可以這樣說。五莊觀故事,就是比着王母池故事寫出來的。隻是主人換作了鎮元大仙而已。
其實如果在往上推,人參果還有更古老的原型。例如南北朝時期的《述異記》:
大食王國(即古波斯)有一塊方石,石頭上長着許多大樹,紅色的枝條,青色的葉子。上生有長有六七寸的小兒,見人則笑,手足能動。頭附着樹枝,若摘一枝,小兒即死。
這和《西遊記》的描寫豈不正相似:
隻見那正中間有根大樹,真個是青枝馥郁,綠葉陰森,那葉兒卻似芭蕉模樣,直上去有千尺餘高,根下有七八丈圍圓。那行者倚在樹下,往上一看,隻見向南的枝上,露出一個人參果,真個像孩兒一般。原來尾間上是個扢蒂,看他丁在枝頭,手腳亂動,點頭幌腦,風過處似乎有聲。
連手腳亂動、點頭晃腦的特征,都一脈繼承下來了。
順便多扯一句:下面這幅圖名為《證果圖》,就是貧道今年過年的時候為一個特别喜歡鎮元大仙的朋友畫的。畫的是鎮元大仙年輕的時候,剛種下人參果樹苗。所以沒有畫胡子。:)鎮元大仙好畫,照着86版《西遊記》的樣子就行了。關鍵是人參果樹苗的時候怎麼畫。于是貧道就畫了一棵長得像人的小樹。“證果”就是“種果”麼:)
所以在故事發展的角度看待偷吃人參果這一回故事,人參果或其原型是早就有的,隻是它的主人不停地在換。今天的《西遊記》就換成鎮元大仙了。
袖裡乾坤
鎮元大仙最厲害的法術,是“袖褪乾坤”。
有朋友說,李老道你打錯字了,不是袖褪乾坤,而是袖裡乾坤。這個字沒錯,世德堂本原文就是“褪”字。
原文是:
那行者沒高沒低的,棍子亂打。大仙把玉麈左遮右擋,奈了他兩三回合,使一個“袖褪乾坤”的手段在雲端裡,把袍袖迎風輕輕的一展,刷地前來,把四僧連馬一袖子籠住。
“袖褪乾坤”改為“袖裡乾坤”,這也是後來的版本亂改的。其實“褪”(tùn)的意思,是隐藏在袖内。也寫作“吞”。元高文秀《襄陽會》第三折:“懷揣日月,袖褪乾坤。”
這個法術,諸葛亮也會,《三國演義·諸葛亮五出祁山》:
司馬懿在後趕來,傳令曰:“孔明善會八門遁甲,能驅六丁六甲之神,亦能呼風喚雨,袖褪乾坤。此乃六甲天書内縮地之法也。”
但不知為何諸葛亮面對司馬懿的千軍萬馬,為何不能使一個“袖褪乾坤”,把曹兵都籠起來?這大概就是同樣的法術,也有威力高低的原因吧。
這個法術,也寫作袖吞乾坤。在民間故事裡很常見,如鼓詞《沉香太子雌雄劍》中,沉香師父霹靂老祖,也使用過類似的法術:“袖吞乾坤多玄妙,七聖神兵用袖裝。”
三島求方
孫悟空為什麼要去三島求方呢?鐘呂傳道集有這樣一句話:
地仙厭居塵世,用功不已,而得超脫,乃曰神仙。神仙厭居三島而傳道人間,道上有功,而人間有行,功行滿足,受天書以返洞天,是曰天仙。既為天仙,若以厭居洞天,效職以為仙官:下曰水官,中曰地官,上曰天官。于天地有大功,于今古有大行。官官升遷,曆任三十六洞天,而返八十一陽天,而返三清虛無自然之界。”
也就是說,神仙的境界,比地仙高一層。地仙如果不願在塵世呆着,可以超脫為神仙。神仙常呆的地方是三島。但他們如果不願意在三島呆着,而願意造福人類,就可以到人間行道,道行滿足,就可以升為天仙。天仙可以在洞天呆着,也可以到天宮當個公務員。隻有在公務員系統不斷升遷,在各個洞天都挂職輪崗鍛煉過一遍,才能“返三清虛無自然之界”,我們知道“三清”就是道教的“三清境”,是神仙的最高的位置。
所以孫悟空推倒了“地仙”的人參果樹,隻能上升一個級别,到“神仙”的領域去求助。所以在三島的蓬萊島上,孫悟空向福祿壽三星求助。三星說:
三星聞言,心中也悶道:“你這猴兒,全不識人。那鎮元子乃地仙之祖,我等乃神仙之宗;你雖得了天仙,還是太乙散數,未入真流。你怎麼脫得他手?”
