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和氏璧曆史

和氏璧曆史

生活 更新时间:2024-10-08 03:54:42
水鄉興化又稱楚陽、楚水、昭陽,這些别稱都與一個人有關,這個人便是昭陽,名雲字陽谥号山子,戰國時期擔任楚國名為“上柱國”的軍事高級統帥,其地位在宰相之上。楚威王六年(公元前334年),昭陽率兵攻打越國,使古吳越之地的興化并入楚國。楚懷王六年(公元前323年),昭陽又出師伐魏,奪得魏國八座城池,楚國國威由此大振。在繼續伐齊的路途中,昭陽接納了謀士陳轸“畫蛇添足”的勸喻,急流勇退,不再征戰。楚懷王為表彰昭陽戰功,賞賜其傳國之寶“和氏璧”,并将興化封之為昭陽采邑,即今天的興化,昭陽落戶興化後,率衆開墾灘塗,試種水稻,由此開發了興化,昭陽的後人和守墓者也世世代代繁衍、生息于此,從此這塊海濱之地有了人煙,走向了文明,故昭陽被視為興化的“人文始祖”。

和氏璧曆史(走遍江蘇泰州行之二)1

興化第一山

和氏璧曆史(走遍江蘇泰州行之二)2

興化昭陽湖公園的昭陽将軍雕像(吳為山)

●陽山和山子廟尋蹤

昭陽山俗稱陽山,在興化縣西四裡三百步,今昭陽鎮江蘇省泰州市興化市經濟開發區(臨城街道)陽山村西北角處,山圍九龍(九條河流)彙聚,風水絕佳,春秋戰國時楚國上柱國、令尹昭陽(名雲)墓冢就位于這裡。楚考烈王為表彰昭陽的功績,以曆史上周穆王的“八俊”之一、美稱“山子”的良馬為昭陽谥号。所以,後人又稱昭陽為山子府君,供奉他的廟宇稱之為山子廟,他所葬的地方稱之為山子村。昭陽山舊高三丈(約9.5米),周二十丈(約66米),山傍建廟,即山子廟,祀“山子府君(又稱‘昭陽府君’)”。明萬曆年間(1573-1620年),廟址被當地佛婆竊占,私建作“香山寺”,成為士女燒香求嗣之所,此後一直延續,故清代詩人陸震(字仲園,興化人)詞中有“十裡紅裙山子廟”之句。20世紀40年代,山子廟被拆毀構建軍事碉堡,昭陽山于“十年動亂”中夷為平地。興化市博物館現珍藏有原廟屋脊獸吻一具、經幢一座、石香爐一隻、雕花石礎三塊及石刻匾額兩方。其中一塊匾額上款“道光庚寅年(道光十年,1830年)孟冬”,中書篆體“香山塔院”,下款“光緒癸卯年(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主持福田重修立”,佐證了山子廟由專祠演變為香山寺的曆史。昭陽山側另有明代兵馬指揮宗部(興化人)之女宗貞女墓。

和氏璧曆史(走遍江蘇泰州行之二)3

昭陽殿

和氏璧曆史(走遍江蘇泰州行之二)4

明洪熙元年(1425年)五朝元老大學士高谷在起源于元代的“昭陽八景”增加了“龍舌春雲”和“南津煙樹”兩景,合稱“昭陽十景”。明弘治初年(約1488年前後),官戶部侍郎的興化人楊果在“昭陽十景”的基礎上又增添了“十裡蓮塘”和“兩廂瓜圃”兩景,合稱“昭陽十二景”,“陽山夕照”都名列其首。

九水彙聚是興化城發展史上圖騰性、标志性元素,興化市高度重視對昭陽陵遺址的規劃、保護、修複和重塑。2020年《興化市昭陽陵遺址修複與遺址區風貌保護城市設計》通過專家評審。将設計納入法定規劃體系中,納入城市發展規劃中,并與其他上位規劃銜接配套。系統謀劃、深入研究,制定周邊交通道路設計方案,優化河道閘站建設,更好呈現九水彙聚的效果,對核心區、管控區用地要加強管控,依法拆除違章建築,處理好昭陽陵與鄉村振興中傳統保護類村落的關系問題,進一步提升昭陽陵在整個區域的統領性,昭陽陵遺址修複與遺址區風貌保護工作将會得到有序推進。

