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小媛老師 美國小學的日常
前幾天,一代籃球名将在去世一周年後正式進入名人堂。
他的妻子瓦妮莎說:“你所有的犧牲與努力都獲得了回報,祝賀你,科比。你不僅是最有價值球員,也是曆史級的球員。”
确實,科比的影響不僅僅在于籃球生涯中獲得的成就,更在于他對無數年輕人的精神激勵。
還記得“淩晨四點的洛杉矶”嗎?他走過寥寥數人的街道獨自來到訓練館,日複一日地進行自虐式的訓練,隻為實現自己的籃球夢!
你問他為什麼這麼拼?跟腱斷了這場比賽就不要打了不好嗎?當第二名不好嗎?
當然不能,第二名就是頭号輸家。讓開,我要和籃球之神單挑!他對夢想的執着,對籃球的熱愛,令人為之沉醉。
最近,我發現有一群像科比一樣的小朋友,他們對夢想同樣執着,他們或是對舞蹈,或是對音樂,抑或是對昆蟲,他們如癡如醉,沉浸在一個仿佛隻有自己的世界裡,旁人全然不顧。
這就是《小小少年》這部紀錄片中講述的内容。紀錄片圍繞着六個少年的“癡夢”故事,用鏡頭細緻地記錄下了這些小小少年的熱愛與付出,眼淚和笑容,成功和失敗,以及他們在各自領域因為熱愛,而發光發熱的成長曆程。
雖然一共隻有6集,但《小小少年》在B站卻收獲了9.8的超高評分。我想這和它所引發的教育思考,引導的正向價值觀,以及真情實感的表露密不可分。真正值得我們每個家庭都來觀看。
小身體,大夢想
“早睡的都是些普通人”,沉迷于音樂,擁有即興創作天賦的小學生王爍然這樣說道。他的夢想是組建一支樂隊,然後自己寫詞。
于是為了能多練幾個小時的琴,他放學後會先完成自己繁重的作業再吃飯,即使到了八點多,肚子餓得不行了,也會堅持完成作業再去吃飯,這樣吃完後就能專心寫詞,搞音樂。
他想組建自己的小樂隊,可學校裡的同齡孩子不是要補習數學、英語課,就是要上一些書法、美術班。好不容易才找到志同道合的小夥伴,卻險些又要面臨散夥的命運。
他創作的那首《哪一顆星星屬于我》,令人動容。
“哪一顆星星屬于我,哪一個星球是我的,這個意義對我來說是很大的。”不斷尋找着自己的心中所向的王爍然是非常迷人的小孩。
“我的夢想是當一名舞蹈家”,那個上了熱搜#豬肉店起舞的9歲芭蕾舞女孩#小雲兒,在舞台上這樣說道。
小雲兒是來自雲南省硯山縣那奪村的彜族女孩,她的村子當時是當地有名的貧困村,父親是貨車司機,常年在外跑長途,母親則經營着一家豬肉鋪,每天淩晨4:30 就要起床做準備,小雲兒則跟着母親一起擦豬肉、洗豬大腸,火燒豬腳……
在媽媽賣豬肉時,小雲兒就在一旁壓腿、跳躍,練習那些從手機學來的舞蹈動作。但沒想到的是,有些動作非常專業,連專業舞者可能都要練上5、6年的時間,她卻能無師自通得輕松做到。
她的天賦引來了兩位北京舞蹈學院的老師的關注,于是在大山裡的涼亭裡,小雲兒上了她的第一節芭蕾舞課。
拉伸肌肉帶來的撕裂,讓她嚎啕大哭,也許經曆過無數次内心的掙紮,她最終還是堅持了下來,即使是生病,也不忘了磨練自己的基本功,誰能說這不是夢想的力量呢。
孩子們就是這樣,小小的身體裡卻有大大的夢想,他們不領會世俗意義上的成功,堅定地追求着自己的心中所想,義無反顧且全身心投入!
這部片子的教育意義在于激勵孩子從小堅持自己的夢想,無論追夢的路途有多崎岖,隻要去堅持去努力,終有一天可以實現自己的夢想。
尊重孩子的選擇
我非常推薦這部紀錄片的另一個原因是:雖然裡面的每個孩子都有點與生俱來的天賦,但是導演并沒有一味地放大他們的天賦,制造焦慮,而是把他們當成一個普通的孩子,用鏡頭最真實地記錄他們的生活狀态。
同時也引發我們的思考:
在孩子追夢的過程中,父母的角色是什麼?
“昆蟲的害益之分是人類亂編的,所有自然中的物體都沒有好壞之”,這是殷然眼中的“自然之道”。
一位廣州11歲的少年,在家裡養了200多種昆蟲,鱗翅目、鞘翅目、螳螂目……簡直就是個昆蟲博物館。因為熱愛他幾乎成了半個昆蟲學家,講起自己心愛的蟲子來神采奕奕,頭頭是道。
他一到假期就跑到山裡去,弄得滿身是泥也全然不在乎,隻為了找到自己心心念念的蟲子;他在夜晚,故意調亮燈光吸引更多的昆蟲,隻為更多地發現它們的有趣。這位“蟲癡”少年,在做着很多成年人都不敢做的事情,隻因他對昆蟲的熱愛。
普通家長看到孩子玩蟲子,會是個什麼感覺呢?也許自己害怕還來不及呢,怎麼會允許孩子往家裡帶200多種昆蟲呢!
