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皖南風景四時皆美

皖南風景四時皆美

圖文 更新时间:2025-01-10 04:42:46

皖南風景四時皆美?據初步統計,從西周至清代,曆代文人在“皖南山水詩路”“皖江詩路”“皖中詩路”“淮河詩路”四條詩路上,留下萬餘首詩詞名篇悠久的曆史孕育出江淮文化、徽州文化等,形成厚重的皖學學脈圖;詩路更是近代中國民族意識覺醒之路、改革創新萌發之路,湧現出衆多現當代文化名人讀萬卷書,行萬裡路今天,我們沿着“四條詩路”,品讀詩意安徽,探尋詩畫江淮,下面我們就來聊聊關于皖南風景四時皆美?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皖南風景四時皆美(走讀四條詩路品味詩意安徽)1

皖南風景四時皆美

據初步統計,從西周至清代,曆代文人在“皖南山水詩路”“皖江詩路”“皖中詩路”“淮河詩路”四條詩路上,留下萬餘首詩詞名篇。悠久的曆史孕育出江淮文化、徽州文化等,形成厚重的皖學學脈圖;詩路更是近代中國民族意識覺醒之路、改革創新萌發之路,湧現出衆多現當代文化名人。讀萬卷書,行萬裡路。今天,我們沿着“四條詩路”,品讀詩意安徽,探尋詩畫江淮。

曆代詩人吟詠安徽風物所形成的一系列文化長卷,構築了“安徽詩路文化走廊”。它以詩歌為載體,展示了安徽壯麗的山川、悠久的文化、淳樸的風俗民情,成為當代獨具魅力的曆史文化瑰寶。

山水有真意,相看兩不厭

——“皖南山水詩路”文化走廊,主線沿黃山山脈,以自然山水保護為核心,包括宣州境内青弋江-太平湖支線, 經新安江順流而下通浙閩贛諸省

山為皖南挺秀骨,水為皖南注靈脈,詩文賦予這片名山秀水新的靈魂。

省内一些專家認為,“皖南山水詩路”主線沿黃山山脈,以自然山水保護為核心,包括宣州境内青弋江-太平湖支線、新安江上遊支線,覆蓋黃山、宣城等行政區域,經新安江順流而下通浙閩贛諸省。

說起較早開啟“皖南山水詩路”的人,安徽師範大學中國詩學研究中心教授韓震軍指出,南朝的謝朓要算重要的一個。“窗中列遠岫,庭際俯喬林”,山清水秀的宣城美景,讓太守謝朓不由吟詩作賦。他尤愛城北的敬亭山,多次登臨吟詠。正如唐代詩人劉禹錫說:“宣城謝守一首詩,遂使聲名齊五嶽。”謝朓所建高齋,人稱“謝公樓”“謝朓北樓”,也成了後世文人憑欄吟詠的佳處。

“相看兩不厭,隻有敬亭山。”唐代詩人李白的《獨坐敬亭山》更是讓“敬亭山”出圈。而李白登臨敬亭山、憑吊謝公樓,追尋并拓展謝朓蹤迹,讓他成為“皖南山水詩路”發展的另一關鍵人物。

若耶溪是一條有名的“詩河”,無數騷人流連忘返,在唐代已名播四海。李白多次赴皖南尋幽訪勝,盛贊“泾川三百裡,若耶羞見之。錦石照碧山,兩邊白鹭鸶。佳境千萬曲,客行無歇時”(《泾川送族弟錞》),直言不諱地說“全勝若耶好,莫道此行難。猿嘯千溪合,松風五月寒。他年一攜手,搖艇入新安” (《見京兆韋參軍量移東陽》)……凡李白遊覽過的皖南山水,後代詩人接踵而至。

無論是謝朓的《郡内高齋閑望》還是李白的《獨坐敬亭山》,無論是權德輿的《新安江路》還是袁宏道的《雲岩》,無論是袁枚的《晨起登清涼台看雲鋪海》還是當代畫家黃賓虹的《迎客松》……村落、老街、牌坊、書院、潭水、寺院,散布其間,成為山水詩路的裝點。“皖南山水詩路”詩文名篇集詩情畫意于一體,承載了“徽文化”的精華,而文人登臨題詠之處,又往往成為後人憑吊的勝迹,引得大家紛至沓來。

“魚鹽滿市井,布帛如雲煙。”這是古時皖南輝煌的生動描繪。韓震軍表示,結合詩路詩歌我們不僅可以尋訪詩蹤,還可以追尋詩路昔日的特産風物。像李白所贊的黃山白鹇,梅堯臣所贊的宣城“四月時魚”,白居易所詠的宣州紫毫筆與紅線毯等等,為喚醒資源要素、增強名優特産魅力找到曆史依據。