●關于“和氏璧”的典故

春秋戰國時期,各國交往往往以玉為使臣信物,而玉中極品“和氏璧”更是國家的象征。“卞和獻玉”後,“和氏璧”被楚國奉為國寶收藏者,楚威王因為宰相昭陽在消滅越國的過程中立下了赫赫戰功,于是将“和氏璧”賜給了昭陽。昭陽某日請客時,出璧讓各賓客觀賞,席散時卻不翼而飛。“和氏璧”銷聲匿迹了幾十年後突然在趙國出現,至于“和氏璧”是怎樣流落到趙國的,至今仍是一個謎。趙國得到“和氏璧”的消息很快傳到了秦昭王的耳中,秦昭王對這件稀世之寶産生了觊觎之心,于是派人送信給趙王,希望用15座城來換取“和氏璧”。趙王明知秦國想強取豪奪,但懾于秦國勢力,怕得罪秦國招來滅國之災,隻好派蔺相如持璧出使秦國,于是便有了曆史上“完璧歸趙”的故事。

《卞和獻玉》

楚國人卞和,在楚山中獲得了美麗的玉璧,把它奉獻給了厲王。厲王讓雕琢玉器的人鑒别它,雕琢玉器的人說:“這是石頭。”厲王認為卞和在說謊,而砍去了他的左腳。等到厲王駕崩了,武王即位,卞和又把玉璧獻給那位武王。武王讓雕琢玉器的人鑒别它,又說:“這是石頭。”武王也認為卞和在說謊,而砍去了他的右腳。武王駕崩了,文王即位,卞和抱住他的玉璧在楚山下哭,三天三夜,眼淚流盡而代替它的是血。文王聽到後,派人問他原因,說:“天下受到刖刑的人很多,你為什麼哭得這麼傷心?”卞和說:“我不是為被刖傷心,我是因為它是寶玉而被看為石頭,忠貞的人被看為說謊的人,這是我悲傷的原因。”文王于是派雕琢玉器的人剖開他的玉璧,果然得到寶玉,于是命名為“和氏璧”。