但殷然的媽媽卻說:“剛開始的時候,我們作為父母隻是旁觀者,但是我後來看着看着發現,這是蠻有意思的一件事情嘛,與其旁觀,不如一起玩。”
你問媽媽:孩子不學習了嗎?整天玩這個有用嗎?媽媽說:“螞蟻有多少條腿,它的腿上長了多少根毛……這種東西不會影響孩子的一生,但那種快樂的感覺會留在他的心裡面,我覺得這種就是無形的“有用”。
他們在挖泥土找昆蟲的時候,别人都說挖不到,但殷然仍然堅持要挖下去,他的爸爸也鼓勵殷然:“很多真理的發現就是因為敢于懷疑。” 結果,在父子倆的堅持下,他們終于挖到了楸甲蟲,這對于殷然來說是一堂非常寶貴的課。
看到這兒,我想大家都能感受到:父母對孩子熱愛的全力支持有多重要!正是殷然父母的開明教育,才讓這位小小少年堅持自己的熱愛。
所以,家長的格局和眼界,有時也是孩子天賦去留的關鍵。
與此同時,在幫助殷然追夢的過程中,父母也沒有忽視他的學業。玩蟲子可以,但是該完成的作業,一樣都不能少。即使是在野外露營,媽媽也會讓他堅持學習打卡。
人的一生,你不可能隻做自己喜歡的事情,“想做的事”和“應該要做的事”需要達到一種平衡。這句來自殷然媽媽的話,值得我們共勉。
愛孩子,更要愛自己《小小少年》紀錄片的第五集叫做《以父之名》,講的是一個叫做曾國豪的男孩子。他從6歲到16歲堅持打乒乓球,一直持續了10年,是湖北省乒乓球隊員,還曾得過湖北省省運會乒乓球冠軍。
但就是當所有人都以為他會将這條路堅持到底時,國豪卻選擇了放棄,他毅然決然選擇去做一名職業電競選手。
此刻,最傷心的是他的父親。
國豪的父親年輕時很喜歡打乒乓球,但由于當時條件的限制,沒有完成自己的願望,于是他們就把自己的希望全然寄托在自己的兒子身上。
十幾年如一日地監督國豪訓練,對他嚴格要求,進行軍事化封閉集訓,使得國豪很快超過同齡人,獲得全國第八的好成績。
所以當國豪在巅峰時刻選擇放棄乒乓球時,父親的天要塌了,生活好像一下子失去了意義,這對父子的關系也跌入了谷底,他實在想不明白兒子為什麼要放棄國球去選擇電競。
為了轉變心理狀态,父親決定咨詢心理醫生。
“孩子成年以後,父母的擔心就像是一種詛咒”,也許是因為自己給孩子過多的壓力才導緻他生活失重,這位老父親漸漸開始願意放下執念。
“你的夢想是什麼,曾經追求的是什麼?”國豪的媽媽這樣問爸爸。
是啊,很多人說有了孩子以後,就丢掉了自己。這位爸爸尚且不是呢,他混淆了自己和兒子,錯把自己的夢想當成是孩子的夢想,雖然孩子按照父母的規劃去做了,但他的内心是無比抗拒的。
這些年當老師,我看到很多父母對孩子無私地愛,他們為了孩子可以放棄一切,放棄自己的夢想,甚至放棄自己幾十萬年薪的工作,隻為了在家專心照顧孩子。
但是,在愛孩子的同時,請千萬别忘了更要愛自己,每個人都有權利追求自己的夢想,在失意時互相扶持,在快樂時彼此分享,我想這才是一個家庭最好的模樣。
寫在最後:面對當下的教育焦慮和内卷化,這部紀錄片好似一股清流,讓大家看到教育的另外一種面貌:
我們的教育不該僅僅是鉚足了勁兒向前沖,而是應該回歸教育的本源,建立起父母和孩子間溝通的橋梁, 真正了解孩子的興趣和熱愛到底是什麼?
從另一個方面,片子并沒有特意去渲染孩子的天賦,與其說是天賦,不如說是孩子的興趣。學會與自己的興趣共舞,得到家長的支持,守護住孩子的天性,這才是我們教育的意義。
正如紀錄片中另外一個少年陶啟澤說的一樣:“好玩對于我來說意義重大”,作為機器人社的結構組長,他屢次參與國際機器人大賽獲得優異成績。
看完這部紀錄片,也許您也能體會到:我們的社會并不缺少天才少年,缺少的是快樂的小小少年!
請大家關注、點贊、評論、轉發!
小媛老師 美國公立學校老師 美國雙語教育學碩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