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南沙在哪看海

南沙在哪看海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1-08 05:02:53

南沙在哪看海(星辰大海在眼前)1

明珠灣大橋一帶。

浩蕩珠江入海,激起創新大潮。在廣州唯一的出海口、粵港澳大灣區的地理幾何中心——南沙,星辰大海的征途正在續寫:南沙科學城拔地而起,香港科技大學(廣州)開學在即,南方海洋科學與工程廣東省實驗室(廣州)成果斐然,冷泉生态系統科學大裝置系統列入國家“十四五”專項規劃,年産30發運載火箭的車間已經封頂,領先全球的天然氣水合物鑽采船推進建設……

隻有滿懷對星辰大海的向往,才能點燃創新之火,繼而照亮民族複興之路。國務院近日印發《廣州南沙深化面向世界的粵港澳全面合作總體方案》(以下簡稱《方案》),明确了南沙建設科技創新産業合作基地的方向,提出要強化粵港澳科技聯合創新、打造重大科技創新平台、培育發展高新技術産業、推動國際化高端人才集聚。國家所給予的支持與厚望,正讓南沙的創新之火燃得更旺更亮。如今的南沙,處處洋溢着濃厚的創新氛圍,時時上演着火熱的科創故事。

鋪開科技“合作網”

南沙處在粵港澳大灣區的幾何中心,因為天然的區位優勢,大灣區“半小時交通圈”在南沙更快地走進現實。便捷的交通網,也讓一張密實的科技合作網在南沙悄然鋪開。大灣區乃至全球的科學家在南沙攜手共進。

在南沙天後宮旁的一棟白色建築裡,廣州超算南沙分中心機櫃延伸出的百兆網絡專線,将廣州超算與香港科創力量緊緊連在一起。

香港科技大學教授張欣研究團隊通過廣州超算南沙分中心使用“天河二号”超級計算機,對騎行過程中的空氣動力學特性進行了研究。中國香港單車運動員李慧詩因此提高訓練效率和比賽成績,并在東京奧運會場地自行車女子争先賽中奪得一枚寶貴的銅牌。

南沙在哪看海(星辰大海在眼前)2

位于南沙的港科大(廣州)規劃圖。

得益于“天河二号”以及高效高精算法技術分析,香港大學教授林贊育也能更加便捷地在海量的病原體基因數據以及其他流行病學及生态學數據中,追蹤重要病原體的起源、傳播和進化。

“過去五年,港科大共有超過200位老師使用廣州超算。香港的任何一個大學老師使用廣州超算,都跟使用局域網差不多。”港科大霍英東研究院院長高民感慨地說。

在蕉門水道旁的南方海洋科學與工程廣東省實驗室(廣州),大灣區頂尖的海洋科技力量正在精誠合作。這家省實驗室把總部設在南沙,并在香港、深圳分别設立了分部。

南沙在哪看海(星辰大海在眼前)3

南方海洋科學與工程廣東省實驗室(廣州)效果圖。

2019年8月,該實驗室向香港分部成功撥付3800萬元人民币的科研經費,這是廣州市首筆科研資金成功跨境撥付,實現了粵港澳大灣區科研資金的跨境流動。

“這是香港在和内地科技交流的過程中獲得的最大的一次性撥款。當國家正在創造條件鼓勵香港科技工作者參與内地科技計劃之時,經費過河讓香港科學家看到了希望。”該實驗室香港分部主任、香港科技大學海洋科學系創系主任錢培元至今難掩激動。

錢培元同樣在為大灣區的科技合作努力奔波。香港分部特别設立了訪問學者基金,給了内地青年科學家一次難得的境外學習機會。

在這張合作網中,共享的科技資源又何止資金、數據和人員,香港科技大學甚至在南沙建設了校園。前不久,在核心建築和配套建築主體結構全面封頂的基礎上,位于南沙慶盛的香港科技大學(廣州)一期工程内部道路施工完成80%、綜合管廊施工完成95%,預計今年9月正式開學。

香港清水灣的港科大和廣州南沙的港科大(廣州)将共同構成“香港科技大學2.0”,形成完全平等的“港科大一體,雙校互補”關系。

“‘港科大2.0’的探索一旦成功,将在全球的高等教育學界樹立起新的範例,成為世界一流大學研究、參考乃至效仿的對象。”香港科技大學(廣州)候任校長豪情萬丈地說。

勇闖科研“無人區”