《完璧歸趙》

戰國時候,趙王得到了一塊名貴寶玉“和氏璧”。這件事情讓秦國大王知道了,他就寫了封信,派人去見趙王,說秦王願意用十五座城來換那塊寶玉。趙王看了信,心裡想,秦王一向是隻想占便宜,不肯吃虧的人。這一次怎麼這麼大方呐?要不答應吧,怕秦國興兵來進攻,要答應吧,又怕上當。他想來想去拿不定主意,就跟大臣們商量。大臣們也想不出什麼好辦法來。蔺相如知道了,對趙王,說:“大王,讓我帶着‘和氏璧’去見秦王吧,到那裡我見機行事。如果秦王不肯用十五座城來交換,我一定把‘和氏璧’完整地帶回來。”趙王知道蔺相如是個又勇敢又機智的人,就同意他去了。蔺相如到了秦國,秦王在王宮裡接見了他。蔺相如雙手把“和氏璧”獻給秦王。秦王接過來左看右看,非常喜愛。他看完了,又傳給大臣們一個一個地看,然後又交給後宮的美女們去看。蔺相如一個人站在旁邊,等了很久,也不見秦王提起割讓十五座城的事兒,知道秦王根本沒有用城換寶玉的誠意。可是寶玉已經到了秦王手裡,怎麼才能拿回來呢?他想來想去,想出了一個計策,就走上前去,對秦王說:“這塊‘和氏璧’看着雖然挺好,可是有一點小毛病,讓我指給大王看。”秦王一聽有毛病,趕緊叫人把寶玉從後宮拿來交給蔺相如。蔺相如拿着“和氏璧”往後退了幾步,身子靠在柱子上,氣沖沖地對秦王說:“當初大王差人送信給趙王,說情願拿十五座城來換趙國的‘和氏璧’。趙國大臣都說,千萬别相信秦國騙人的話,我可不這麼想,我說老百姓還講信義呐,何況秦國的大王哩!趙王聽了我的勸告,這才派我把‘和氏璧’送來。方才大王把寶玉接了過去,随便交給下面的人傳看,卻不提起換十五座城的事情來。這樣看來,大王确實沒有用城換璧的真心。現在寶玉在我的手裡。如果大王硬要逼迫我,我情願把自己的腦袋跟這塊寶玉一塊兒碰碎在這根柱子上!”說着,蔺相如舉起“和氏璧”,對着柱子,就要摔過去。秦王本來想叫武士去搶,可是又怕蔺相如真的把寶玉摔碎,連忙向蔺相如賠不是,說:“大夫不要着急,我說的話怎麼能不算數哩!”說着叫人把地圖拿來,假惺惺地指着地圖說:“從這兒到那兒,一共十五座城,都劃給趙國。”蔺相如心想,秦王常常會耍鬼把戲,可别再上他的當!他就跟秦王說:“這塊‘和氏璧’是天下有名的寶貝。我送它到秦國來的時候,趙王齋戒了五天,還在朝廷上舉行了隆重的送寶玉的儀式。現在大王要接受這塊寶玉,也應該齋戒五天,在朝廷上舉行接受寶玉的儀式,我才能把寶玉獻上。”秦王說:“好!就這麼辦吧!”他就派人送蔺相如到賓館去休息。蔺相如拿着那塊寶玉到了公館裡。就叫一個手下人打扮成一個買賣人的樣兒,把那塊寶玉包着,藏在身上,偷偷地從小道跑回到趙國去了。至于秦王會把他怎麼樣,他一點也沒有考慮。後來秦王發覺這件事,後悔已經來不及了,想發兵攻打趙國吧,趙國在軍事上作了準備,怕打不赢。最後秦王隻好放蔺相如回到趙國去。

●“和氏璧”現在在哪裡?

目前有幾種推測

第一種推測:公元前333年,楚國吞滅越國,楚威王因為宰相昭陽在消滅越國的過程中立下了赫赫戰功,于是将“和氏璧”賜給了昭陽。昭陽某日請客時,出璧讓各賓客觀賞,席散時卻不翼而飛,雖多方搜查也毫無下落。國寶的不翼而飛震驚了朝廷内外,楚王下令全國範圍内搜尋這件價值連城的寶物,但是最終沒有結果。人們把懷疑的目光投向了張儀,因為張儀當時正在楚國遊說,曾與昭陽一起飲酒,人們認為他有機會偷竊了“和氏璧”。楚王命人對張儀嚴刑拷打,張儀拒不承認,楚王無奈,隻好将張儀無罪釋放。張儀受辱後輾轉到了秦國,後來成為秦國的宰相,為秦國日後的強大立下了汗馬功勞。

《興化縣志》記載,當年屈原“行呤澤畔”曾到過食邑之地,人們在昭陽墓的東南方建廟紀念,即“三闾遺廟”。鄉裡傳言,當年楚王賜給昭陽的國寶“和氏璧”後來作為殉葬品一道埋入了陽山之下,那麼戰國後期秦趙之間的“和氏璧”紛争可能就是一場天大的騙局。

第二種推測:“和氏璧”被作為随葬品埋在了秦始皇陵墓内,并沒有作為傳國玉玺流傳後世。

第三種推測:秦末戰争中丢失或者被項羽掠奪而去。秦末,項羽率兵進攻鹹陽,焚燒秦宮殿,挖掘秦陵墓,掠奪寶物、美女,“和氏璧”可能就在其中。但随後而來的楚漢戰争中,項羽兵敗,又使“和氏璧”下落不明。玉玺或許藏在項羽的都城彭城(今江蘇徐州),或許遺落在項羽敗死的垓下(今安徽靈璧)

部分内容來源于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删除!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