打造“皖南山水詩路”,不但可以保護生态、療養心情、觸摸曆史、感受文化,還能夠築牢文化高台,唱響經濟大戲。“我們應該充分發掘和利用詩歌資源,基于客觀事實,打破行政區域界線,整體規劃皖南詩路文化走廊,助力鄉村振興,提升詩意人生。”韓震軍呼籲。

大江流日夜,慷慨歌未央

——“皖江詩路”文化走廊,主線沿長江 (安徽段),包括秋浦河支線、青弋江支線、巢湖-運漕支線、姑溪河支線等,覆蓋馬鞍山、蕪湖、銅陵、池州、安慶、合肥與宣城等部分行政區域

長江是曆代詩人西出東進、往來南北的重要文化水脈,它奔騰萬裡,進入安徽境内,現在通稱皖江。繁昌人字洞舊石器時代的石器、含山淩家灘新石器的玉器、大工山-鳳凰山西周銅礦遺址……見證了皖江沿線的厚重曆史文化。

“奇峰出奇雲,秀木含秀氣。清晏皖公山,巉絕稱人意。”(《江山望皖公山》)李白順江而下進入皖江後,看到高聳的皖公山(天柱山),不禁為其作詩。“九峰競秀,神采奇異”“奇峰一見驚魂魄,意想洪爐始開辟。疑是九龍夭矯欲攀天,忽逢霹靂一聲化為石。……九華山,九華山,自是造化一尤物,焉能籍甚乎人間。”(《九華山歌》)詩人劉禹錫對皖江南岸另一座名山——九華山一見傾心。

“大家對王安石比較熟悉,殊不知他的弟弟王安國也是位能吟詩作賦的才子,曾在江中寫了一首長詩《舟中望九華山》,赢得王安石的贊賞,激起他的唱和熱情。王安石連和兩首,第一首開篇就說:‘楚越千萬山,雄奇此山兼。盤根雖巨壯,其末乃修纖。’陸遊說後兩句‘最極形容之妙’。”安徽師範大學中國詩學研究中心教授胡傳志介紹道。

根據專家初步規劃,“皖江詩路”文化走廊主線沿長江 (安徽段) ,包括秋浦河支線、青弋江支線、巢湖-運漕支線、姑溪河支線等,覆蓋馬鞍山、蕪湖、銅陵、 池州、安慶、合肥與宣城等部分行政區域。

“從自然地理來看,相對于上下遊而言,‘皖江詩路’至少有兩個獨一無二的特征,其一有天柱山、九華山等高山相伴,其二長江大轉向,在蕪湖由東西走向改為南北走向;從人文來看,皖江發生了許多悲歡離合的曆史事件,留下許多曆史遺迹,具有豐富的曆史内涵。”胡傳志如是分析。

“天門中斷楚江開,碧水東流至此回。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李白順江而下,到了蕪湖十裡江灣時,長江近乎九十度轉向,一直向北,不遠處,忽然出現夾江對峙的東西梁山,如同大開的天門,迎接這位從四川來的年輕詩人,李白留下了千古名篇《望天門山》。有專家認為,“皖江詩路”文化走廊最有名的當屬位于馬鞍石的太白墓和太白祠,古今拜谒不斷、吟詠衆多。如今,馬鞍山市每年舉辦李白詩歌節,努力将其打造為地方文化旅遊的名片。

“但李白在馬鞍山的其他足迹,很少被提及,逐漸為人們所遺忘。如李白的石門舊居,美若桃花源,‘石門流水遍桃花,我亦曾到秦人家’(《下途歸石門舊居》),如今默默無聞,遊人罕至。又如李白登臨的淩歊台,舊有南朝劉宋的避暑離宮。淩歊台雖位于205國道旁,交通不可謂不便,卻荒草叢生,‘淩歊台’三字隻依稀現于巨石之上。淩歊台遺址尚存,許渾、李之儀、陸遊等人相繼登臨、題詠,卻得不到今人的垂青,在高德地圖中連名字都沒有。可見,詩路資源整合、利用的工作任重道遠。”胡傳志說。

鼓鐘将将,淮水湯湯

——“淮河詩路”文化走廊,不同文化碰撞、交流,形成融合中原文化、江淮文化的特色區域文化,沿淮兩岸古墓祠、古戰場相連,為名人雅士探訪求慕朝觐之路

皖北曾湧現出大思想家管子、老子、莊子,政治家、文學家曹操等傳奇人物;流傳有“管鮑之交”“東山再起”“草木皆兵”“圍棋賭墅”“投鞭斷流”“鳴琴而治”等傳奇故事。沿淮兩岸古墓祠、古戰場相連,此廊是名人雅士探訪求慕朝觐之路。

“鼓鐘将将,淮水湯湯,憂心且傷。淑人君子,懷允不忘。鼓鐘喈喈,淮水湝湝,憂心且悲。淑人君子,其德不回。”(《小雅·鼓鐘》)“‘湯湯’‘湝湝’表現淮河的浩蕩之貌。”韓震軍認為,“淮河詩路”的文化淵源有自,詩意的場景,《詩經》中就有呈現。

