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種魚很好吃,它有很多個名字:把齊、針魚、秦皇島管這種魚叫氣泡子魚。從小就知道氣泡子魚,不知道學名叫啥。最近一查,學名還很文氣,叫:斑鰶bānjì。
斑鰶為近海中上層魚類,因鰓蓋的後方有一塊大黑綠斑而得名。鲱形目鲱科鰶屬的一種。主要栖息于港灣和河口一帶。水深5~15米處,以浮遊生物和海底藻類為食。
奶奶經常和我說起她小時候吃過這種魚,現在還記憶猶新。幾乎每次做魚,奶奶都會提及此事。講得眉飛色舞。雖然那時連鯉魚都不認識,但也非常熱衷于聽奶奶講這故事。
她自己甚至不知道是海魚還是淡水魚,隻知道這種魚的刺多得吓人,而且非常容易腐壞。一旦買了必須回到家就吃。哪怕放一下午都不能再吃了。而且此魚油脂豐富讓人回味無窮。
肉的口感有點像“白鲢(翹嘴鮊)”,據說出油更多更好吃,身體略似“草魚(鲫魚)”但更扁。并且從來沒見過活的。奶奶20多歲之後就沒有再見過這種魚了。
不知道奶奶說的魚是鲥魚還是氣泡子魚?因為氣泡子魚其形狀很像小鲥魚,所以舟山人,尤其是嵊泗漁民誤稱為“小鲥魚”。
這事已經是很多年前了。自從愛上釣魚以後,對魚有了更多的好奇心,幾天前在淡水内河裡釣到幾條斑鰶(斑鰶有洄遊的習性,所以在沿海的淡水河裡也能釣到)讓我又想起了奶奶說的這個關于魚的故事。
釣斑鰶,并不複雜,鲫魚線組,鲫魚餌料加點蝦粉,增加腥味,最好拉餌,要霧化好,釣浮一米左右,主1.0、子線0.4、鈎2号袖鈎、浮漂用的17目主打行程的小漂。開始狂抽窩,10幾分鐘後魚進窩,竿竿有口。就是不好打,每7~8竿才中一條魚。
原因是因為斑鰶嘴小,而且太活躍,習性跟淡水白條差不多,不會老老實實吃餌。都是朝着餌沖過去,能吃進去就吃,吃不進去就蹭線。所以老釣手給我的建議是,要用小鈎小餌,而且釣行程效果不如換釣底漂,快速到位,餌位置穩定了反而命中率更高。
眼下正是垂釣斑鰶和吃斑鰶的黃金時間,因為此時斑鰶會在體内積累脂肪為過冬做準備,所以9月中旬至10月初的斑鰶最美味。
俗話說“烤斑鰶的香味能找回離家出走的兒媳”,秋天的斑鰶因美味而著稱。更善于品嘗斑鰶之鮮美的還是日本人。出産于水質優良海域5厘米上下的幼年斑鰶被稱作“シンコ(新子)”,制成刺身是一種高檔料理,所以,如果遇到剛捕獲的鮮活斑鰶,不妨試試刺身。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