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蘭州6月10日電“不望祁連山上雪,錯把張掖當江南。”甘肅張掖,一座地處河西走廊,茫茫戈壁中的“絲路古城”,自古就有着不輸“江南”的水鄉風光與柔婉氣質。
跨越時空,今天的張掖持續推進生态文明建設,不斷鞏固綠色根基、夯實生态基底、守好綠色底線、厚植綠色優勢,多管齊下續寫“綠色文章”,築牢國家西部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塞上江南”的名片愈發閃亮。
科技“護綠”:天地人一體化監管
航拍的甘肅省張掖國家濕地公園(資料圖)。新華網發 (成林 攝)
祁連山巍峨聳立,滔滔黑河蜿蜒而出,地下徑流順勢就低,彙聚于張掖,形成了皚皚雪山與淼淼碧波、連片綠葦相互交映的獨特景觀。
祁連山、黑河,“一山一水”哺育了“戈壁綠洲”張掖,是張掖生态環境保護的重中之重,因之也使得當地生态環境監管不得不面臨點多、線長、面廣、分散的問題。
“完全依靠人力的傳統的環境監管方式,不僅費時費力、成本高,而且難以做到整體普遍意義上的監管。”張掖市生态環境局調研員韓多鋼說,為此,張掖市向科技“借力”,以高分辨率對地觀測系列衛星為核心,利用衛星遙感技術建設了張掖市生态環境監測網絡管理平台。
張掖祁連山和黑河濕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遙感監測衛星數據傳輸圖。(受訪者供圖)
該平台集張掖市生态大數據庫,大氣、水、土壤環境、聲環境、機動車尾氣、放射源、企業污染源、重點區域監測網,以及祁連山和黑河濕地生态環境本底評估與動态監測平台、山水林田湖草沙生态修複項目監控平台、智慧環保平台于一體。
韓多鋼介紹,通過“一庫八網三平台”,可以實現環境問題半小時預警、兩小時處置、兩天内核查、全程跟蹤督辦,有效提高了對生态環境監管的科學化、精準化水平,“對于祁連山自然保護區張掖段,我們每月1次衛星遙感對比分析,每季度1次日常檢查,每半年開展1次巡查,實現了常态化監測。”
常态監管、數據集成、在線傳輸、智能執法、預警預報、數據共享……目前,張掖市已經形成了“天上看、空中拍、地上查、網上管”的天地人一體化的生态環境監管格局。
循環“生綠”:資源再生潤生态
在張掖市甘州區人祖山口兩側,上萬畝元寶楓長勢喜人,它們之所以能夠在這片幹旱缺水,幾乎寸草不生的戈壁荒灘中紮根,靠得是城市中水的灌溉。
輸水管線的一頭是元寶楓國家儲備林基地的蓄水塘壩,另一頭連着張掖市污水處理廠。
“為了提升和完善城市污水收集率、處理率,甘州區在2019年實施了張掖市城市污水處理廠三期項目。”張掖市污水處理廠副廠長李竹說,項目設計每天可以處理城區污水14萬噸,處理後的尾水水質可達一級A排放标準,除用于元寶楓林的灌溉外,還為北郊濕地、山丹河提供生态補水,助力改善水環境。
據介紹,作為張掖黑臭水體治理示範城市建設子項目之一,張掖市污水處理廠三期項目實現了城區生活污水應收盡收以及資源化循環利用。“既減少污水排放,又能節約水資源,對修複改善區域生态環境質量,實現碳達峰、碳中和具有重要意義。”甘州區委宣傳部部長劉波說。
生态農業是甘州區的“名片”之一。為了解決農業副産物可能帶來的環境污染,甘州區堅持産業富民與綠色惠民并重,在推進農業清潔化生産、專業化運作的同時,加強資源化綜合利用。
其中,甘州區的“蔬菜小鎮”黨寨鎮于今年投資建設的農牧尾菜稭稈資源化綜合利用項目,可将農業副産物變為生物質燃料,以及生物有機肥還田再利用。黨寨鎮黨委副書記闫亮說,通過一系列舉措,“培肥地力、節本增效,保護農業生态環境。”
不懈“植綠”:林城水草相交融
夏日時節,張掖蘆水灣景區清波蕩漾、濃陰蔽日。難以想象,十餘年前,這片占地4500畝的生态園林,還是一片亂石灘、采沙場。
張掖蘆水灣旅遊度假區服務中心副主任雷鵬介紹,甘州區先後投資四億多元,曆時十年對這裡的水生态景觀、夜景亮化、園林綠化等進行徹底改造和品質提升,使之生态環境得以持續改善。
水天一色。新華網 (宋燕 攝)
現在的蘆水灣,燕然、雲中、居延三湖梯級分布,紅葉碧桃、黃栌等樹種葳蕤生長,構成水天一色、綠樹成蔭的特色生态景觀,被喻為張掖城市的“後花園”和“加濕器”。
位于張掖城北、黑河東側的張掖國家濕地公園則有着“城市之肺”的美稱。多年來,當地堅持不懈實施退耕還濕、水源涵養、水系疏浚、植被恢複、景觀綠化、旅遊服務、動物栖息地等生态恢複項目工程,累計完成退耕還濕地3000多畝,恢複濕地植被5000多畝。
位于甘肅省張掖市黑河岸邊的城市森林公園(資料圖)。新華網發(鄭旺 攝)
無論是蘆水灣,還是國家濕地公園,都是張掖不懈“植綠”的縮影。圍繞黑河幹支流生态修複、植被恢複和景觀建造,以及創建國家森林城市,張掖市在現有森林斑塊的基礎上,因地制宜補空缺、增綠量。
巍巍祁連山下,一個林城相彰、林村相依、林水相映、林山相融、林沙相伴、林路相随、林田相護的綠色新城正在生長。
宋燕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