一望無際的海面上,輪船的汽笛聲渾厚悅耳,遠方船廠的龍門吊忙碌不停……在冬日暖陽、晴空如洗的一天,中國工程院院士封錫盛曾站在南沙區海濱路的一棟高樓上,遙望遠方。

作為中國最早從事海洋機器人研究的專家之一,封錫盛經曆了無數次驚心動魄的海上測試,他當日卻被窗外的景象深深打動,内心燃起一團火焰。

“我們就選在這裡做水下機器人。”封錫盛決定在南沙的廣州工業智能研究院設立院士專家工作站,他随後帶領團隊讓水下機器人、無人船艇不斷走上服務海洋經濟的第一線。

南沙在哪看海(星辰大海在眼前)4

南沙灣。

“海也者,能發人進取之雄心者也”。在南沙,越來越多的科技工作者将面向大海的無限豪情,轉變為探索科研“無人區”的具體實踐。他們凝聚而成的科技力量,正成為這座海濱之城最美的風景。

這風景,是南沙科學城,它将以99平方公裡的規劃總面積,建設粵港澳大灣區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主要承載區;是中科院明珠科學園,它将聚合提升中科院在穗研究力量,向海洋、空天、信息等領域發起沖擊;是香港科技大學(廣州),這所今年9月開學的新學校将成為世界一流創新人才搖籃和未來科技産業的創新基地;是南方海洋科學與工程廣東省實驗室(廣州),它正着力解決島礁可持續發育、資源可持續利用、生态可持續發展等關鍵科技難題……

“我們的目标是将研究成果做到區域領先,并且在全球得到認可。但事情往往是知易行難,機遇和挑戰并存。”港科大(廣州)地球與海洋大氣科學學域署理主任、講座教授甘劍平如此向記者暢想未來在南沙的新事業。

在每個紮根南沙的科技工作者身上,人們都能感受到“砥砺自立自強之志,錘煉獨創獨有之能”的精氣神。

南沙在哪看海(星辰大海在眼前)5

廣州港南沙港區。

他們眺望浩瀚深空,去推動高超聲速空氣動力學的基礎研究。運載火箭、神舟飛船、天宮一号的成功升空,都離不開高質量的風洞。南沙建設的動态寬域高超聲速風洞,便瞄準了現代航空航天技術的制高點。

他們鎖定千米深海,去探索儲量巨大的可燃冰。這種具有巨大潛在價值的海底礦藏或許是人類的“福音”,或許是生态破壞的“惡魔”。因為一旦開采不當便可能導緻大量甲烷進入海洋與大氣,引起一系列生态災害。

在南沙建設的冷泉生态系統科學大裝置系統便是為了可燃冰的有序開發,實現深海減碳、增彙的宏大目标。極端海洋動态過程多尺度自主觀測科考設施的布局,則直指極端海洋環境下全天候科學觀測和科學實驗難題。

“在我們國家,‘下海’還有很多活要做,包括海底空間站、深海鑽探、海洋生物等,太多的難題要我們去解決。”中國工程院院士、南方海洋科學與工程廣東省實驗室(廣州)主任張偲堅毅地說。

對于紮根南沙的科學家而言,原始創新能力持續增強、重大創新平台加快建設、科技創新資源不斷聚集的南沙,已經成為他們的信心之源和力量之泉。

南沙在哪看海(星辰大海在眼前)6

創享灣。

探索轉化新路徑

今年是廣州工業智能研究院研究員于廣平來到南沙的第10個年頭。這10年間,他的辦公室與其說在研究院裡,不如說在工廠車間前線上。

科研成果轉化難、轉化率低一直是一項世界性難題。如何“把論文寫在祖國的大地上”?在南沙區政府的幫助下,于廣平敲開當地一家污水處理廠的大門。

在廠裡,于廣平和團隊開展長達近一年半的調研,研發技術方案在反複修改了28版後,終于被企業和行業認可。在智能曝氣、智能加藥等新系統及裝備的支撐下,污水處理全過程改用電腦操作,水的重複利用率超過60%,每年節省成本上千萬元,出廠水質甚至能養魚。

如今,于廣平團隊的科研成果已走出南沙在全國數十家企業落地,并出口到“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創造直接經濟效益超2.5億元。

如何讓科學家的創新鍊、企業家的産業鍊更好地銜接起來,南沙一直在探索。2018年,華南(廣州)技術轉移中心(以下簡稱“華轉中心”)落戶南沙,這個由廣東省科技廳、廣州市科技局、廣州南沙區管委會聯合支持共建的創新服務平台,自誕生之初就是為了給科研成果轉化探索出一條新路。

“傳統的技術轉移模式,大多從專利等技術供給端發力。我們倒過來,在全國率先探索‘以企業技術需求為導向’的科技成果轉化模式,把研究成果直接轉化在企業車間裡。”華轉中心總裁李奎說,關鍵點在于如何跨越這兩端之間的“不認識、不知道”。