由于淮河地域特殊的地理位置和人文環境,各種不同文化在此碰撞、交流,淮河文化作為在融合中原文化、江淮文化基礎上形成的一種區域文化,具有兼容性和過渡性的特點。

南朝宋南平穆王劉铄的《壽陽樂》是當前可見最早專門吟詠淮河流域的詩篇。其一雲:“可憐八公山,在壽陽,别後莫相忘。”詩中的“八公山”即為淮南王與八位門客同登後修仙、煉丹處,亦是淝水之戰的戰場所在。

“茲嶺複巑岏,分區奠淮服。”南朝齊謝朓《和王著作融八公山詩》亦是吟詠八公山之作。“謝朓、吳均等人的山水紀行詩,開啟了“淮河詩路”文化的曆史發展進程。”中國詩學研究中心安徽詩路文化研究課題組成員相文老師介紹道。

宿州符離是中唐詩人白居易的第二故鄉,他在這裡度過了少年時代,留下了不少千古傳誦的詩篇。 “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賦得古原草送别》)就是他在符離寫就的。至今在符離,還傳有白居易與湘靈初戀的故事。“娉婷十五勝天仙, 白日嫦娥旱地蓮。何處閑教鹦鹉語,碧紗窗下繡床前。”(《鄰女》)詩人贊美戀人湘靈的美麗和她悅耳的嗓音。韓震軍如是解析。

降及北宋,随着颍水及其與之相連的運河取代汴河成為南北交通的主要幹道,較多的詩人開始漂泊在淮河上,吟唱詩歌,“淮河詩路”所蘊含的文化元素得以發展。北宋文豪歐陽修在颍州為官時在寄贈友人的書信中極力稱贊颍州西湖:“汝陰西湖,天下勝絕。”大詩人蘇轼也曾将颍州西湖與杭州西湖并稱:‘大千起滅一塵裡,未覺杭穎誰雌雄。’(《轼在颍州與趙德麟同治西湖未成改揚州三月十》)除了歐陽修、蘇轼之外,晏殊、呂公著、曾鞏、劉頒、陸佃、陳師道等文人雅士,在這裡留下了三百多首詩詞歌賦。

據不完全統計,安徽淮河沿線清朝以前的詩詞有千餘首,詩歌資源豐富。

相文認為,“淮河詩路”是一條貫穿安徽北部的曆史文化之路,既孕育了淮河詩路豐富的文化内涵,也推動了淮河流域地區居民從社會記憶到生活形态的不斷升華,由此成為展現安徽皖北傳統文化地域特色的典範。

壯志隻便鞍馬上,客夢長到江淮間

——“皖中詩路”文化走廊,六安、合肥和滁州三個市基本上在一條直線上,擁有衆多風景名勝和文化古迹,展現多姿多彩的文化風情

“皖中詩路”位于今六安、合肥和滁州三個市所轄區域。韋應物《滁州西澗》、歐陽修《醉翁亭記》、孔尚任《踏歌詞》、吳敬梓《全椒道上》等名篇佳作,開啟和陶鑄了“皖中詩路”,展現了多姿多彩的皖中文化風情。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一千多年前歐陽修《醉翁亭記》的一句詩文,讓人無不神往滁州秀美靈氣的山水,引得文人墨客紛紛到此‘打卡’,如梅堯臣、範仲淹、王安石、曾鞏、蘇轼等文人巨匠;“壯志隻便鞍馬上,客夢長到江淮間。”姜夔《送範仲讷往合肥三首》組詩,讓人不禁想去探尋包公故裡“合肥”的曆史記憶……

文化為魂,旅遊為體,以詩人行蹤為線索,追憶古鎮風華,尋境古道古驿隐身蔥郁林海,在欣賞自然美景中談詩論道研學,拾趣名人逸事,通過自駕探勝、休閑康養等方式,品嘗詩路美食,加深非遺體驗,使“詩與遠方”合二為一。

“皖中三市處于淮河以南、長江以北,夾在兩條大河之間,呈東西向帶狀分布,六安、合肥和滁州三個中心城市基本上在一條直線上。”安徽師範大學中國詩學研究中心魯華鋒副教授表示,三市擁有數量衆多的風景名勝和文化古迹,如六安市現有天堂寨、萬佛湖等,合肥有大蜀山、逍遙津、包公祠、赤闌橋等,滁州有瑯玡山、醉翁亭、吳敬梓紀念館、明皇陵、明中都遺址等。皖中三市完全有可能打造出一個文化旅遊帶。

詩路是文學之路,心靈之路,更是文明之路,體現着人民生生不息的文化創造力,創造了璀璨奪目的文化遺産。專家建議,新時代尤需激活文化創新基因,結合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加快構建詩路文創産業體系,推動詩路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讓優秀傳統文化活起來、傳下去。(朱琳琳)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