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呂梁新聞網
石樓有名氣。但名氣擺脫不了“窮”。
前些年在石樓采訪,聽人講過這麼一件事情。位于石樓縣城的一家飯館,開了又關,關了又開。老闆很是無奈:開門吧,淨是賒賬的,掙不了錢。不賒賬吧,沒人照應生意。關門吧,也沒别的事情可做。飯館老闆學的是廚師,就想着靠自己的本事吃飯,但是就是賺不到錢,到現在還感歎,“前些年,人們真窮,哪敢進飯館?”
事實上也如此。自上世紀八十年代,國家有了“國家級貧困縣”這個概念以來,石樓縣就成了其中一員。快半個世紀了,依然沒能甩掉這頂帽子。
不到石樓,不知石樓變。
你現在去石樓,絕對會有另一種感受。你能看到,也能感受到石樓在“趕時髦”,石樓人“時尚”了。石樓人開始直播帶貨,石樓人也在玩快手、抖音。每天晚上,縣城的沁園春廣場上跳廣場舞的人們一撥接着一撥,孩子們也有了自己的遊樂園。
驚訝于“石樓變化”的背後,是對石樓“趕時髦”的深思。
一
5月18日晚,是第五屆呂梁名特優功能食品展銷會暨2020年呂梁特色農産品直播帶貨節“石樓專場”的活動時間,屏幕外,歡聲笑語,香氣撲鼻;屏幕内,互動熱烈,搶購積極。本來安排兩個小時的直播秒殺活動,因為粉絲的熱情高漲,活動持續了近四個小時。據統計,當晚共賣出“石樓好貨”9100多單,交易額近10萬元。
“石樓好貨”賣出去了,線上線下的人最直觀的感受是石樓人不再是窮樣子,而是學會了“趕時髦”,在想辦法走出來。
二
這些年,石樓人确實想走出去。
“前些年,石樓的紅棗被棗販子拉出去在别的地方賣,還注冊了商标。棗是地地道道的石樓棗,牌子卻與石樓沒有半點關系。”石樓縣辛關鎮前山村黨支部書記馬晉傑感慨道,“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石樓人沒有意識到這一點。那個年代,大家都想着自己賺了錢就行,過了秋收季節,紅棗一車一車往外拉,棗農們哪管棗販子出去怎麼吆喝。”
馬晉傑前些年出去做工程,算是村裡最早走出去的一批年輕人。去年回鄉做起了“村官”。
“突然回來,村民們支持你?”
“村民們可樂意了,都想着吸收點外面的新鮮事物,都想着走出去,早點能緻富。”在與馬晉傑的聊天中也可以感受到石樓人迫切走出去的心情。
現在,石樓本地也有了自己的紅棗加工基地。石樓縣樹德棗業公司就是其中一家規模比較大的紅棗生産企業。近年來,該公司積極轉變思路,由傳統的粗放型原棗銷售改為通過就地精深加工模式,增加産品附加值,并聘請國内頂級工程師,研發出具有傳統特色的紅棗濃縮汁和一系列棗類休閑食品,深受消費者的青睐。
在發展市場的同時,樹德棗業還帶動當地棗農脫貧緻富,原料收購扶持帶動沿黃鄉鎮、村共同發展,讓更多的人有了出去賺錢的機會。
石樓人自己想走出去,也離不開政府的引導。比方說,從2017年起,石樓縣實施綠色興農、質量興農戰略,先後建成21個有機農業生産基地,積極打造“塬谷石樓”農産品區域公用品牌,力争借此品牌進一步帶動優質農副産品的推廣,助力脫貧攻堅,實現鄉村振興的願景規劃。
開始注重品牌建設,就是想把自己推銷出去,想看看外面的世界!
三
前段時間,石樓人的朋友圈到處是關于直播的消息。石樓縣機關事務管理中心的溫師傅陪記者在縣電子商務公共服務中心采訪電子商務助力脫貧攻堅時,也拿起手機,打開了“快手”直播起來。“每天看着縣裡的領導和鄉鎮幹部在直播間直播帶貨,今天,我也時髦一把,在電商平台上亮亮相。”
在石樓縣裴溝鄉永由村與養蜂人溫樓平交談時,他表達了自己想通過直播來養蜂的想法。他說,這個時代變了,人們的一些消費觀念在變,消費方式也随着網絡化發展在悄悄轉變,我們這傳統的養殖方式不得不跟上時代,去改變一下。他還向記者咨詢,直播設備該準備些什麼?那些設備的價錢貴不貴?
溫樓平已經從網上購買回十幾套防護服,他想通過直播讓人們來他的蜂場體驗。“大城市這幾年人們搞采摘,一斤草莓能賣上四五十元,我也可以通過直播讓大家了解養蜂的全過程,讓大家走進我的蜂場,真正體驗養蜂的樂趣,從而增加收入。”
石樓縣靈泉鎮的孟家塔村、薛家垣村、沙窯村都建起了大棚,大棚裡面除了種植一些蔬菜,大部分的時間是在種植一些應季水果,有草莓、火龍果、油桃、葡萄、櫻桃等,在産業發展的同時,石樓人也學會了趕着時代走,趕着時髦跑,融入了“生态采摘園”和“鄉村遊樂園”兩條精品線路,搭上了“緻富快車”。
鄭寶平是薛家垣村觀光休閑旅遊項目“創業大軍”中的一員,他說,“大城市裡能有采摘園、旅遊項目,咱這小地方怎麼就不能趕趕這個時髦?”
四
石樓人“趕時髦”,從另一個層面可以理解為石樓人不甘于貧困。多少年來,他們在想方設法尋找更多走出去的機會。
外出打工就是其中的一個選擇。
在石樓采訪,同事劉小宇負責采訪石樓縣貧困勞動力轉移就業工作,其中關注的是石樓縣“青島村”。
“青島村”說的是該縣小蒜鎮黃河岸邊的一個村子。
20多年前,這個村的賀長福将自家做的“晉香賀家面”開到了山東濟南、青島、濟甯、聊城多地,并在山西、河南開有分店,累計向外輸送石樓就業人員近2000人,“晉香賀家面”也成為當地小有名氣的晉面品牌。由他創立的石樓福海廚工勞務公司,還被山西省人社廳評定為省級勞務品牌,正式搭建起了石樓人外出務工的綠色通道。
走出去,當真正看到了外面的世界,才發覺自己的眼界太小個、格局太小。當走出去的那一瞬間,石樓人的眼睛真的亮了。
事實上,賀長福以及養蜂人的變化,都受益于國家的扶貧行動。
近年來,依托呂梁的“呂梁山護工”計劃,石樓縣将貧困勞動力轉移就業作為一項重點工作,小蒜鎮5個村有近半勞動力、超過兩千人在青島務工,結合自身優勢,縣政府針對家鄉勞動力輸出、就業等展開“菜單”“定單”式培訓,按照學員要求定向培訓。
石樓人的這些“時髦”是學來的、看來的,是随着時代變遷轉變過來的。但不管怎樣,無不說明石樓人的思想轉變了,生活條件有了大的改善。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