如果讀書随意的話,這裡除了“地仙”可能會引起我們注意外,神仙、天仙兩個詞,是很容易錯過去的。隻當是普通的詞彙而已。其實不是,這裡面有特别的含義的。
三星的意思是說,鎮元子是地仙(第三級),三星是神仙(第二級),孫悟空反倒等級最高,是天仙(第一級,最高級),但你還是“散數”,不算是天仙正式的編制的。事實上也是如此,孫悟空第一次當了弼馬溫,是“未入流”;第二次齊天大聖,是“有官無祿”,都不能算正式的天仙。頂多在“水簾洞洞天”投閑置散而已。
大膽的推測
關于人參果和仙人的分别,大概就是這些,但這裡面還有些不太明白的地方,不妨說一個大膽的推測,開一個大腦洞。注意隻是腦洞而已。
第一,按說鎮元大仙是“地仙之祖”,海上三星自稱是“神仙之宗”。地位也已經不低,為何反倒說“我們的道,不及他的多矣”。而且三星說起鎮元子,口口聲聲是“上輩”,見面也是以晚輩之禮相見的。
第二,何以最終解決問題的是佛教的菩薩,而不是再上一個等級,去找真正的“天仙”求助?
身份是地仙,神通還不小,居然被神仙等級的人尊重,口口聲聲認他是“上輩”,性格潇灑自信,不脫凡心,和觀音關系還不錯。這人和誰比較像?
當然,鎮元大仙就是鎮元大仙,是《西遊記》的一個人物。但是我們可以猜測,作者是比着誰為原型寫的?或者說,借用或部分借用了誰的特征?
我們且看鎮元大仙出場時變化了一位道士,他的裝束:
穿一領百納袍,系一條呂公縧。手搖麈尾,漁鼓輕敲。三耳草鞋登腳下,九陽巾子把頭包。飄飄風滿袖,口唱《月兒高》。
一派世俗道士的模樣,然而這身打扮,諸位不覺得這是照呂洞賓的打扮寫的麼:
呂公縧:道士系的絲縧,用數股絲縷編織而成,兩頭有五色絲縧。傳說因八仙中的呂洞賓常用而得名。
九陽巾:又名純陽巾、呂祖巾。(據田誠陽《道教服飾》)
漁鼓:《呂洞賓三度城南柳》:“正末背劍,打漁鼓筒子上”。
隻是沒有背劍而已。如果還覺得不吻合,我們再看明代另一部小說《西湖二集》裡,是如何寫呂洞賓的:
話說冷啟敬記了胡日星之言,果然到于甲午七月十三日清早,便于玄妙觀等候呂洞賓下降。日中午時,果然見一個全真走進玄妙觀來。但見:
身上穿一領百衲道袍,腰系一條黃綿絲縧,腳下踹一雙多耳麻鞋,頭上包一頂九華仙巾。飄飄須髯,是唐朝未及第的進士。灑灑儀容,系朝遊北海暮蒼梧、三醉嶽陽樓的神仙。
諸位比較一下《西遊記》的描寫,這簡直就是鎮元大仙的翻版啊!假如說鎮元大仙就是呂洞賓的真身,似也未嘗不可。
穿着是這樣,那麼法術呢?我們來看呂洞賓喜歡用的法術是什麼?