他舉例道,“一家做除鏽機器人的企業需要技術升級,一家研究自動化控制的科研機構需要将成果落地。這兩個機構都在南沙,卻對面不相識。最近通過華轉中心精準匹配已實現了初步對接。”

華轉中心還通過互聯網和智能算法大大拓寬了企業“發榜”人才“揭榜”的速度和廣度。截至今年5月,“華轉網”集聚來自全球4081名高端科研人才,提供針對企業技術需求的解決方案達1753項,共有1172項關鍵技術成果對接轉化,實現技術交易額超過4億元。

這個模式得到了科技部認可并向全國推廣,華南(廣州)技術轉移中心也被《方案》賦予新的使命。《方案》提出,加強華南(廣州)技術轉移中心、香港科技大學科創成果内地轉移轉化總部基地等項目建設,積極承接香港電子工程、計算機科學、海洋科學等領域創新成果轉移轉化,建設華南科技成果轉移轉化高地。

在“雙鍊”銜接的先進經驗之上,南沙再探索“四鍊”融合的新路徑。6月6日,該區發布了全國首個國家級新區“四鍊”融合政策體系,針對企業發展最關切的創新鍊、産業鍊、資金鍊、人才鍊,推出升級版區域産業政策體系,并計劃在未來五年投入超過200億元精準支持企業以及人才發展。

“一個地區的比較優勢,需要看該地區的創新、産業、資金、人才這四個要素的聚集情況。”博雅輯因副總裁石佳表示,“南沙此次發布的‘四鍊’融合政策體系,精準地抓住了地區發展的關鍵要素,更加堅定了我們這些企業在南沙增資擴産的決心。”

搶占産業制高點

1.97平方公裡的集成電路産業園區,承載着南沙搶占下一個産業制高點的雄心。

南沙在哪看海(星辰大海在眼前)7

南沙已形成寬禁帶半導體全産業鍊完整生态。

芯片,現代工業中的“冠頂明珠”,其制造環節被認為是“難中之難”。上個月,總投資75億元的廣東芯粵能碳化矽芯片制造項目主體工程在園區正式封頂,這是目前國内唯一一家專注于車規級、具備規模化産業聚集及全産業鍊配套能力的碳化矽芯片制造項目。

将時間的指針撥回16年前,南沙芯片産業發轫在一個小小實驗室裡。當年,香港科技大學的博士畢業生、如今的廣東芯粵能半導體有限公司董事長肖國偉,在南沙資訊科技園進行大功率倒裝焊LED芯片技術研究,其創辦的晶科電子逐漸發展成LED芯片龍頭企業。

“制造之所以難,不僅在于技術,還在于投資強度。進入這個高投入慢回報的領域,也意味着企業家對市場環境、對産業環境抱有充分的信心。”廣東芯聚能半導體有限公司總裁周曉陽分析道。南砂晶圓聚焦材料,芯聚能完成設計和封測,聯晶智能關注應用,再填補上制造環節,如今的南沙已形成覆蓋寬禁帶半導體全産業鍊的完整生态,為廣東打造全國集成電路第三極提供支撐。

事實上,在瞄準戰略性新興産業和未來産業方面,南沙一直擁有超前的眼光。

在航空航天領域,由中科院力學所、中科院空天飛行科技中心核心技術團隊發起成立的中科宇航,正在南沙建設集研制、生産、實驗、總裝及測試于一體的固體火箭生産基地,預計在今年9月竣工投産。

航空航天産業“零基礎”的南沙,為什麼能迎來這個年産運載火箭30發的基地落地?“這和動态寬域高超聲速風洞在南沙有關,也和當時我們和中國科學院力學研究所談的協議有關。”南沙區政府相關負責人透露,雙方在探讨建設中國科學院力學研究所廣東空天科技研究院之初,就确認了新型研發機構和産業一同落戶的方向。

“一箭”以外,還有“一星”。去年,吉利科技集團的全國唯一商業航天總部——廣東時空探索科技有限公司落戶南沙,不久前,其子公司自主研制的“吉利未來出行星座”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

“上遊火箭 中遊衛星+下遊應用”,南沙希望通過以動态寬域高超聲速風洞等大科學裝置為支撐,完成運載發射、衛星研制和航天應用于一體商業航天全産業鍊布局,打造起中國航天“第三極”。

