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是怎麼過年的?祭祖祭祀先祖,是中華民族春節期間一項隆重的民俗活動中國人有慎終追遠的傳統,春節時必須祭祖,緬懷自己的祖先,因各地習俗不一,有的地方在年夜飯之前祭拜;有的地方在除夕夜子時前後祭拜;有的地方在初一早上開家門前祭拜在北方地區,大年三十的時候要“請家堂”,家家戶戶都要把家譜、祖先像、牌位等供于家中上廳,安放供桌,擺好香爐、供品到初二早上,送走家堂,然後上墳祭祖的,俗稱墓祭這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應該排在所有事情之前祭祀是很隆重的,大家還記得魯迅的《祥林嫂》嗎,祭祖的時候祥林嫂都不能動手參與的,我來為大家講解一下關于古人是怎麼過年的?跟着小編一起來看一看吧!
祭祖。祭祀先祖,是中華民族春節期間一項隆重的民俗活動。中國人有慎終追遠的傳統,春節時必須祭祖,緬懷自己的祖先,因各地習俗不一,有的地方在年夜飯之前祭拜;有的地方在除夕夜子時前後祭拜;有的地方在初一早上開家門前祭拜。在北方地區,大年三十的時候要“請家堂”,家家戶戶都要把家譜、祖先像、牌位等供于家中上廳,安放供桌,擺好香爐、供品。到初二早上,送走家堂,然後上墳祭祖的,俗稱墓祭。這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應該排在所有事情之前。祭祀是很隆重的,大家還記得魯迅的《祥林嫂》嗎,祭祖的時候祥林嫂都不能動手參與的。
祭祖的同時,有時也祭祀天神、土地神。自家老人在過年的時候祭拜玉皇大帝和王母娘娘,燒三炷香,叩拜後,祈求豐收,最後燒紙。小年的時候,是竈王爺上天述職的時間,是日起,家家戶戶要做黃面糕,堵住竈王爺的嘴,還要大掃除。
放爆竹,俺小的時候叫“點鞭”或者放“炮仗”。唐代詩雲:“新曆才将半紙開,小庭猶聚爆竿灰。”宋代王安石詩:“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據《神異經》載,西方山中有山臊,犯之則令人寒熱。但它怕竹子爆聲。于是人們燒竹來趕走它。在火藥發明之後,人們在春節仍然燃爆竹。在南宋出現用草紙裹火藥紮成卷形的爆仗。《武林舊事》:“至于爆仗,内藏藥線,一連百餘不絕。”此指用藥線串在一起的鞭炮。還有二踢腳,明代有詩:“時節到來寒焰發,萬人頭上一聲雷。”
吃餃子。餃子原名“嬌耳”,源于中原宛城,産生于一千八百多年前,據說是東漢南陽醫聖張仲景發明的。包餃子時,人們常常将金如意、糖、花生、棗和栗子等包進餡裡。吃到如意、吃到糖的人,來年的日子更甜美,吃到花生的人将健康長壽。
要賬。古代有正月不要賬的傳統,舊時商業往來,年底必須結清欠賬,因此債主都要催賬。欠債的人過年之難,猶如過關,故稱年關。所以很多欠賬的人在初一之前要躲出去,初一才敢回來,比如《白毛女》裡楊白勞就是如此。
貼春聯。春聯,起源于桃符,是周代懸挂在大門兩旁的長方形桃木闆。據《後漢書·禮儀志》所載,桃符長六寸,寬三寸,桃木闆上書降鬼大神“神荼”、“郁壘”的名字。是用來辟邪的,到現在人們還認為桃木辟邪。據《宋史·蜀世家》,後蜀主孟昶令人在桃木闆上寫了一副聯句:‘新年納餘慶,嘉節号長春’”,這便是中國最早的春聯之一。王安石的《元日》詩中就有“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之句。宋代,桃符由桃木闆改為紙張,叫“春貼紙”和“春聯”。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