紹興十六年, 武陵人杜昌言在家中園子裡設宴,忽然來了一個背着鬥笠的青衣道士,說:“我能和你們喝一杯嗎?”杜昌言就請他入席。道士喝酒吃肉,毫不客氣。說:“我也不白喝你們的。”忽然從袖子裡取出一個兩升多的錫酒壺,對席間一個人說:“我看隻有你有神仙之分,隻是世事未除,來喝我的酒!”說着舉壺就斟,大家不知喝了多少酒。壺裡居然還沒倒空。杜昌言笑着說:”道長您莫非是呂祖吧?”道士說:“你又沒見過呂洞賓,你怎麼知道——你們想見嗎?請看!”說着道士縱身一跳,将背上鬥笠擲向空中,跨鶴而去。
呂洞賓自己的詩:星辰往往壺中見,日月時時袖裡藏。
還有:朝遊北海暮蒼梧,袖裡青蛇膽氣粗。三醉嶽陽人不識,朗吟飛過洞庭湖。
特别提到袖子大:純陽袖大惹春風,歸去來兮甚有功。留下玄機無價寶,玉蟾解和亦談空。
還有清風、明月兩個道童。請看呂洞賓的《題黃鶴樓石照》:
黃鶴樓中吹笛時,白蘋紅蓼滿江湄。衷情欲訴無人識,隻有清風明月知。
呂洞賓隻有兩個朋友,一個是清風,另一個是……這……恐怕不是事出偶然吧。
多說一句,呂洞賓的原型是唐代的呂岩,神化之後,後人多有附會。所以這裡舉的詩,都未必是曆史上的呂岩寫的。但既然人們公認是神仙呂洞賓寫的,那也就無所謂了。這首詩因為寫在黃鶴樓上,所以特别有名。宋詩、元曲中都曾提到它,不是一首犄角旮旯的詩。
又比如呂洞賓詩提到的仙果:
手內青蛇淩白日,洞中仙果豔長春。須知物外煙霞客,不是塵中磨鏡人。
我們看,鎮元大仙,在《西遊記》裡的地位極高:
孫悟空說:在太上老君的門口,也不曾見這個對聯。
隻拜天地,地還不鳥。
雖是地仙,神仙之宗福祿壽三星都自愧不如,恭恭敬敬執晚輩之禮,稱之為“上輩”。
号稱地仙之祖。
觀音菩薩都讓他三分。
另外,這位大仙,還特有性格。被推倒了果樹,不依不饒。還特别護犢子。而且說到做到,坦坦蕩蕩,既不是虎力大仙式的妖道,也不是心淡如水的隐修神仙。反倒靠一派人間煙火氣赢得了無數讀者的喜愛,這在《西遊記》中是唯一的特例。
呂洞賓的地位,在全真教極為尊崇。被奉為北五祖之一,他是一位和光同塵、混迹世間、與世同其沉浮的人物,雖有大神通,大修行,卻喜歡駐世。就是不談那些内丹理論,結合呂洞賓的聖号“孚佑帝君”,鎮元大仙号“與世同君”和“地仙之祖”也是完全說得過去的。
而且,呂洞賓和觀音菩薩的關系,也非同一般。慢說打開算命網站就并排出現的觀音靈簽、呂祖靈簽,各地呂洞賓和觀音菩薩合祀的廟宇(例如貧道前面講過的崂山救苦殿),就是民間傳說的呂洞賓和觀音的故事,都有許許多多。這兩位一佛一道,是民間信仰中人氣最旺的兩位。
我們知道,《西遊記》經曆過一個全真教改造的過程。我們從原著中,能感覺到作者對這位鎮元大仙特别特别的尊崇。昨天我們已經分析過了,偷吃人參果這一回,從人名、地名到情節設定,完全是借用了許多《鐘呂傳道集》的理論。作者借此向呂洞賓祖師緻敬,是完全可能的!所以,假如真的給鎮元大仙找一個原型的話,恐怕就是我們的呂祖呂洞賓了。
本文作者:李天飛:北京大學中文系古典文獻學碩士,現任中華書局文學室編輯。喜歡寫好玩的文章,做好玩的學問。有《西遊記》校注(中華書局2014年),也喜歡詩詞、書法。發表有文學、經學、書法相關領域論文及書評、随筆多篇。
隆重推薦貧道的自營公号“仙兒”(xianer-xianer),《李天飛講西遊》系列也在此同步發布,歡迎習慣使用微信的朋友前往關注!除了“李天飛講西遊”所有往期文章之外,“仙兒”還有各種好玩的東東。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