南沙把目光投向浩瀚星空,不隻出于雄心,還有謀略。

在培育發展高新技術産業部分,《方案》提出“加快建設智能網聯汽車産業園,推進智能純電動汽車研發和産業化,加強智能網聯汽車測試示範,打造智能網聯汽車産業鍊和智慧交通産業集群”。當前,南沙正在推動汽車産業向價值鍊高端邁進,把開放性的“整車-新能源汽車研發制造-汽車零部件基地-智能網聯汽車”産業生态鍊構建提上日程,計劃“十四五”末汽車總産量達到200萬輛,汽車産業總産值達到5000億元。

無人駕駛是智能網聯汽車的終極目标,而車路協同則是實現這一目标的關鍵。如何讓汽車“看路看得更清晰”?這需要“天上的眼睛”。廣東時空探索科技有限公司CEO王洋表示,“我們希望通過天地一體化高精度位置服務、天基遙感通信服務等核心産品及服務,持續為智慧交通、智慧城市、天地一體化出行生态賦能,助力中國商業航天事業加速前進。”

在搶占産業制高點的征途上,仰望星空,是為了更好地邁步。

守護創新創業夢

科技承載着人類的終極夢想,南沙已經成為全球創業者們逐夢的福地。

在靈山島尖,小馬智行CEO彭軍每天乘坐自家研發的自動駕駛汽車上下班,心裡充溢着離夢想更近的喜悅。2017年10月,成立于美國矽谷的小馬智行選擇在南沙安家,因為這裡将全區803平方公裡土地向自動駕駛測試開放。

短短數年,小馬智行估值高達85億美元,成為國内估值最高的獨立自動駕駛公司,更在廣州獲得國内首個頒發給自動駕駛企業的出租車經營許可證。

南沙在哪看海(星辰大海在眼前)8

行駛于南沙街頭的自動駕駛出租車。

“唯快不破,是小馬智行發展的重要法寶。當年南沙拿出魄力支持自動駕駛這個新事物,對我們是莫大的支持。”彭軍對記者說,如今南沙交通流比5年前更加複雜,小馬智行的技術也伴随着南沙的快速發展一同進步……

小馬智行,是南沙長情守護科技“追夢人”的一個縮影。近三年,南沙區科技型中小企業入庫年均增長106%,并集聚了超620家人工智能和生物科技企業。2021年,南沙更是有10家企業入選廣州“獨角獸”創新企業榜單。

初創公司宸境科技要做元宇宙的探路先鋒,獲得的首個合作客戶訂單便來自南沙區政府;填補寬禁帶半導體全産業鍊“制造”空白的芯粵能半導體不到一年實現主體封頂,充分享受到“讓項目跑起來”的南沙速度;複旦大學參與建設的粵港澳大灣區精準醫學研究院步入發展快車道,該院執行院長林鑫華形容南沙就像“當年的浦東”,充滿希望;雲從科技飛速成長為科創闆“AI平台第一股”,公司高級副總裁楊桦深情地說,“縱觀全國,沒有其他地區和南沙一樣,擁有那麼多的潛力”……南沙支持科技創新的決心和定力,正讓越來越多的科創團隊感受到包容、支持和信心。

南沙在哪看海(星辰大海在眼前)9

南沙蕉門河中心區一帶。

守護科技“追夢人”,南沙究竟有多貼心?廣州南沙開發區人才發展局局長鄭翔用十個字來概括:“上管老下管小,全家無憂”。“全家無憂包括人才安居無憂、子女讀書無憂、父母養老無憂、配偶就業無憂。我們就是要為人才提供全方位的服務。”他說。

南沙還努力讓青年人才感受到這份溫情。本科生、碩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獲得的最高補貼從6萬元提升至12萬元。全區規劃建設人才公寓5000餘套,符合條件的青年人才可按市場價50%入住。

在資金支持上,南沙可謂竭盡全力。從2016年至今,南沙已累計兌現人才政策獎勵約18億元,僅在去年兌現的人才獎勵就接近7個億,支持資金的增速可謂突飛猛進。如今南沙已經集聚高層次和骨幹人才約1.5萬人,是2016年的9.4倍。

如今南沙已經是全國人才管理改革試驗區、粵港澳人才合作示範區,目前正在創建國際化人才特區。面對國家的期許與厚望,南沙也必定在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中更好發揮引領帶動作用。在不遠的将來,越來越多全球的頂尖人才将彙聚在這片創新的沃土,向更廣闊的星辰大海進發……

南沙在哪看海(星辰大海在眼前)10

文/廣州日報·新花城記者:龍锟、方晴

圖/廣州日報·新花城記者:蘇俊傑、楊耀烨(除署名外)

廣州日報·新花城編輯:趙小滿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