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學生或孩子,有沒有問過這樣的問題:“在陽光的‘陽’字中,為什麼會有一個左耳旁‘阝’?”想認清“陽”字,需要從它的古體字“昜”說起。
《說文解字》中說:昜,開也《段注》中說:昜,是陰陽正字。陰陽成為約定俗成的寫法後,侌昜的寫法就自然廢止了。
古文字很多時候,就這樣道不明,說不清。
看過很多學者注解和解說,仍然很難得到一個讓自己豁然開朗的答案。那團疑惑裝在心裡,久久不能散去。
《甲骨文字典》中說:昜,從“日”從“丁(形)”,後者疑為古柯字,日在丁(形)上,象日初升之形。
我沒采納上面《說文》及徐中舒教授在《甲骨文字典》對“昜”的解說,并不是旨在挑戰權威,而是想找一分心安。
我以後跟自己孩子說字時,不能對他說出這樣的話:“昜,字形本義意義不明,象日在丁形的器物之上”。
▼▼▼
昜(yánɡ),具體字形變化如上,如果弄清楚了文字中的“丁(形)”是什麼,此字就能迎刃而解。我理解的昜(yánɡ) ,圖示說明如下:
昜(yánɡ),記錄的是太陽光線,從天上雲層中透出,撒向大地的景象。“昜”的自然場景,大概如下面這些圖:
昜(yánɡ),日在上方,中間有雲層,下面是數條光線
昜(yánɡ),日在上方,中間有雲層,下面是數條光線
昜(yánɡ),日在上方,中間有雲層,下面是數條光線
昜(yánɡ),日在上方,中間有雲層,下面是數條光線“日”強調的是天上圓圓的太陽本身。“昜”字強調的是太陽光線、光照。
昜的漢字族群,多有像“陽光一樣‘播散、散開’之義”,例如:煬、暘、暢、湯、楊、揚(簡寫字是:炀、旸、暢、湯、楊、揚)……
舊時農村揚場
舊時農村在收割後,年輕力壯的男子會負責把脫離後的稻、麥等谷物,從下風口撒向天空。
實心的稻麥,與癟籽、殼葉、草屑、塵土等雜物下降的速度不一樣,最輕的飄得最遠。在自然微風的助力下,實現稻麥與雜物的分離。這個過程叫做“揚場”。
楊樹花絮
看到這裡,應該不難理解為什麼上面這種樹,被稱作楊樹。
因為它有一個極其顯著的特征,花開飛揚,花絮會帶着種子随風飄散,甚至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一定困擾。
舊時農村揚場
說完古“昜”字的漢字族群,現在回到“陽”字來。
劃重點了:漢字中 左耳旁“阝”是由“阜”簡化演變而來,左耳旁“與山有關”,《甲骨文字典》對“阜”解釋比較可信。
《甲骨文字典》說,古人擇高處穴居,會在側壁上會挖一些凹陷的腳窩,便于登高出入。所以“阜”與山有關。下面是“陽”的金文,從字形上可以看到,光線照到山上。指山能被太陽照到的那一面,也就是山的南面。
“山南水北為陽”,從漢字字形中就能看出一些端倪。教育孩子時,這些古代文化常識,不用死記硬背。
“陽”字形本義:指山能被照射的那一面。後代“陽”專門用來替代“昜”,表“陽光”。随着字形簡化,“陽”字右下邊被簡去,寫成了“陽”字。
漢字本身就藏着古人認知世界的方式,以上内容,是說明“陽”字的由來。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